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醬子就可愛:「不生氣媽媽」練功筆記
2007/10/23 09:30:20瀏覽9|回應0|推薦0

 

 
*如無法完整看到此封電子報,請點選此處連結
   
 

醬子就可愛

誰叫妳要醬?妳醬,我就偏要醬!

有一天我很生氣,責怪兒子為何那麼倔強,他還強硬地頂回這麼一句。那是他小學五年級時。

   
 

  自序:媽媽「氣」功與我

首先,我有責任對每位拿起這本書的讀者坦白:

如果您是被本書副題「不生氣媽媽」所吸引,以為是個「不會生氣的媽媽」寫了一本書來傳授密技,因而想掏錢來買,那麼,千萬且慢!事情不是這樣的,請花三分鐘看完這篇小序再做決定,可別讓我作「賺黑心錢」的人!

其實……其實,雖然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該學作「不生氣媽媽」,如今,孩子已經上高中了,然而,我投入十幾年的媽媽「氣」功,離歸「空」還「虛」的殊勝境界──很慚愧,還差得遠!

換句話說,所謂「不生氣媽媽」指的純粹是我「偉大的理想」,絲毫不是我擁有的美德或賢能。

也許因為愛幻想,我似乎天生就容易對練功著迷。小時候初識字,在廟裡看到?吐納術的道家善書,就會拿回家閉門土法煉鋼。而後,我更曾「以身試法」練過許多奇怪的功夫,後來發現,那些再難都難不過「作媽媽的功夫」。當媽媽別說要當到「母儀天下」、作育英才,能當到不氣孩子、不氣自己,還能時常微微笑,那就已經是很高的次第了。

作媽媽真的是「有功夫」,不是「等閒人」開玩笑的。為「自療」練功歷程中的「跌打損傷」,這些年來,我試著在部落格裡書寫「練功筆記」。承蒙時報出版公司珍重,鼓勵我把那些難唸的媽媽經正式集結,以分享更多朋友,我一方面感到榮幸,另一方面也覺得滿惶恐的。

因為,那些生活隨筆紀錄的,只是像我這樣一個普通媽媽真實的感受與省思,尤其專注於觀照自己與孩子的問題相對應時,內在所升起的種種幽微的激動。我多半是為檢驗自己而寫,無意教育別人,然而,我知道這樣的書很容易被當親職參考書,若從這角度來看,我怕未盡周延,也不知道是否真能對別人有益?

此外,正因此,本書對孩子的可愛可取,以及作媽媽的喜悅與榮幸,著墨不多。我不希望孩子因而被看作是「問題孩子」,也不願誤導讀者,以為當媽媽就是會激動。 關於媽媽經,讀者們期待的總是「一個成功媽媽的經驗分享」,但我也不真正清楚,媽媽該用什麼指標來自我評量成不成功,也不知道要評量到什麼時候才算數?孩子考上好大學嗎?孩子成家立業、出人頭地嗎?世上的媽媽與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母子關係也是。

雖然滿懷心虛,但如今我這媽媽經畢竟已砍了樹、印了書。我只能默默祈禱,這本小書能給那些跟我一樣不大有自信的媽媽一點點安慰──原來,這世上猶有「同是天涯淪落人」,又痴又傻、受苦受難的不只我一個。

同時,我也暗自奢望,這本小書在將來未知的某一天,能忽然成為一個「有力的證據」,或說「神秘的信物」,召喚那已經長大的孩子,重新去逆溯這條古老、深邃,且有點寂寞的媽媽旅路,因而懂得原諒媽媽的錯,感謝媽媽的愛。

醬子就可愛

誰叫妳要醬?妳醬,我就偏要醬!

有一天我很生氣,責怪兒子為何那麼倔強,他還強硬地頂回這麼一句。那是他小學五年級時。

要不是在報社工作,三天兩頭就得接受各路流行浪潮「打擊」,我一定把這話「片面理解」為:「誰叫妳要(倔)強?妳(倔)強,我就偏要(倔)強!」而不知道正確的「全面翻譯」應該是:「誰叫妳要這樣?妳這樣,我就偏要這樣!」

「這樣」講快一點,就和成泥,變成「醬」。醬,就是人家「八年級」的文化。

對「八年級生」,老實講,我這「五年級生」的心情「粉複雜」(八年級還不大會使用「很」的時候,就知道「粉」才好笑)。

一方面,我滿羨慕他們的(可能還夾雜一點嫉妒),因為他們不必解救「水深火熱中的大陸同胞」,不必矢志「建設台灣成為反共復興的基地」,更不必為三千年中國文明擔任「龍的傳人」。

他們生下來就有整街的便利超商、速食店、大賣場,滿坑滿谷吃喝玩樂的最新商品,正翹首巴望著他們光臨採購。他們的「我」好大、好自由,可以奉快樂為作人的一種基本權利、修養,甚至是義務。

另一方面,我常忍不住為他們憂慮(不排除「杞人憂天」的可能性)。花無千日紅,更何況要甘願與多少塵土風雨默默周旋,才能有枝頭那一點繁榮艷麗?懂得徜徉於春天的花團錦簇固然好,但不能因而好像忘了日子還有夏秋冬啊!

 
 
 
   
 


 
 

父母內心深處總難逃不斷的矛盾躊躇

日前,兒子邊聊天邊把玩自己的手指,突然「有感而發」:「真搞不懂怎麼有人想自殺呢?世上那麼多有趣的東西,根本都玩不完。妳看!光一小片指甲就有多少好玩的東西?剪的、剉的、磨光的,還有好多種香味的護甲油……。」
  
唉!可真是「不知民間疾苦」!我苦笑道:「那是你有閒情注意什麼護甲油,要知道也有人連手指都沒有哪!」

「沒手指?那就護掌、護脕、護髮、護膚、護腿、護肚臍……,全身上下那麼多地方,還怕找不到玩保養的題目?」

「拜託,還玩保養咧,一個想自殺的人根本就沒那心情。」

「問題就出在醬呀!他忘記還有那麼多好玩的事,?得再活下去!」

好吧!醬就醬,人家畢竟正是春風少年時,不知愁滋味也是應該的,媽媽妳又何必硬要灌輸「戰戰兢兢」、「未雨綢繆」的度日「老套」呢?而且人生難得幾回「醉」?妳就讓他好好陶醉在當下幸福花園裡,存足了甜蜜,將來也可能好過冬,何苦一定要提前押著他去看妳所看到的種種人生寒暑呢?

面對孩子,再「英明睿智」的父母,內心深處也難逃不斷的矛盾躊躇吧?孩子不像自己一樣認知,常令父母不放心;但父母更常懊惱的,反倒是孩子太像自己了。台語有句父母口頭禪就說:「好種不種,歹種遂去撿到種!」那般無奈是:多期待孩子比自己強、突破自己的缺點限制,但偏偏孩子的性格又跟自己一個樣。

 
 



 
 
 

 
 

憑什麼說哪個是「有用」的優點、哪個是「有害」的缺點

仔細聽過許多父母的抱怨後,我發覺父母看子女「不順眼」的內容中,至少有一半是父母自己本身不自覺的、或者是想改但還改不了的毛病。
 
例如一個憨直木訥的爸爸,煩惱孩子「太老實、不知變通」;一個全身珠光寶氣、掛滿「名牌」的媽媽,批評孩子「虛榮愛錢、不知惜福」;或者像我,最煩惱孩子天真浪漫、不知天高地厚,但其實自己的個性裡,還不是大有我行我素、不切實際的部份?

弔詭的是,另一方面,父母卻又常嘉許那個「太老實」的孩子謹慎守規矩、那個「虛榮」的孩子開放擅交際、那個「天真浪漫」的孩子靈活有創意。

父母常忍不住就排斥孩子的缺點,而去要求孩子沒有的優點,殊不知如果硬要訓練出那個優點來,孩子原先很棒的優點也可能就此埋沒。再說,什麼是優點、什麼是缺點呢?

要論優缺,前提得先有個立場與標準。站在希特勒的立場,沒日耳曼血統就是殘缺;以林志玲為標準,絕大多數女孩都非整型不可。政客看才華,肯定沒比口才更重要的;運動家評明星高中學生,可能大部分體能都不及格。

而且,世界變化快速,孩子未來的因緣際遇也無以預料、掌握,到底要憑什麼說哪個是「有用」的優點、哪個是「有害」的缺點呢?

另外,我有好多次觀察到,幾個父母湊在一起聊起親子問題時,常大剌剌直言不諱:「他很有主見、但是太驕傲」、「她很聰明,就是懶惰沒耐性」、「他滿自私的」、「她腦筋不好、記性差」……。哇!聽得我心跳加速、目瞪口呆,覺得人家真「神勇」,居然「敢」當著孩子的面這樣說,要換作是我,在散會回家途中,準被兒子「強烈質詢」到抬不起頭。

 



 
 
 

親子關係裡的一條神祕律法

大概總覺得孩子一直在成長變化吧?即使只單獨面對孩子,我也不大敢就把他有什麼優缺點說死,頂多也只挑出他實際的言行作為,告訴他我對那有什麼正面或負面的看法而已。(不過,很慚愧,氣急敗壞起來,也會口無遮攔啦!只好事後再道歉修正。)更何況「大庭廣眾」下呢?

我想,父母在這方面該更小心,當眾評論孩子可能有點粗暴吧?有些孩子那麼小,還在摸索自己是誰,就被父母一把抓上台似地宣判「聰明」、「笨」、「膽小」、「滑頭」……,一張又一張標籤貼得孩子滿頭滿臉,難道都不擔心孩子會就這樣認了那是「不折不扣的我」?

不光是這樣指責不好,我想就連讚美也以樸實中肯為宜,否則很容易流於炫耀,而把孩子導向虛浮,或增加他們無謂的心理壓力。

想想,兒子說「妳醬,我就偏要醬!」也未必只是幼稚的氣話而已,那可能無意間反映了親子關係裡的一條神祕律法,那就是,父母如果想改變孩子,最有效的方式卻是回頭調整自己。

話說回來,即使全按父母心意捏塑,也未必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啊!天下無不喜歡讓父母覺得自己可愛的孩子,父母深刻的欣賞與堅定的支持,將是孩子一生踴躍向上的動力;一個老是被父母懷疑、責怪的孩子,在建立真正的自信這條人生幽徑上,只怕會走得更辛苦。

所以,不管孩子如何,為人父母且死心塌地去相信孩子現在「醬子就可愛」吧!──這樣子就可以愛,現在這樣子就可以愛,完全不必等哪天變成哪樣才說孩子可愛。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