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養男育女調不同(閱後心得)
2008/04/14 12:05:45瀏覽673|回應0|推薦0


最近在讀﹐嗯﹐幾本書﹐因為本人有點注意力缺失的毛病﹐
所以大概同一個時間總會讀個一兩本舊書加一兩本新書哈哈~
那麼現在想給大家“大力推薦”的這本就是我正這讀的“養男育女調不同”﹐
英文“Why Gender Matters”。
 
博客來看到介紹時﹐就非常心動﹐
因為他書本上寫到的﹐正是我在教主日學裡經驗到的﹕

女生畫名詞,男生畫動詞

康諾夫斯基小姐是幼稚園的老師,她給每個小朋友一張白紙,讓他們自由畫。她停在安妮妲的面前,安妮妲用了十幾枝蠟筆著色,畫了三個面帶微笑的小人,紙上滿是紅色、黃色、棕色及肉色。
「畫得好極了,安妮妲,」康諾夫斯基小姐說:「你畫的是誰呀?」
「這是我!」安妮妲指著畫中的一個人說:「這是我弟卡羅斯,這是我媽。」
「畫得真好,安妮妲,」康諾夫斯基小姐說:「太棒了。」
五歲的麥修正在用力的用黑色蠟筆畫畫。
「你畫的是什麼呀?」康諾夫斯基小姐問道。
「這是一枚火箭快要衝進地球,」麥修說,「你看,這是火箭,這是地球。」
康諾夫斯基小姐注意到麥修只有用一種顏色畫:黑色的蠟筆??火箭和地球都是黑的。
「畫得很好,麥修,」康諾夫斯基小姐言不由衷的說(雖然她已經盡力的使聲音聽起來很熱切):「要不要多加一點顏色?還有別的火箭要衝到地球嗎?」
五歲的男生和女生有一點都做得很好:知道大人喜歡什麼。在這情境之下,我向你擔保麥修知道康諾夫斯基小姐不喜歡他的畫,至少不像對安妮妲的畫那樣喜歡;但是康諾夫斯基小姐也沒錯,她正在應用她的老師教她的標準:「鼓勵兒童畫人物的圖畫,鼓勵他們用很多顏色。」她在大學修初等教育的課時,老師就是這樣說的。但是那些老的教材趕不上最近二十年來研究的新發現,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男生和女生看世界的方式不同。
研究兒童繪畫的人發現,一般來說女孩子喜歡畫人(或是寵物,或是花草樹木)、空間的安排也會對稱,而且面向看的人,女生通常一張畫會用到十種以上的顏色,而且她們會用研究者新井(Yasumasa Arai)所說的「暖色」紅、綠、棕、淺黃。男生一般來說畫動作:火箭擊中目標、外星人要把某人吃掉、兩車相撞,男生最多用六種顏色,他們用的就是新井所謂的「冷」色如藍、灰、銀、黑。男孩同時也比較可能從第三者為中心的觀點出發去畫畫,從遠距來看,而不是從汽車面前或是做了哪個動作的動物面前來畫,心理學家杜曼(Donna Tuman)用下面這句話總結男孩和女孩畫圖上的不同:男孩畫動詞,女孩畫名詞。
至少95%的幼稚園老師是女性,大多數的老師並不知道男生女生有這個差異,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過她們。這些老師反而都像康諾夫斯基小姐,鼓勵孩子用許多顏色畫人物。像安妮妲和麥修這種五歲的孩子很快就知道安妮妲做的是對的,麥修做的是錯的,麥修也很快就知道他去模仿安妮妲其實模仿得不好,也就是說,用很多顏色畫人物好像不是他的拿手,麥修很快就決定藝術他不在行,雖然才五歲,他就已經覺得藝術是女孩子的事。
康諾夫斯基小姐並不知道男孩和女孩的視覺世界有所不同,很諷刺的是,她這種對性別差異的無知的結果竟然更增強了傳統性別刻板的印象:「女孩子學藝術比較好,藝術本來就適合女性。」要打破這個刻板印象,只有靠更多更正確的性別新知了。
 
這本書同時開宗明義的道出﹕大腦不同,學習型態不同,情緒表達方式不同,教養方法當然應該不同!這其實和孔夫子“因材施教”的觀點不謀而合。在我給小小找Preschool時﹐蒙特梭利的觀點指出現今的教育是“Herding” 意思就是所有學生像是被放牧的羊群一樣﹐先入為主的期待他們起跑點相同﹐發展相同﹐接受各種資訊的能力相同﹐而不同的孩子則淪落為教育制度下的犧牲品﹐被戴上“笨”“遲緩”“懶惰”(受害者發言中哈哈哈~~)的標籤﹐而這個現今放眼世界皆標準的“標準”其實是非常不利於孩子學習的!
 
男孩子聽力比較弱﹐用動詞冷色畫畫﹐喜歡適當的壓力﹐識調皮搗蛋的為強者﹐拉女生辮子以示友好﹐找地方時用東西南北指南針的方式﹔而女孩子則聽力敏銳﹐用名詞多彩暖色畫畫﹐壓力讓她們無法發揮﹐調皮搗蛋的給人看不起﹐敵人常常是你原本最好的朋友﹐找地方喜歡用地標...這許許多多的不同﹐在生活上﹑學習上﹑與人互動上都常常使“不適合”的一方變成受害者﹔而社會卻仍然相信﹕男女不同“因為我們期待他們要有不同的行為,試想,假如我們鼓勵女孩玩卡車和坦克車,男孩玩洋娃娃;假如我們鼓勵跟女孩子玩摔角、翻跟斗的遊戲,而擁抱和親親男孩子,我們所看到的許多男孩和女孩行為上的不同會消失,甚至會全部消失。
 
當然﹐我不是學教育的﹐也不會覺得三隻小豬是成語﹐絕對不可能夢想“改變”教育方式﹐但是當我被賦予“母親”這個職務時﹐這些書的觀點告訴我﹐雖然我不能改變現今的教育模式﹐但是不管在家或者將來在與學校的溝通上﹐甚或在我教導的主日學孩子身上﹐我都有責任幫助他們發揮他們最好的潛能。不是三歲就要學微積分﹐更不是“讓他贏在起跑點”﹐而是我有沒有針對這個孩子的性別﹑個性﹑家庭﹑大小環境來看到他的需要。當小小覺得她爹爹吼她時﹐我是不是要提醒她爹爹他聽不清楚並不表示她聽不清楚﹖當小小開始痛恨數學時﹐我是不是能被提醒她不是數理能力差﹐而是需要不同方式的學習﹖
 
分享給大家﹐不論你是父母﹑老師﹑朋友﹑同事﹐這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也許你並不同意他所有的觀點﹐但是很多內容﹐我相信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

過去我們了解到男女的不同,大半源自於社會化的結果,近來有許多研究(請參見「養男育女調不同」一書)不斷告訴我們:由於大腦生物機制的發展有性別的明顯差異,進而影響了男女在生、心理和情緒管理的不同;舉例來說:不論是嬰兒或青少年,女性的聽力都遠比男性要敏銳和清楚,因此你和孩子講話的方式和音量就必須有不同,無怪乎總有小學老師抱怨小男生總是不專心因為他們根本不清楚老師在說什麼;中年父親在難過他的青春期女兒抱怨他老在對她吼叫;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同一個噪音對在同一個教室裡的男生和女生,帶來的影響就完全不同了。第二個例子是視覺差異,從視網膜至視覺皮質神經迴路的每一點上,男女都大不相同;女孩畫圖喜歡用紅、綠、黃…等多樣色彩來畫人、房子、樹的具象物,這是小細胞擅長的;而男孩則用黑、灰、藍等冷色調來完成想像中的動作,因為這是巨細胞擅長的;所以在幼稚園時期,很多男生就被老師判定了他不適合走藝術這條路。第三個例子是情感處理的能力:在青春期,負面情緒的處理從大腦深處的杏仁核發展到了大腦皮質,這是處理高層次認知功能的地方(如推理、語言…),所以17歲的孩子可以不同於7歲孩子,她可以清楚地說出心裡的難過;但這只限於女性,因為男生的負面情緒處理區域仍大部分停留在杏仁核,所以他能表達的和小男生不會有太大差別,這也是他們會比較衝動行事與反應的主要原因。

在「養男育女調不同」一書中,陸續舉出許多實證說明男女由於先天的不同而形成的差異,但這並不在強調誰比較好,也沒有優劣的區別,而是告訴我們適性地運用這些差異,對教養和教學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男女生都可以順利學習,差別在於老師教導的方式;男女的學習型態不同,對師生關係的期待也不同,例如女生重視的是老師的微笑和近似朋友的互動;而男生則覺得問問題是一種示弱的行為,不懂的男生不會像女生主動找老師幫忙,反而會在團體中搞怪或吵鬧,因此,小組學習的方式就比較適用於女生班。

由於社會支持系統的改變(大家庭已形式微,單親家庭漸增)、社會中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現代人普遍都有著一定程度的焦慮;除了不確定自己身為一個人的目標何在之外,也問接影響到性別意識的不確定性!但身為師長的我們,要努力做到的是:依著孩子的本性去引導他/她,順著他/她的先天性別傾向和能力去幫助,而不是用我們自以為是的框架去塑造他/她!其實這也就是孔老先生所說『因材施教』的真義。在教學情境中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而不是一味地以單一的標準要求學生達到、甚至習以為常地就用同一套教案或教學策略,完全忽略了台下40個學生,會有40種不同的起始能力、會有40種不同的學習模式。當然,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和一定的教學進度要求下,為每一個孩子都設計一套教學策略,這裡只是想強調一個觀念:「相信孩子是有差異的,儘可能地給予較大的彈性和空間,更要相信他們是有機會和有能力慢慢進步的」。

最後謹舉本書的結尾共勉:我們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鼓勵和珍惜男女天生性別差異的社會,並且同時讓每個孩子都有相互對等的機會。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