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縣副縣長張壯熙觀察到,因為社會從不因為校長或老師帶起後半段學生,而給予支持。
不僅如此,目前教育體系尚未有足夠的經費、人力,進行多元課程、評量的設計。清大學務長賀陳弘分析,即使有多元背景的老師進來,最後也都融入考試優先的主流。一名國中歷史老師提及這兩年教學的痛苦,她想給學生看亞歷山大或世界大戰的影片,但班導師覺得浪費時間又怕學生太亢奮。
不少對教學有進步觀念的老師異口同聲指出,現在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只是安靜、念書、考好成績;段考電腦閱卷結束,老師開始比各班成績,自動形成競爭。
「他們希望學生上課姿勢不歪不斜,不然會被登記下來,」一位老師說,愈走升學的學校,管起學生都有點像軍隊,監督力量很大。
目前的校園氣氛,普遍比教改前更冷漠、被動、討論風氣不佳。
例如,過去國中採導師遴選制,由學校選擇適合的老師擔任導師。但現在的趨勢是,沒人願意當導師,要求導師採輪替制。
導師每個月僅兩千元的補貼,卻得七點半到校、放學輔導學生、陪學生吃中飯、打掃、與家長聯繫、改聯絡簿,教師工作嚴重勞役不均。
種種正在惡化的校園氣氛,讓老師萌生退意。在教改政策變動最頻繁的幾年,各縣市高中職以下退休老師人數明顯增加。二○○一年至去年,共計四萬五千名以上的老師退休(約佔十九萬老師的二四%,近四分之一退休),半數以上集中在國中小學。
缺乏教師評鑑機制
到目前為止,教育體系並沒有明確的評鑑機制,老師難有教學與自我學習的動力。
家長代表許永佳認為,老師清一色甲等的考績是個不合時宜的制度。只要請假未超過時數、沒有重大錯誤,老師的考績全是甲等。
前陣子,台南縣政府想推動教師考核機制,立刻遭來教師團體的反彈,又胎死腹中。
台北市中正國中校長黃仁相認為,「整個制度很難翻轉,沒有壓力,很難成長。」
落實教育價值的靈魂工程師,原本豐厚的角色被異化;培育學生適性發展任務的學校,為數不少自我矮化為升學補習班。
當教育體系無法抗壓並引導社會行進時,就只能接受被外在環境給吞沒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