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獎--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作品地點:臺北市北投區光明路251號
完工時間:2006年9月
使用單位及業主:台北市立圖書館
規劃設計單位:九典聯合建築事務所
開發或施工單位:華邦營造有限公司
單位其他參予:結構--聯邦結構技師事務所
水電--亮東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築境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如何到達:
1.搭捷運至新北投站
2. 搭乘[小25] 路公車,經1站至北投公園站
3. 步行211公尺至終點
一共經過1站, 共需步行330公尺
基地位置及環境特色
基地位於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內,北側緊鄰穿越親水公園之北投溪,南側隔了日據時代的噴泉鄰接光明路,東北側有1913年興建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修復再利用的北投溫泉博物館。西鄰溜冰場。
基地位於擁有自然生態的公園內,是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得天獨厚的優勢,企圖以綠建築的觀念將其實踐在圖書館的設計理念中,融入北投公園之生態、歷史文化環境中,成為大自然中的一本書。
規劃設計說明
圖書館是數位時代、資訊革命中,受影響最大的建築類型。未來的圖書館是什麼?建築實體的面貌並非重點,而重點則在如何經營一個有特色的圖書館,而建築與其環境是否向多智慧(smart enough)來應變,讓經營的特色加分,使其真正成為未來知識海洋中的領航者。
北投圖書館規劃的終極目標,即是成為「攤開在北投公園的一本書」,設計理念如下:
▌順應自然,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
環境本身就是圖書館。
有人說台灣是北半球生態的縮影,那北投可以說是台灣生態的濃縮。北投公園內的生態相當豐富,當地社區民眾也相當關心這個歷史悠久的北投公園每一步發展。基地就是這樣的自然環境中,臨北投溪,當然,任何建築行為,皆是違反生態,但因為需要,須將對自然環境的損害減到最小,順勢而為,加強後建築的環境補償設計,以彌補對環境的影響。
▌結合地方資源建構生活願景
任何一個計劃的進行,都會連動影響周圍其他的環境計劃。而整合地區相關資源,讓他串成網路,形成附加價值。溫泉博物館原來規劃的理念也是生態生活園區,而圖書館也是在這園區內,加上北面的凱達格蘭原住民文化會館,讓這個園區隨著北投溪(石)聞名世界一般,以在地接軌國際。
▌永續經營的「種子」圖書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有40所分館、12所民眾閱覽室,各地分館皆有其「館藏」特色。北投公園結合綠色建築理念,與自然生態的館藏特色,本身即成為大自然的書,帶動社區及其他分館永續經營的典範。
▌綠色的知識湧泉
北投的地熱被文建會推舉到聯合國為全世界珍貴的資產,位於其間的北投圖書館,努力節約地球能源,本身兼具綠色學習中心、地方歷史文物展示,及資訊知識傳遞的角色。就像北投地熱溫泉一般,成為一股綠色的知識湧泉,源源不絕。
設計要點
利用「低」科技方式,配合生態工法全面演出
後建築的生態補償-增加地方生態基因庫的收入
- 配合地形等高線層,退縮屋頂平台,並增加綠化面積,同時增加野生動物棲息地。
- 增加回收雨水的設計-如利用連續的遮陽或是雨庇,導水入收集區,以減少開發對地表逕流的影響達到滯留雨水,減緩逕雨排放速度。
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外殼計劃
- 以輕質材料建構建築物外殼,南面開放向公園,北面臨溪,視野良好。圖書館窗戶落地,採最大的自然光。退縮露台,並考慮防風。
- 隔絕熱能及冷風,減少內部耗能。
讓自然光線游走建築內部每一處該走的地方
- 謹慎引入自然光,減少人工照明-從屋頂、從立面。
- 自然光影亦為建築素材的一部份。
利用地形自然通風計劃-連書本也會呼吸的圖書館
- 避免空氣滯留屋內死角,檢驗全館通風路徑,除濕。
模矩比-讓建築物簡單而有智慧
- 配合圖書館最佳模矩,結構計劃、建材分割計劃、開窗大小、設備管道位置、書架、傢俱尺寸,建構平面及立面尺寸。
- 簡化工種及施工複雜性。
省能的空間層次
- 堅守室內-半室內-半室外-室外的空間發展層次,增加「灰色」空間地帶,以過渡光線、風、氣流,甚至人。
建立自己的水庫-回收雨水再利用
- 室內地下筏基空間,建立調節的機制,將回收雨水於沖廁器具。
扮好大自然圖書館的角色-如同書一般回收與循環再利用
- 全面使用回收製成的建材,或可以完全回收之建材。
- 建少沒有必要之裝飾,增加材料的設計。
大自然中的偽裝飾-保護色建築色彩計劃
- 儘量使用沒有加工的素材,如清水混凝土、清水磚、混凝土磚、石材、木材、土、植栽等。
- 使用環保塗料。
- 減少油漆、人工色料。
輕輕的降落在北投公園中的大鵬-輕量化的結構修與營建方式
- 綜合利用鋼骨結構及木材(門窗、外牆、天花、屋頂膠合木樑)。
- 乾式施工,組合方式營建。
北投分館已取得綠建築9項指標標章,其設計重點包括:斜屋頂回收雨水、ECO-ROOF連接大地延續周圍生物多樣化設計、室外透水地坪讓大地自然呼吸…,北投圖書館不僅是藏書、搜尋資訊的地方,亦是一個自然的生態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