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信多一點心靈健康多一點【2008-07-15/聯合報/E2版/健康】
2008/08/04 16:56:48瀏覽4|回應0|推薦0

引文:自信多一點心靈健康多一點

 

對子女 父母多積極正面 對自己 尋找成就、自我肯定 
【賴仕涵/北市敦南心診所院長】 


門診中有許多形形色色、診斷互異的年輕患者,包括憂鬱症、 焦慮症、暴食症、厭食症等,他們常有一個共通的問題──「 自信心不足」,或者更精確的說,自信心大多來自於他人的肯定。

仔細了解他們的狀況後,發現往往與父母從小的教養方式有關。 與歐美傾向正面、鼓勵式的教育方式相比, 東方父母較習慣採用負面、懲罰式的方式來教育兒女。所謂「懲罰」 不見得就是處罰、體罰,而是指態度、言語上的否定。

歐美父母鼓勵子女自己嘗試,當小孩做得不好、失敗時, 給予的是支持與諒解,當做得好、成功了,則不吝於肯定與鼓勵。 東方父母則習慣採取指導性、警告性的態度,以「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的心態,來告誡子女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比較聽話的小孩凡事乖乖聽話照著做,從小沒有學習自己決定、 自己判斷,若人生一帆風順也就罷了,但若是遭遇較重大的抉擇、 挫折,則常會不知所措。輕者則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或是以暴食( 大吃大喝)來宣洩情緒,重者則一蹶不振而崩潰,出現憂鬱症狀、 甚至自殺。

至於比較獨立自主(或者說「不聽話」)的小孩, 照著自己所想的方式做事,一旦成功了父母不見得會肯定, 但只要失敗遭遇挫折,往往會得到「早就告訴過你了、誰叫你不聽! 」這樣一句話。殊不知這麼說完全不會有任何助益, 只會讓小孩更叛逆、更疏遠,或者相反的變成更退縮、更膽怯。

不管是哪一種,都會使得子女越來越失去嘗試的勇氣, 越來越失去對自己的信心,也越來越需要別人來肯定自己, 只不過對象從小時候的父母、求學時的老師,轉變為工作時的上司、 老闆。一旦沒有了這些外來得肯定,就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更常有許多人陷入一個迷思:「工作沒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很沒用」 。其實,工作原本的目的不就是為了養家餬口, 為什麼非得要有成就感才行?當然若是能夠產生成就感, 除了賺錢還能同時多了些樂趣與自我肯定,自然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若是找不到成就感,難道就要辭職、換工作嗎?

話說回來,成就感的來源並不一定只能從學業、工作、 家庭這些大家認為「應該做好」的部分得到,人生也不是只有這些「 應該要做」的事可以做。投注心力在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上面, 不但可以當作休閒娛樂及紓解壓力的良方, 只要有進一步的瞭解與研究,也可以轉變為成就感的來源。

可惜升學主義掛帥,許多學生根本沒什麼機會培養興趣。 即使有所謂的課外活動,也多半基於推薦甄試、 保送入學的現實考量,由父母選擇讓孩子去參加。長久下來, 造成他們只能從學業、功課這些「該做」的事、 這些外在肯定得到成就感,而無法學著自己尋找成就感、 學著自我肯定。

為人父母者學習以正面、鼓勵嘗試的態度教育子女, 為人子女者則要學習找尋成就感、自己給自己肯定, 一起努力讓心靈常保健康!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