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攝影教學] 影像清晰度與曝光(供新手參考)
2005/08/26 23:28:53瀏覽893|回應0|推薦1

[攝影教學] 影像清晰度與曝光(供新手參考)

http://www.shareget.net/showthread.php?t=132782


影像清晰度與曝光
   攝影最有趣的特徵之一,在於它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體,一個因素總是影響另一因素。例如就影像清晰度來說,曝光組合的選擇就能影響清晰度,當提到影像清晰度 時,許多攝影者首先想到的是聚焦。然而,照片之所以不清晰,除了聚焦這一因素外,還有一系列的因素,如被攝體的移動,相機的震動,鏡頭的污染,景深不夠, 曝光過度,光滲,顯影過度,膠片或鏡頭上有潮氣等等。
  這裏我們要討論的是選擇曝光組合時,對攝影清晰度有影響的三個因素,即景深、被攝體的運動和相機的震動。對一個具體拍攝物件決定曝光組合時,這三個因 素有時會互相矛盾,滿足了一個因素,另一個因素會産生問題,這就需要再三考慮選擇怎樣的曝光組合最適合你的表現意圖。下面就這三個因素分別加以分析。
景 深
  從理論上說,當鏡頭聚焦于某一點時,只有這一點的物體能在膠片上清晰地結象。但是實際上,在焦點前後的一定範圍內的景物,在膠片上的結象也是較爲清晰 的。這個範圍稱爲"景深"。請注意這裏使用"較爲清晰的"修飾詞來形容清晰度,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假如你用135膠捲拍攝一個人物的頭部 特寫,焦點是聚在眼睛上。如果是接觸印相,那麽,在這張135照片上,從被攝者的鼻尖到嘴以及耳朵很可能是全部清晰的。如果是小倍率放大,則在放大照片 上,被攝者的鼻尖和耳朵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樣清晰。當你用這張135負片放大爲12 X 15時的照片時,又會發現真正清晰的只有被攝者眼睛前後的一小部分。然而,假如你把這張12 X 15時的大照片放在一個架子上,並後退十英尺遠觀看,這時,你又會發覺照片上影像的清晰部分增加了。如再後退一些,則會感到照片上的影像全部都清晰了。這 就是爲什麽我們必須用"較爲清晰的"修飾詞來形容由景深産生的清晰度。這種"較爲清晰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製作照片的大小和觀看距離這兩個因素。
  爲了從理論上真正弄懂景深的含義,有必要先弄懂一個概念,這就是模糊圈。
  一幅畫面,看起來是清晰或不清晰,在於眼睛對畫面上各個細部的分辨能力如何。能分辨則感到清晰;不能分辨則感到不清晰。
  當鏡頭聚焦於某一光點(影像是由無數光點組成),在膠片上産生的影像並非真正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圓圈。不管這個圓圈多麽小。直徑都是可以測量的。這種 在視覺上是一個點的最大圓圈稱之爲"模糊圈"。由此可見,對於放大爲同樣大小的照片,較小的底片比起較大的底片來說,模糊圈應該更小些。相機上的景深刻度 也就是根據模糊圈來確定的。
  假如,製作大幅照片,或者用高倍率放大負片中的一小部分畫面,便會發覺預定的模糊圈太大了。這樣,即使是在相機景深刻度範圍內的景物也會令人感到不清 晰了。同樣的道理,對於放大爲相同大小的照片,小底片比大底片的模糊圈應該小些,才能取得清晰的效果。因爲小底片的實際放大倍率來得大。因此,在這種情況 下,要想取得較爲清晰的影像,就不能死板地應用相機上的景深表了。而應該自己確定更爲實際的標準。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大一檔光圈的景深刻度。也就是說,如 果實際使用f/8拍攝,景深範圍則按f/5.6的最深來掌握。
  除了上述因素,在一張照片上,景深的大小取決於三個方面:鏡頭的焦距、光圈的大小、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
  鏡頭的焦距: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對於一隻具體的鏡頭來說,當聚焦在某一距離,景深與光圈大小直接有關。然而,實際上對任何鏡頭 來說,都有某種最佳光圈,比最佳光圈小的光圈,儘管能産生更大的景深,但從藝術的效果來看;將是使影像的清晰度降低而不是提局。
  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一般地說,相機離被攝體越遠,景深就越大。反之,景深就越小。
  把以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想盡可能得到最大的景深,那麽就應採用短焦距鏡頭,小光圈和較遠的距離。如果想盡可能縮小景深,那麽就應採用長焦鏡頭、大光圈和近距離。應當根據畫面的實際需要適當地使用這些技術。

被攝體的運動
  被攝物件並非都是靜止的,大量的被攝物件都是在運動之中。拍攝動體有兩種方法:或者用足夠快的快門速度把動作拍攝下來,使之産生非常清晰的影像,或者 用較慢的快門速度使之産生一定程度的模糊影家。模糊的程度取決於所用快門速度的高低。根據照片的具體情況,模糊的影像可以表示運動的速度,也可以表示某種 幻想或說明拍攝技術不高。
  通常,拍攝動體時,可以預先決定要怎樣拍攝這個動作。是用高速度把動作拍攝清晰呢?還是用慢速度追隨拍攝?是要使影像極度模糊呢?還是使影像中的主要部分清晰而次要部分模糊?讓我們來看一下如何取得這些效果。
  清晰的動作。只要能有足夠快的快門速度,就能把任何動體拍攝清晰(當然拍攝者的反應也要相當快)。然而,大部分鏡間快門的最快速度僅限於1/500 秒;大多數焦點焦面快門也只能快到1/1000秒。當時速爲30英里的動體在25英尺以內,從相機前面橫飛而過時,即使1/1000秒仍然會導致影像模 糊。因此,要在照片上把動體拍清晰,就必須注意三點:一是動體的速度不是太快;二是如果動體的速度很快,那麽不要使運動成爲相機前的橫向運動,三是如果動 體是快速橫向運動,那麽就用最快的快門速度,拍攝距離要盡可能遠一些。對於這三種情況,第三種,可能用途最小,因爲膠片上的影像可能太小。第二種,也許既 能産生清晰的影像,又能表現動感。第一種,要取得好的效果,大概不會有問題。
  影像模糊。從圖片欣賞的觀點來看,影像模糊的動體照片能使人聯想到運動,與影像清晰的動體照片相比,顯得有趣得多,或者說更吸引人。動體影像應該有多 大的模糊程度?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各人的愛好。但是,當你要使動體在照片上略有細部層次時,模糊程度就應盡可能小些。當然,這往往取決於影像各部分的實際 運動情況。例如,拍攝一輛橫向運動的汽車,可能是整輛汽車稍有模糊;而拍攝一個按同樣方向行走的人,雙腳可能非常模糊而身體卻很清晰。
  當動體是前後運動(如步行人的手臂)或上下運動(如撐竿跳高)時,有一種用慢速度表現動態或動感的方法。這類動體朝一個方向運動到達極限,開始向反方 向運動時,有一個靜止點,如果在這個靜止點出現時按快門,那麽,用較慢的快門速度也能將動態抓住,這種方法有時對動態的表現還是相當強烈的。
  拍攝動體的另一種方法是追隨拍攝法。追隨拍攝法能讓你用較慢的快門速度來"抓住"快速動體。這種方法用於對鏡頭作橫向運動的動體,特別是運動方式單一 的動體,往往是相當有效的。例如,用慢速度能把一個騎摩托車的人記錄得相當清晰,即便時速達120英里也能紀錄得很清晰,因爲這種拍攝物件的運動方式是單 一的。相反,對一個賽跑者來說,他的腳是上下運動而手臂是前後運動的,用追隨法拍攝的效果將是身體部分相當清晰而四肢則非常模糊,因爲賽跑者的運動方式並 非純粹單一。
  以上就是拍攝動體的幾種技術。無論用的是那一種,在選擇快門速度時,必須結合光圈一起考慮,以達到正確的曝光。
相機的震動
  運用的快門速度越慢,相機的無意識的震動的可能性就越大。大多數人在用1/60秒的快門速度時能把相機拿穩。用比1/60秒慢的快門速度時就容易導致 震動。如果你想找出自己持穩相機的最慢速度,可進行這樣的試驗。找一個輪廓清晰或細部影紋豐富的被攝體,拍攝時確保被攝體靜止,然後手持相機用一系列快門 速度拍攝,如從1/8秒到1/250秒。沖洗後,檢查膠捲上各種速度拍攝的效果。要用高倍放大鏡或把膠片放映在螢幕上檢查(不要檢查印放的照片),從中可 檢查出持穩相機的能力。比如你發現曝光時間慢於亞劇秒的效果都顯示出相機在震動,這就告訴你,不能手持相機使用1/60秒以下的速度。使用慢於1/60秒 的快門速度時,應使用三腳架或者通過某種支援物來穩定相機。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lin&aid=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