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二十七、「三庶人」謀反
2014/06/24 03:27:00瀏覽6|回應0|推薦0
開元二十五年 (公元七三七年) 四月,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因圖謀不軌,被玄宗廢為庶人,史稱「三庶人」謀反。

要了解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妨由玄宗的子裔開始講起。

玄宗有子二十三人,包括:

太子李瑛 (初名李嗣謙,後改名李鴻,再改名李瑛)

慶王李琮 (初名李嗣直,後改名李潭,再改名李琮)

忠王李璵 (初名李嗣升,後改名李浚,再改名李璵。生母為楊貴嬪)

棣王李琰 (初名李嗣真,後改名李洽,再改名李琰)

鄂王李瑤 (初名李嗣初,後改名李涓,再改名李瑤)

榮王李琬 (初名李嗣玄,後改名李滉,再改名李琬)

光王李琚 (原名李涺)

儀王李璲 (原名李濰,後改名李璲)

潁王李璬 (原名李澐)

永王李璘 (原名李澤)

壽王李瑁 (原名李清)

延王李玢 (原名李洄)

盛王李琦 (原名李沭)

濟王李環 (原名李溢)。

(開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三月,甲午,太子嗣謙更名鴻;徙郯王嗣直為慶王,更名潭;陝王嗣升為忠王,更名浚;鄫王嗣真為棣王,更名洽;鄂王嗣初更名涓;鄄王嗣玄為榮王,更名滉。又立子涺為光王,濰為儀王,澐為潁王,澤為永王,清為壽王,洄為延王,沭為盛王,溢為濟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辛卯,立皇子嗣升為陝王。嗣升母楊氏,士達之曾孫也。王后無子,母養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二月)庚午,更皇子名:鴻曰瑛,潭曰琮,浚曰璵,洽曰琰,涓曰瑤,滉曰琬,涺曰琚,濰曰璲,澐曰璬,澤曰璘,清曰瑁,洄曰玢,沭曰琦,溢曰環......。(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另外,還有:

信王李瑝 (原名李沔)

義王李玼 (原名李泚)

陳王李珪 (原名李漼)

豐王李珙 (原名李澄)

恆王李瑱 (原名李潓)

梁王李璿 (原名李漎)

汴王李璥 (原名李滔,死於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七三六年)。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九月,壬午,立皇子沔為信王,泚為義王,漼為陳王,澄為豐王,潓為恆王,漎為梁王,滔為汴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三)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二月)......沔曰瑝,泚曰玼,漼曰珪,澄曰珙,潓曰瑱,漎曰璿,滔曰璥。(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加上夭折的懷哀王李敏 (生母為武惠妃)、夏悼王李一 (原名李嗣一,生母為武惠妃)。

(開元五年,公元七一七年)己丑,皇子嗣一卒,追立為夏王,謚曰悼。嗣一母武惠妃,攸止之女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開元八年,公元七二零年)二月,戊戌,皇子敏卒,追立為懷王,謚曰哀。(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其中,慶王李琮、榮王李琬、儀王李璲皆由劉華妃所生。至於太子李瑛,則由趙麗妃所生。

(開元二年,即公元七一四年,十二月)乙丑,立皇子嗣真為鄫王,嗣初為鄂王,嗣玄為鄄王。辛巳,立郢王嗣謙為皇太子。嗣真,上之長子,母曰劉華妃。嗣謙,次子也,母曰趙麗妃;麗妃以倡進,有寵於上,故立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又鄂王李瑤的生母為皇甫德儀,光王李琚的生母是劉才人。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之見寵於玄宗,事在玄宗尚為臨淄王之時。

上之為臨淄王也,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皆有寵,麗妃生太子瑛,德儀生鄂王瑤,才人生光王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不過,玄宗即位後,逐漸寵愛年輕美艷的武惠妃,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均遭冷落。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對母親失寵頗有怨言 (因這形勢同時有利於武惠妃之子壽王李瑁,對李瑛等人的既有權位、利益構成嚴重威脅)。

及即位,幸武惠妃,麗妃等愛皆馳;惠妃生壽王瑁,寵冠諸子。太子與瑤、琚會於內第,各以母失職有怨望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有一駙馬都尉楊洄 (其妻子為咸宜公主),經常將太子等人的說話轉述給武惠妃聽。武惠妃對太子李瑛心生防範,其於是開始在玄宗面前中傷李瑛,向玄宗道:「太子陰結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

駙馬都尉楊洄尚咸宜公主,常伺三子過失以告惠妃。惠妃泣訴於上曰:「太子陰結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玄宗對太子漸告不滿,欲廢太子,惜乎遭到外朝張九齡極力反對。

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九齡曰:「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昔晉獻公聽驪姬之讒殺申生,三世大亂。漢武帝信江充之誣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晉惠帝用賈後之譖廢愍懷太子,中原塗炭。隋文帝納獨孤後之言黜太子勇,立煬帝,遂失天下。由此觀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上不悅。(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李林甫與張九齡有隙,又以武惠妃為背後的靠山,他自然不會坐視不理。開元二十四年 (公元七三六年) 年底,李林甫一方面用計令張九齡失勢,一方面對玄宗廢太子表示支持。李瑛等人形勢險峻。

林甫初無所言,退而私謂宦官之貴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上猶豫未決。林甫日夜短九齡於上,上浸疏之。惠妃密使官奴牛貴兒謂九齡曰:「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故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林甫日夜短九齡於上,上浸疏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次年 (即開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 四月,楊洄譖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與太子妃的兄長駙馬薛銹陰謀叛逆。玄宗召宰相加以商議,李林甫乘機說:「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間接表態支持玄宗的做法。玄宗廢太子的心意遂定。

楊洄又譖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云與太子妃兄駙馬薛銹潛構異謀,上召宰相謀之。李林甫對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上意乃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不久,瑛、瑤、琚同時被廢為庶人 (合稱「三庶人」),薛銹則被流放至瀼州,武惠妃、李林甫大獲全勝。

乙丑,使宦者宣制於宮中,廢瑛、瑤、琚為庶人,流銹於瀼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瑛、瑤、琚、薛銹後被賜死 (這和武惠妃、李林甫打算「斬草除根」有關)。趙氏、薛氏、皇甫氏至此徹底失勢。

瑛、瑤、琚尋賜死城東驛,銹賜死於藍田。瑤、琚皆好學,有才識,死不以罪,人皆惜之。丙寅,瑛舅家趙氏、妃家薛氏、瑤舅家皇甫氏,坐流貶者數十人,惟瑤妃家韋氏以妃賢得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三庶人」死後,武惠妃、李林甫本來打算勸玄宗立壽王李瑁為太子,卻始終未能得逞。太子之位最後落入忠王李璵 (即李浚,後來的唐肅宗李亨) 的手中。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上以忠王璵年長,且仁孝恭謹,又好學,意欲立之,猶豫歲餘不決。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誅死,繼嗣未定,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高力士乘間請其故,上曰:「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上曰:「然。」對曰:「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由是遂定。六月,庚子,立璵為太子。(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關於「三庶人」謀反,尚有一點值得補充,即: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是否曾經穿著兵甲入宮進行謀反?

根據《舊唐書》所記,謀反一事更多似是楊洄的誣蔑,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穿著兵甲入宮的事跡不見於其中。《舊唐書》記曰:

二十五年四月,楊洄又構於惠妃,言瑛兄弟三人與太子妃兄駙馬薛鏽常構異謀。玄宗遽召宰相籌之,林甫曰:「此蓋陛下家事,臣不合參知。」玄宗意乃決矣。使中官宣詔於宮中,並廢為庶人,鏽配流,俄賜死於城東驛。天下之人不見其過,咸惜之。其年,武惠妃數見三庶人為崇,怖而成疾,巫者祈請彌月,不痊而殞。(《玄宗諸子列傳》)

《通鑑》所記大致同於《舊唐書》,見上文可知。

然而,《新唐書》的記載頗有不同,《新唐書》記曰:

二十五年,洄復構瑛、瑤、琚與妃之兄薛銹異謀。惠妃使人詭召太子、二王,曰:「宮中有賊,請介以入。」太子從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謀反,甲而來。」帝使中人視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議,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決,乃詔:「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同惡均罪,並廢為庶人;銹賜死。」瑛、瑤、琚尋遇害,天下冤之,號「三庶人」。歲中,惠妃數見庶人為祟,因大病。夜召巫祈之,請改葬,且射行刑者瘞之,訖不解。妃死,崇亡。(《十一宗諸子列傳》)

《新唐書》的講法衍生出兩個問題:

第一,根據唐朝後宮的規例,如非必要,任何人皆不可穿著兵甲進入後宮。太子李瑛等人長居宮中多年,其斷不會不知宮中規矩。其焉能受武惠妃「宮中有賊,請介以入」的慫恿而穿著兵甲入宮,置宮中法規於不顧?

第二,即使退一步,假設太子李瑛等人真的不知宮中規矩,但據當時的情勢而論,武惠妃乃自己的死敵,太子李瑛等人焉會完全深信武惠妃的說話而不起疑心,繼而施以援手?

當然,有人可能會根據「武惠妃數見三庶人為崇,怖而成疾,巫者祈請彌月,不痊而殞」、「惠妃數見庶人為祟,因大病。夜召巫祈之,請改葬,且射行刑者瘞之,訖不解。妃死,崇亡」論證武惠妃有份參與誣害太子李瑛等人謀反。可是,武惠妃有份參與誣害是一事,她是否用「宮中有賊,請介以入」引太子等人穿兵甲入宮是另一事。前者不必然等同於後者。如是,《新唐書》的講法仍然有問題。

倘若上述的分析無誤,我們大致可以推斷,《新唐書》的講法未必合符史實,反不如《舊唐書》的一貫、中肯。

溫公記述「三庶人」謀反,專門採取《舊唐書》的說法,這正是溫公史識卓越的證明。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