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19 00:45:45瀏覽919|回應0|推薦0 |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爐。這是一篇值得玩味的文字。 以下嘗試抽取文中若干部份,加以評析,從而看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什麼一回事。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新時代」其實是指習近平主政的時代。習以為自己有別於鄧、江、胡,「新時代」之「新」從此處說。簡單講,「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及其智囊的構想。 後面一句重要,「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有新實踐,即有舊實踐。舊實踐為何?河水不犯井水,特首有最終話事權,如主權移交初期的老董是也。新實踐取代舊的,即是要香港和中共國「成日行埋一齊」(中聯辦王志民語),「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港澳的資本主義制度及生活方式,成為中共國的白手套。 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讓港澳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編制本規劃。 「共擔」、「共享」云云說得動聽,實際是以粵港澳大灣區支撐正在下行的中共國經濟發展。大灣區中又特別提到港澳,不排除「南水北調」,透過慫恿港澳人士北上投資置業,吸朘他們的血汗錢,藉此維持中共國經濟免於崩塌。 區位優勢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我國沿海開放前沿......交通條件便利,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廣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廣州、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這麼說來,香港地位與廣州、深圳並列,廣州、深圳是市,香港還是特別行政區嗎? 香港、澳門服務業高度發達,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港澳只有服務業,而珠三角九市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哪個是主角有優勢,哪個是跟班黐金糠,一目了然。彼既要黐金糠,有什麼平等地位、自主、尊嚴可言? 粵港澳三地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創新要素吸引力強,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 林鄭不是說香港的創科發展落後於其他周邊國家嗎?習近平要麼「離地」,不清楚香港搞創科的艱難,要麼是「以偏蓋全」,將廣州、深圳在創科方面的領先表現,籠統說成是粵港澳三地在創科方面都有優秀表現,以保全港澳的面子。 問題是,廣州、深圳創科厲害,所謂粵港澳合作,根本是港澳跟廣州、深圳「搵食」 / 廣州、深圳「帶摰」港澳。廣州、深圳當了老大,港澳要仰人鼻息,想理直氣壯?難了! 合作基礎良好。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近年來,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基礎設施、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科技教育、休閒旅遊、生態環保、社會服務等領域合作成效顯著,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將港中矛盾、澳中矛盾完全忽視,隻字不提。發展規劃建基於錯誤認知上,矛盾激化是必然的。換句話說,「粵港澳大灣區」的推行,會助長分離意識。 「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競爭力、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拓展了新空間。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大灣區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創新大灣區合作發展體制機制、破解合作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供了新契機。 供給側改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是偏向供應一邊,有助改善供應質素。可是,有供應,還要有需求。需求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它們的消費能力和意欲,怎可與英美澳紐等國家相比。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好事,但外來投資者要看得出,產生堅定的信心才行。他們始終心存疑慮,不願冒險,任你如何提升,都是徒然。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當前,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區域發展空間面臨瓶頸制約,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人口紅利逐步減退。 此段算是整份綱要寫得最好的一個部份,如實點出現時存在的問題。 但是,如果中共國產能過剩、經濟下行,香港產業空心,澳門資源有限,而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未完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不是淪為空言、謊話嗎?「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只怕講就容易,做就艱難。 特別值得注意是「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這是否暗示港澳的社會、法律制度將會與深圳、廣州趨同?令人憂慮。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看似吸引,但前題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機會成功。如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乃一空想,「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其實不會實現。這也是車公簽文「石田為業喜非常,畫餅將來未見香;怎曉田耕耘不得,那知餅食不充腸」的意思。 「一國兩制」,依法辦事。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尊崇法治,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把國家所需和港澳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有機結合說和全面管治權,絕非新鮮,不過舊調重彈。 「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即是以「兩制」作為「一國」的白手套,更多何志平一類案件會出現。 尊崇「法治」的「法治」,不是西方的 rule of law,而是 rule by law,法管、法制之謂。法律為中共國服務,更多 DQ 立會候選人、更多政治異見者不准入境將會發生。 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依託粵港澳良好合作基礎,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協調協同發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為粵港澳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示範。 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是粵港澳合作的前線。香港將來有什麼地位?恐怕沒有了。 到 2035 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那種浮誇的筆鋒,「吹得就吹」的格調,不禁令人想起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的「大躍進」。「大躍進」後來失敗,接著就是大飢荒。 分析至此,真相很清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對香港來說,不是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而是糖衣毒藥。 假如它成功,香港人變跟班,永遠不敢頂撞大陸人,香港喪失自由、法治傳統,淪為二三線城市。 假如它失敗,香港人會受中共國經濟崩塌牽累,香港和中共國一同承受經濟發展失敗造成的惡果。換言之,香港再無法置身事外了。 香港未來有沒有希望?讀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筆者只感到無邊的絕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