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雄純棉超柔軟懶人包巾推薦 台南純棉布高透氣懶人包巾推薦 寶寶懶人包巾在怎樣的季節使用效果最好?
2023/04/12 11:53:50瀏覽10|回應0|推薦0

為您的寶寶選擇最適合的嬰兒包巾 - 新手媽媽的最佳選擇!

挑選理想嬰兒包巾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希望以下的建議能夠幫助新手媽媽們選擇到合適的嬰兒包巾,讓寶寶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1. 適合寶寶肌膚的材質

選擇嬰兒包巾時,要特別注意材質。選擇柔軟、親膚、吸濕性好的布料,例如棉、竹纖維等天然材質。這些材質能減少對寶寶嬌嫩肌膚的刺激,為寶寶提供舒適的使用體驗。

2. 安全無毒的染料

確保嬰兒包巾的染料無毒無害,選擇無甲醛、無重金屬等有機或低敏的染料。這樣可以防止寶寶在使用過程中吸入或吞嚥有毒物質,保障寶寶的健康。

3. 經久耐用的品質

優質的嬰兒包巾應具有耐磨、不起球、不褪色等特點,能夠經受長時間的使用和洗滌。這樣可以讓新手媽媽們更放心地使用,不必經常更換包巾。

4. 適合不同季節的厚度

根據不同季節和氣候選擇適合的嬰兒包巾。夏天選擇較薄的包巾,以保持透氣性;冬天則選擇較厚的包被,以確保保暖性。適當的厚度能讓寶寶在不同季節都保持舒適的睡眠環境。

5. 方便使用的設計

選擇具有方便使用的設計,例如磁扣或魔術貼等簡單易用的扣子。這樣可以讓新手媽媽們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更省力省心,特別是在換尿布或翻身時,能快速完成操作。

6. 多功能性

挑選具有多功能性的嬰兒包巾,例如可以作為襁褓、毯子、哺乳遮等使用。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購買其他產品的成本,還能為新手媽媽們提供更多方便,讓照顧寶寶變得更簡單。

7. 美觀大方的款式和顏色

選擇美觀大方的款式和顏色,讓嬰兒包巾成為寶寶的時尚配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寶寶性別挑選合適的顏色和圖案,讓寶寶在舒適的同時,也顯得可愛時尚。

8. 易於清潔

選擇易於清潔的嬰兒包巾,以便新手媽媽們能夠輕鬆保持包巾的清潔衛生。選擇可機洗、快乾、不易沾染污漬的材質,有助於維護寶寶的健康和舒適。

9. 品牌口碑與售後服務

挑選具有良好品牌口碑和售後服務的嬰兒包巾,可以讓新手媽媽們購物更放心。在選擇時,可以查閱其他消費者的評價和建議,並了解品牌的售後政策,以確保購買到高品質且值得信賴的產品。

而酷咕鴨的懶人包巾就具備了以上特點,其相關產品的介紹如下:

  1. 一體式設計:懶人包巾採用一體式設計,方便新手媽媽輕鬆包裹寶寶,無需擔心包裹方式或繁複的步驟。
  2. 適合新生兒至6個月大的寶寶:這款包巾適用於新生兒至6個月大的寶寶,能夠提供適當的支撐和舒適感。
  3. 安全舒適的材質:懶人包巾使用安全舒適的材質,保證寶寶在使用過程中的舒適度和安全性。
  4. 適當的緊度:包巾可根據寶寶的身體狀況進行適當的緊度調整,以確保寶寶在包巾內保持舒適的姿勢。

超多款式可供選擇:

綜合以上所述,這款懶人包巾無疑是新手媽媽的理想選擇。其一體式設計、安全舒適的材質、適合新生兒至6個月大寶寶的尺寸以及可調緊度等特點,讓媽媽們能夠輕鬆照顧寶寶,並為寶寶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睡眠環境。

選擇酷咕鴨的懶人包巾,讓您與寶寶共享美好的成長時光。

如果想了解更多酷咕鴨的訊息,可以到官網上或是臉書諮詢他們的客服人員喔



KUKU81CDC155RG1

新生寶寶的懶人包巾的選擇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係到寶寶睡眠的品質,還直接關係到寶寶的健康成長。 2023綿羊毛超柔軟懶人包巾推薦

因此,在選擇包巾時,建議選擇優質且柔軟的棉質材質,並且注意包巾的大小和寬度是否足夠,以確保寶寶完全被包裹,提供更好的安全感。 2023貝殼布寶寶包巾推薦

酷咕鴨是一個專注於嬰兒用品開發的品牌,懶人包巾採用高品質純棉材質,非常柔軟舒適,適合寶寶使用。 2023絲棉混紡新生兒包巾推薦

此外,酷咕鴨的包巾採用經過嚴格消毒處理的棉質材料,徹底解決細菌和病毒對寶寶的傷害。同時,包巾大小和寬度設計合理,可完全包裹寶寶,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懷抱般的溫暖和安全感。

總之,酷咕鴨懶人包巾是目前新手媽媽非常值得入手的一款高品質的產品,可以為寶寶提供舒適、安全、健康的睡眠環境,同時也能給新手父母帶來更多的放心和安心 2023天然棉寶寶睡袋推薦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文/青巖 馬上過年了,想想用不了幾天,我就能回到幾百公里之外的家鄉,與父母和兄弟姊妹團聚,心里甭提有多高興。 記得去年過年時,我們兄弟姊妹五個陸陸續續從北京,銀川趕回老家,一大家子十幾口人終于再次歡聚,吃吃喝喝,說說笑笑,那無比熱鬧的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只感覺時間過得太快,我們在父母身邊還沒有呆夠呢,眼瞅著假期就要結束了。北京的要走,銀川的要回,母親總會很堅決地將每個兒女的行李箱都塞得滿滿當當,有土豆粉條,有油麻花,還有母親親手做的黃米年糕……馬年的春節,就這樣從我們歡歡喜喜地回到父母的身邊開始,自我們戀戀不舍地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離開結束。我想羊年的春節,會比馬年更加熱鬧,因為我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我們這個大家族的新成員也一年比一年多。 回想以前,每到臘月,母親便開始忙碌起來。先是做米酒,炒茶米,然后是生豆芽,磨豆腐,做粉條,炸油糕……當母親一天天為我們一家人過年的美食忙碌的時候,父親也在為村里人過年時必備的精神大餐而不停地忙碌著,寫戲,排戲,練秧歌……至于我們這些小毛孩,當然也是不能閑著的。大的叫上小的,在母親的吩咐下,今天鍘驢草,明天背羊草,后天磨豬食……總之,等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坐在那臺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前觀看晚會時,水缸里的水得是滿的,柴垛上的柴得是劈好了的,潔白的窗戶紙上得貼上花花綠綠的窗花,窯洞的墻璧上得有幾幅年畫,還得有個“抬頭見喜”,或者“合家安康”什么的…… 回想以前,生活在農村的我們,對于吃肉的記憶似乎只是停留在過年那段美好的時光里。每逢過年吃肉,母親都要均勻地分成幾份,我們每人一碗,唯有母親的碗里,不是半個雞脖子,就是一塊魚頭。每次,母親總會笑著說她愛吃。其實,母親的心思,我們每個孩子都懂。所以,每次吃到最后,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在碗底留一塊最好的肉,不由分說放進母親的碗里。一句吃膩了,實在吃不下去了,幾乎成了所有孩子們的說辭。 回想以前,在那些個艱苦的歲月里,因為家里孩子多,我們只能穿著城里親戚送的舊衣服,或者父母穿過的,被母親一針一線由大改小的“新衣服”過年,卻也能樂樂呵呵地掛燈籠,放鞭炮,跟著鬧社火的父親扭秧歌,轉九曲,勾燈……印象中有那么幾句勾燈的唱詞十分有趣:“茄子燈紫騰騰,辣子燈紅楞楞,韭菜燈翠錚錚,芫荽燈香噴噴,蔓菁燈圓亨亨,那著咦喲嗨,那圪溜圪列的黃瓜燈咦喲呼嗨……” 如今,當年的小毛孩早已長大成人,而且一個個遠走高飛,各自有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只有年邁的父母,故土難離,依然住在老家。雖然父母早已不再忙碌,日子過得倒也清閑自在,但是,我們總能從父母打給我們的那一個又一個看似平常的電話中,感知到那份深深的牽掛和惦念。所以,我總是提醒弟弟妹妹們,有事沒事打個電話回家,多陪父母拉拉家常,聊聊近況,尤其是過年,無論你有多忙,無論你走多遠,無論你有錢沒錢,一定要回家過年!我們歡歡喜喜,過一個團團圓圓的年! 回家陪父親過年 文/悠然閑云 陪父親過年,是最大的心愿,畢竟他老了,耄耋老人,還能陪他過幾個年呢。 馬年倒數第二天,我們全家踏上歸程,一路上無心留戀風光,風塵仆仆在山區的公路上飛馳著。 早在前幾天,我就告訴師傅說,離老家不遠就是土路,而且要過河,而且河水路面不遠有一段陡坡,真擔心他的車過不了河水,就是開過河水路面后,更擔心那段陡坡爬不上去。好在送我回家的師傅,是個老師傅,經驗豐富,出發前他就做好準備,帶著必備的工具。 來到去老家的路口,他根本就沒停下,直接開過了河水路面,在那段陡坡上,他加大油門,直接沖上去,這時我懸著的心才放下。在不到7公里的山坡路上,他聚精會神,保持著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精力開車,不一會兒就到我家門口道場。 中午我嬸娘弄好飯菜,招待了師傅。送走他,我也在附近轉了轉,晚上我小叔家又炒了一桌菜,準算是為我接風而設宴,那晚我狠命的喝著酒,不到一會功夫,喝了一斤多甘蔗酒,只覺得天昏地轉。晚上睡在床上,胃里那難受勁,真像翻江倒海一般,難受到了極點,只覺得自己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 這次回家過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老家院子周圍,三個叔叔和我父親,再加上我小叔的女兒一家,總共五戶二十幾口人都能圍著一起吃飯,共度羊年新春。以前三十晚上吃年夜飯時基本都是各自在各家吃,吃過年夜飯后,分頭去祖墳前給長眠于斯的祖先們上亮、燒紙、放炮。馬年的年夜飯,大家都在我二叔家吃,大家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好不高興,我看著他們高興,我的心里自然也溢出了笑容。吃過年夜飯,我帶著兒子跟著小叔、弟弟,還有侄兒去給老先人們上亮,每到一座墳前,小叔依次介紹著墳里埋葬的是誰。兒子和侄兒們認真聆聽著,給祖墳上亮的時候,他們也都很盡職盡責,積極主動,搶著給祖輩們墳冢一座一座的點亮蠟燭,插在墳前,放著鞭炮。他們也感覺是在盡一份孝心。 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三,在家陪父親度過了短短的四天時間,幾天時間轉瞬即完。其實,說回去陪父親過年,我們連一頓飯也沒在家做過,四天的飯,三個叔叔和妹夫家,四家依次排好順序,天天都是酒足飯飽,只喝得暈乎乎,過年好像就是喝酒,離了酒就沒有年味,就沒有那種氣氛。特別幾個侄兒和外甥,整天圍著兒子轉,一刻也不離,他們似乎找到了知己,有種異常的默契,在一起玩的十分的開心。對我而言,能回去陪父親過年,也是一種快樂之事,能和老父親相守,心里自然也有了一種慰藉。 正月初三,我要返回縣城了。早上嬸娘早早的起來為我們做飯,我6點多起來,在老屋周圍轉著看看,到幾個叔父家道別。臨走,他們每家都給了一些土特產,還有熏好的煮肉,總共了裝了好幾袋。 本來,來接我們回縣城的車是可以直接到我老家門口的。可是,年前妹妹就打電話說,我過完年走后,讓父親去她家玩幾天,我盤算著那也最好,免得我走后,父親一人孤孤單單的。臨走前一天的下午我和親戚約好,讓他沿著旬河上來,到鄭家莊我妹妹家上邊7、8公里的地方來接我們,這樣我們順便能把父親同時送到妹妹家。為了一就兩方便,從老家走的時候,我們只好選擇走10來里的山坡小路去公路邊,那是一段下坡路。一路上,父親背著十多斤重的行李,我們各自都提著東西,還有小叔和一個堂弟送我們,一行6、7個人,一邊走著,一邊說著。但父親始終落在后面,走起路來有點吃力,腳步有些蹣跚,我不讓他背行李,可他非要背著,說是沒事,我只好走幾步回頭望望。記得前幾年父親送我到車路邊時,背著幾十斤的行李,我還跟不上他的步伐,今年完全不同,他的腿似乎有些不聽使喚,看在眼里,心里那種酸楚的感覺始終不能離去。一直回到縣城家里,都不能隱去,估計這種感覺會時時縈繞在心中。 老父親,屬豬,今年已經八十一周歲了,想著他的身體狀況,實在有種擔憂,不知還能陪他過幾次年! 行文到此,本已結尾,可是我不得不啰嗦贅述幾句,這次回家陪父親過年,一要感謝我的朋友方道國先生,在臘月黃天親自送我回家,更要感謝挑擔章登暢,身為一縣人大主任,還親自駕車不辭勞苦去接我們一家返回縣城。以此拙文,略表謝意! 回家過年 文/東方笑笑笑 回家過年,這是每一位他鄉游子的期盼。回想自己,十八歲離開故鄉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倘要細數多少次回家過年,實在是記不清了,但在家鄉過年比在他鄉過年的次數要多很多,這一點倒是可以肯定的。 回家過年,一年又一年,卻從未寫過與此相關的文章,對于人家來說倒也罷了,可像我這樣自詡的文學愛好者來說,實則是很不應該的,或者說是葉公好龍般的虛假與怯懼罷了。想想歲月的不饒人,加之生命的變幻無常,只好硬著頭皮來記一次回家過年之事,既是對現今生活來一次記錄,也算是給自己的人生交一分作業吧! 回家過年,僅只來回旅途中的艱辛,經歷過的大抵都是知道的。以我而言,坐過火車,汽車,三輪車,也曾徒步而行過;遇到過雪天,雨天,霧天,也曾因遇事而滯留過。若真要詳細寫一寫,怕是一篇很長很長的如《魯濱遜飄流記》般的長篇哩!驚險,奇遇,受傷,委屈,憤怒,這許多種復雜的滋味交織一起,都是為那一桌歡樂祥和的年夜飯!在此,就不詳細敘述了,以后閑時再記一記也說不定。 今年回家過年,倒是很順利的。臘月二十九午后一點多鐘,我們一家三口搭乘了來阜陽進貨的大客車,傍晚五點多鐘便泊在離岳父家僅一里遠的煤礦門口,后由侄女騎電動三輪車接去吃了一頓飯,少不得要喝一些酒,然后再由我騎三輪車回家。一路上,原本徹夜不滅的路燈居然全部熄滅了,只好打開車燈,后來才知今年礦里的效益不好,不僅辭退了不少礦上工人,連礦下工人工資也減少了三成。叮叮當當地一路顛簸,總算到了那個生我養我的村莊。只是,這里的路燈全亮著,是那一種太陽能板裝置的,每晚六七點鐘準時亮,可以一直亮到零點。因為舟車勞頓,加之飲了不少酒的緣故,躺在床上沒多久便沉沉睡去。 這一夜,自是無話可談。但次日天剛亮,我便醒來,照例早起。去母親的房間打掃了衛生,凈手,焚香,在早餐前點燃了一掛鞭炮。——這一切,是故鄉沿襲了許多年的慣例。 剛吃過飯,弟弟就和弟媳一起開車去礦上賣菜。他說還有近八千塊錢的菜沒有賣完,若不賣掉,隨著氣溫的上升很快就會爛掉。我和我的妻子以及母親,從洗碗、洗菜到備菜、煮肉,各忙各的,突然之間家里增添了這么多人,母親始終是笑逐顏開的,而我們,也自是結束了一年的煩憂,豁然開朗起來。 在祖國各地,大都以年夜飯最為豐盛和隆重的。但在我的故鄉,中午那一頓飯才是最看重的,路遠的,路近的,不論是在家的還是在路上的,即便是親人不回來過年,各家各戶都要張羅一大桌子飯菜,然后由長輩說一聲:“再等一等”就這樣,一直能夠等到晌午十二點鐘,再點燃一大掛鞭炮,這一年最盛大的午宴(團圓飯)才正式開始。敬二伯父,敬母親,與兄弟同飲,幾杯酒下肚,已經有些飄飄然了。雖然心里一直思念著已故的父親,但我卻沒有提一句與父親有關的話,因為我怕弄得一家人不痛快,也怕我那不爭氣的眼淚如泉,只有不停的喝酒。 午后去墳地燒紙祭祖,也是故鄉之慣例。未出五服的家族,各從各家或者從超市里買紙買鞭炮,然后聚集在一起,從這塊麥田到那塊麥田,從這處墳地到那處墳地,按祖先的輩份,從高到低,上墳燒紙祭典。已逝者自是在土地里靜臥,只是活著的人啊,一路上互相聊著,但最終,還是形成老與老的聊,少與少的聊,孩子與孩子盡情地燃放著鞭炮之局面。——從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大抵也是如此的罷! 除夕夜,在故鄉也有不少習俗,但現如今我所熟悉的只剩熬歲與看春晚了。父親活著的時候,二伯每年除夕都要弄些樹枝或者木柴放在一個陶瓷盆里點燃,然后抽著旱煙熬歲,據說熬的時間越長,越能長壽。只是父親去逝后,二伯不再熬歲了,只是一個人在自己的小屋里看電視,抽煙。而我和弟弟一家則與母親一起看春晚,只是弟弟沒看多久便出去找人打麻將了,我依然像以前陪父親母親那樣一直看到春晚結束。只是,當凌晨鐘聲敲響的時候,我取代了父親,燒香放炮,打開大門迎接年的到來。我們幾個大人都還能堅持到最后,只是孩子們看著看著電視,便困倦了,不知何時已經縮到被窩里打起了輕鼾。 在我的記憶里,大年初一是什么事都不干的,所有的人都走出家門去拜年。而小孩子們則像乞丐那樣到每一家去要零食吃,總要裝滿渾身上下所有衣兜的花生、瓜子或者米花糖。只是現今時代發展了,村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不再稀罕那些吃食,大人們去打麻將,推牌九,而孩子們則是盡情地玩耍。而我原本要在年初二去給外公、外婆上墳,去給舅舅、舅媽拜年的,皆因做生意的大姨家的表弟和舅舅家的表哥之建議,提前到初一了。如此一來,從初一到初五,差不多全在走親戚,你來我往,自然少不了喝酒,弄得我整天都醉熏熏的。在親友的往來中,我知道了很多的新聞,但尤其以沉重的新聞居多。比如誰誰誰被騙了上百萬,誰誰誰破了產,誰誰誰離了婚,誰誰誰做了人家的小三或者誰誰誰養了一個小三。這一樁樁事情,差不多全出乎我的意料,但這每一件事又都讓我嘆息,讓我深思。但我又感到那么無奈,感到自身的渺小。 待到兜里的錢花光,年也就過去了。因為想節省點路費,加之想早些返城準備新一年的事務,母親又一次用三輪車載著我去等長途汽車。只是,這一次車上坐著的是我們一家三口。天未亮,頭頂的星星閃耀著清冷的光,母親打開了車燈,一路前行。剛出村口,便看到了層層霧氣,母親戴上了帽子,把圍巾蒙住了臉,而我們三人則擠在了一起。 我想起了不久前的那次匆匆返鄉,想起了滿含熱淚寫下的《回鄉一宿》和那一首離別的小詩,可這次,我卻麻木了,沒有一點感覺。 過年記得要回家 文/顏汐 14年的春節因為單位排班的時間問題,沒能回得了家。大年三十本來計劃著自己一個人在單位的樓頂上看煙花,卻因種種沒能得逞,被拉去別人家里過年了。想來我這個人卻也不識趣,人家不忍心你一個女孩子一個人留守單位,大過年的邀你去吃個年夜飯,本是一片好心意,只是自己覺得新春佳節的日子既然沒能回到自己的家看不到自己的親人朋友,倒不如自己一個人,比看到別人家人團聚,其樂融融,唯你一人是外人,總歸是要自在。 春節執勤任務結束后單位安排了補休,三天假期靠著一個星期天,拼湊了四天好歹能夠回家一趟。 回家的時候走的急,也沒來得及買些東西好帶的,空著手就到家了。后來我媽私下里和我說,過年過節的別人回來都是要帶些東西的,不然要旁的人看了會覺得沒禮數。我也覺著不妥,但苦于實在沒準備,便拿了錢做禮給長輩爺爺拜年,給小侄女做壓歲錢。我媽知道我年前訂下的房子首付款都還沒有湊齊,手頭緊張得很,要悄悄把錢塞給我,我執意不要。我知道,當時我說要買房子還差錢的時候給我媽打電話,我媽拿出了所有的積蓄,還向旁人借了些,湊了整數,不到一小時就把錢打到我的卡上了。 我喜歡吃自家腌的臘味,我媽每年總是把最好的臘味給我留著。回家里幾天,我媽都在煮我喜歡吃的菜,臘豬耳朵、臘豬舌、臘拱嘴,還有墨魚燉雞,午飯還沒吃完便又計劃晚上要去拿別的來煮。我說,煮這么多怎么吃的完。我媽開玩笑說,你很少回來,多吃點,便挑了大塊的肉往我碗里夾。 那天下午我們去逛街,回來的時候,我媽無意中說起,聽到我過年的時候什么好的也沒吃到,心里頭空蕩蕩的。我當時心里停了一下。第二天獨自回單位的火車上,突然想起這句話來,鼻子一酸,眼淚就下來了。我媽是很少說得出這樣的話的,她哪怕對人好都是硬邦邦塞過來的,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塞給你,把自己舍不得花的給你花,生病了醫不好得了土方子便頂著太陽去挖了草藥熬給你喝。看到別人的父母給自己的孩子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當當的,我媽不只一次怪自己沒本事,說什么也幫不上我的。 轉眼我都快要奔三的人了。我媽說像我這么大的時候,都已經有了我了。我的人生開始和她的人生重疊。 我媽曾經說,一輩人對上一輩總不如對自己的下一輩。我明白她這一生心血為我畢竟是付出了大半。半生要強不肯服軟的媽媽畢竟也已年過半百,開始老了,身體不如從前硬朗了,走路也不如以前鏗鏘了,說話也不再那么強勢逼人,開始學著停下來,慢下來,愿意我和一起走走,逛逛,拉拉閑話了。我知道現在還在讓她操心著,工作上的不順心,婚姻大事沒定,生兒育女更是沒著落,她還要癡心地盼著,盼著我成一個幸福美滿的家才能安下心來。 未來的事總也說不清,人一旦長大,很多事就由不得自己了。現如今身在他鄉,與母親相隔千里,也不知這輩子母女倆還能見多少次面,還能陪伴對方多少日子。想著過年了,所有的外出的人們都日夜兼程往家里趕,無非也是為了一年到頭能和家人聚一聚,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坐在一起熱鬧熱鬧。我媽只有我一個孩子,我自然會明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回家的時候,我不在身邊她自然是失落的。所以,無論如何要回家去看一看,別拿她電話里那句不回來也沒事,不回來也好的話當真。 回家的日子 文/若水 隔一段日子,我的內心深處會有一絲神經提醒我:“該回家了,家里還有個老媽呢!” 今天的天氣不太好,預報有雨。天陰沉沉的,一副隨時都會落淚的模樣。這樣的天氣總會讓人感到郁悶,不像晴天大太陽的日子那樣讓人心情高興。路兩旁的植被泛出了或濃或淡的綠色,映入眼簾,心情一下子感覺明凈了些。因為在冬天里,路兩旁盡是干枯的黃色,沒有生機,沒有活力。而在這暮春時節,這滿眼的綠,總讓人感覺舒爽。 快到家的路上,我們要經過一大片農田,田里的麥苗綠意正濃,正蓬勃向上瘋長著。放眼望去,滿滿的綠,綠得讓人心醉。風吹過時,更是一幅美景圖在你眼前晃動。老公很夸張地來了一句:“啊,那醉人的綠呀!”逗得我和女兒大笑。現在是滿眼的綠,兩個月后就是滿眼的金黃,那時候收獲的才是滿滿的希望呢! 母親依舊忙碌著家里和地里的活兒,一刻也不停歇。我家近門的一個大爺爺病故,父親前兩天回家奔喪,忙活完正事就回工地干活去了。姐姐、三妹都和我一樣,各有各的小家需要經營。弟弟的工作很忙,最近也很少回家。兒女一群,真正能圍在父母身邊的,沒有一個。 母親和我又說起了弟弟的婚事。弟弟28歲了,一直在相親,也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弟弟的婚事快成了父母的一塊心病了。弟弟大學畢業后考取了村官,起初是合同制的工作,后來政策落實了,弟弟也有了一份有正式事業編制的工作。開始,父母是為弟弟的工作發愁,有了正式工作后,又開始為弟弟的婚事操心。一向信命的母親又去給弟弟算了一卦,算來算去都是晚婚。我說那還用算嗎,都28歲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對象,肯定是晚婚了。 我不相信宿命,弟弟只是沒有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對的那個人而已。 回家的欲望 文/雨之花葵 四季更變,望家心思未斷了。心中所盼的像春天里的萬物一樣萌發,思鄉的激情綿綿不斷。十七歲的女兒理應當嫁,嫁進婆家就等于住進深宮六院一樣,無法逃離。一心想回家探望的女兒們無法實現自己的心愿,包辦姻緣阻擋了她們前行的路,就像剛硬的巨鐵攔截了她們的去向。就像被囚禁在鳥樓里的金絲雀失去了自由,他們只能在里面苦苦的呻吟自己的哀傷。永遠活在痛苦里,無處訴說自己的心事。 妞妞日思夜想要逃離這種被人管制的生活,外加思鄉的情緒在婆家承受著內心的煎熬。望著娘家的人能夠來看望她,這樣小小的愿望都無從實現,想必封建家庭制度是如此的嚴謹。可憐的妞妞就被這到墻給難住了。 四季輪回,妞妞無時無刻不在想逃離這種境遇。她溫婉的向婆家人訴苦,卻得不到一絲的薄情和安慰,反而受到了指責,她似乎有一種恐懼,婆家人的不理睬她內心承受了打擊。使她意識到逃離魔爪的幾率微小。可她為了自己的夢想依然在反抗,默默擔下了內心的煎熬。時光飛快,不知又過了多少個的春夏秋冬。妞妞在莊稼地里拾了又拾,不知拾的多少堆麥穗,這些麥穗堆積成幾座小山,也有的弄來釀造酒了。酒釀成后妞妞拿來給婆家的人品嘗,借機也博得他們的同意,讓她回鄉看望家人。滿懷希望的再次深深的被戳到了內心,無情的他們難道忍心傷害一個人嗎?這樣的問題反復回旋在封建勢力家族背后女性的腦海里。,他們敢奢求什么,能夠回去是她們最大的愿望啊!她們的心聲誰會懂呢? 可是她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愿望,又繼續著她的奔波,重復了之前做過的事。又一次來找小姑子理論,卻被她斥責了一頓,同樣是女兒身,能夠博得相同境遇,為何她卻做出了如此狂野的舉動來回駁妞妞呢?也在那樣的年代她根本沒有權利干涉一切的一切,因此用惡毒的眼神和言語來回駁了妞妞的話題。打消妞妞回家探親的念頭。為何人生是如此的悲愴,女性的命運在那個年代難道是被禁錮了自由的權利了嗎? 此事過后不久,妞妞從夫家逃了出來。在前不著店后不著村的情況下,妞妞帶著喜悅和恐懼的心態逃了出來。看娘家的無人來接應,后面夫家也沒派人來找。她有些失落、還感到了無助,可她別誤選擇,只能勇猛的踏上這艱難的路程。可憐的她拔山涉水,歷盡磨難來到了一片茂盛的叢里,卻聽到叢林里發出聲響,本以為是娘家的人來接應的,可萬萬沒想到卻等來了猛虎。一對鋒利的鋸齒從妞妞的身體上刺了進去,它就像惡魔一樣纏著妞妞不放,一片片地把妞妞的嫩肉咬進嘴里,烏黑的發絲飄到了草縫間,還隨著微風浮動。上肢被扯到林縫中,血淋淋的渲染了早葉。下肢被撕到了 矮樹上懸掛著,血流如大雨傾盆而下。腸子被扯到大樹枝上懸掛,長的像一道有無止退的道路,那股封建世俗婚姻制度永遠牽絆著那時代的女性命運導致了最終的悲劇的產生。 >>>更多美文:好文章

我曾經以為我與我的祖國是那么的遙遠,就像人間到蒼穹的距離;我與我的祖國是那么陌生,就像兩個素未謀面的人。可是,經過那件事情后,我感受到了祖國的親近與至高無上,也對祖國肅然起敬。 我是學校升旗隊的一名隊員。在國慶節那一天早晨,陽光明媚,我們幾個同學把身上的校服整理得服服帖帖,嚴肅地站上了升旗臺。 太陽探出了那碩大無朋的頭顱,偷窺這莊嚴肅穆的儀式。國歌奏起了它那鏗鏘有力的歌聲,那是多么雄厚,多么動聽。我們被音樂渲染,昂首挺胸,踏著有力的步伐走向升旗臺,我們面容嚴肅,仿佛自己就是一個軍人。我們雄赳赳氣昂昂,莊重地保護著國旗,小心翼翼的擎著它。我與同學交接了國旗,便抬起頭瞻仰著這鮮紅的旗幟冉冉升起,國歌仿佛奏得更加激烈,更加動人,更加氣勢磅礴,伴隨著國歌國旗在高處搖曳生輝。 頓時,全校師生鴉雀無聲,面色嚴肅起來,飽含深情地注視著那翩翩起舞的國旗,一剎那,有水波在我的眼眶里蕩漾。良久,我們放下了手臂,開始宣誓:“人民為先,祖國至上!誠實勇敢,自立自強!奮發有為,誓做棟梁!振興中華,再造輝煌!”全校師生讀著誓言,那聲音穿云裂石,回蕩在整個校園,久久,仍有余音! 我仍然繃直了身體,凝望著飄揚的國旗。它曾經被插在殘酷的戰場上,凝聚了無數烈士的鮮血;也曾被緊握手中,見證了無數將士的赤膽忠心。是他,指引戰士們奮勇向前,奏響了勝利的號角;是他,最終高高飄揚在了天安門廣場,擲地有聲告訴世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是他,無時無刻地訴說著所有中國人的拳拳愛國心。須臾,我重新抬起頭,瞻仰著在微風中婆娑起舞的國旗。她的舞姿,是那么曼妙,又那么綽約,像在思念犧牲的烈士,又像在表達她的快樂。那一片深紅,上面那獨樹一幟的金黃,仿佛印著許多烈士那久經風霜的臉龐,又想起那一件件偉大而悲壯的英雄事跡,我深知祖國一路走來的艱辛。 此時,耳邊突然想起那首贊歌:“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為你歡呼,為你自豪……”是啊,有多少人瞻仰著鮮艷的五星紅旗,這一方鮮紅又被多少人矚目啊!現今的中國,猶如一條展翅翱翔在廣袤寰宇的五彩鳳凰。它,經過幾十年的千錘百煉,終于蛻變,猶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在世界的舞臺上奪得一席之地。人人都敬仰他,人人都尊重他。 我不禁眼泛著淚光,無比深情的注視著藍天中從容飄揚的國旗,感受著祖國的親近與至高無上,不禁對那偉大的祖國媽媽肅然起敬。 我莊嚴的舉起右手,再次迎著國旗敬禮。祖國媽媽,祝您70歲生日快樂!您會越來越繁榮!越來越昌盛!永遠宛如一只五彩鳳凰,展翅翱翔在廣袤寰宇中! >>>更多美文:抒情文章

年的味道 文/樊學亮 兒時的年,味道濃濃,那是一年之中唯一的蒸煮燉炸,愣是把那冷呵呵的日子翻滾地熱氣騰騰。男孩子們神氣著手中冷不丁的“砰啪”一響,空氣中的火藥味兒是他們惡作劇后無法驅散的得意物證;女孩子們大年初一眼還沒睜,便猜想搭在被窩上的新棉襖是綠是紅,當然,還少不了壓在枕下的兩根毛線頭繩。 初一,是全村的狂歡,街道,是延伸的舞臺。那樣的年味,已嵌進生命的年輪,不能剔除,只可念懷。 單身成人時,年是一枚返家的車票,攥在手中,便聞到了年的味道,行李中塞滿平日對雙親虧欠的孝,車馬勞頓后,年就栓在踏進門檻的雙腳。 初為人父,年是除夕之夜小兒熟睡后這個零點時分驟然響起的鋪天蓋地的擋也擋不住的爆竹潮,早已準備好的棉被厚厚地捂住兒子的雙耳。伴著辭舊迎新的禮花聲欣賞著兒子憨憨入睡的笑。 兒子漸大,年便是兒子身上花樣翻新的精心設計、親手制作、購買的整套衣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而如今的年,則是臨近不惑之年,親朋好友、發小摯交在千里歸鄉后,以“年”的名義團聚、小飲、傾述、牢騷。 車子縮短了返家的路程,短信送上了新年的問好。生活的富足,疏了街市的熙攘,密了農村的街道。從而成就了另一種年節的味道。 難忘家鄉的味道 文/李瑩萱 人們常說:“全國吃在廣州,湖南吃在嘉禾 。”我就是土生土長的嘉禾人,雖然吃過各種特色美食,但家鄉的那個味道總在舌尖上游蕩,令我難以忘懷。 每年除夕,家家戶戶都精心準備年夜飯,油炸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油炸肉與油炸豆腐是絕配,因為豆腐能吸收肉中的油脂。金黃的油炸肉一上桌意味著紅紅火火的一年又開始了。老人們常說:“不吃油炸肉就不算過年,每個人都得吃。”我夾起一塊大口咬下去,不油不膩,真香啊! 我家的年夜飯總少不了血鴨的身影,我們全家都愛吃。家中最會炒血鴨的要屬爸爸,我總愛看爸爸做菜。爸爸說:“炒血鴨最重要的一步是倒鴨血。鴨血應在鴨肉煮熟,鍋內還剩些許湯汁時,慢慢淋下。”只見爸爸倒下鴨血后,把火開大,不停地翻炒。鴨血在受熱凝結之前,就均勻地沾附在鴨肉上了。血鴨起鍋啰!整個廚房都彌漫著濃郁的香味。吃的時候,那被炒熟的粘稠鴨血會順著口舌漸漸化散開來,味道微辣的鴨肉,嚼起來也是十分入味。就連飽吸了鴨肉鮮味的姜絲都特別好吃,好一道開胃菜呀!看著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爸爸開心地笑了。 嘉禾人無酒不成席,過年就更少不了酒了,酒自然是自家釀的倒缸酒啰。早在冬至時節,媽媽就釀好了幾大壇子酒。倒缸酒是用糯米釀制而成,色澤棕黃,清澈透明,醇香味正。我常常聽到大人們喝酒時有行酒令:好事成雙,四季發財,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七七得意,八面威風,九九長久……全家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也是在享受一年中最有親情的氣氛。 從小到大,我看見餐桌上的食物不斷變換著。那三味辣椒、紅燒狗肉、凌云豆腐、血灌腸,還有外婆家的酥油茶和油炸糍粑都令我魂牽夢縈! 啊!家鄉的味道,伴隨我成長。家鄉的味道,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故鄉的味道 文/孟楠 曾幾何時,兒時的我,在那幽綠的竹林旁,看朝露滋潤大地,聽春筍撥節生長。那新竹的青蔥、蓬勃的生機,是濃郁的故鄉的味道。 帶著對故鄉的依戀,星期天那天,在我一再央求下,爸爸帶我回了趟老家。剛到街口,我就感到眼前的一切早已不再是我熟悉的故鄉。從前的平房個個都成了高樓大廈,以前的菜園個個都變成了農家樂和游樂園。和如今居住的城市如此相像,故鄉已經完完全全被鋼筋水泥覆蓋。 在通往兒時“樂園”的街道上,一切都好像從我所在的那個城市刻出來的,連地上的垃圾、飲料瓶也一模一樣,商鋪門面及店里的裝潢都像是被復制過來的。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腦海中故鄉的秋天。那個季節,人們都忙得不亦樂乎,田園中的瓜果漫天飄香,酸甜可口,既解渴又解餓。蘋果紅紅的臉像害羞的少女;橘子披上了金黃的盔甲;石榴笑得咧開了嘴巴…… 不知何時,腮邊已掛滿滾滾的淚珠。驀然發現,雖然,那瓜果飄香、勤勞質樸的故鄉標志早已蕩然無存。但那份深深眷戀故鄉的情結,已經在不斷行進的人生歷程中,變成揮之不去的記憶。 那天夜里,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又回到了兒時的故鄉…… 幸福的味道 文/李煒 依稀記得第一次吃草莓時的情景:那是在1985年的農村老家。那個時候,爸爸遠在部隊,媽媽是村里的國辦教師,工資雖然不多,但媽媽總會用省吃儉用下來的錢給我們姐妹倆買些好吃的。這次媽媽帶回來的是一種看起來紅紅的、小小的、聞起來香香的東西。媽媽說這是草莓,吃進嘴里,酸酸甜甜伴著香香的,還有牙齒嚼到草莓籽兒發出的咯吱咯吱的聲響,那感覺好極了,媽媽卻沒舍得吃一個。不知不覺間草莓被我倆吃了個精光,撅著圓鼓鼓的小肚皮,爬到炕上不一會兒就睡著了。那一晚,我們睡得那么香甜。 時光飛逝,我上初中了,班里一個要好的同學家里正好種著草莓。草莓成熟的季節,只要她回家,返校時一定會為我們帶上一大塑料袋的草莓,宿舍里的姐妹們每每這個時候都能大飽口福。為了能親眼目睹一下草莓地、草莓秧和長在地里新鮮草莓的模樣。周末放假,我們一幫同學打著“助人為樂”的旗號跟著同學回了她家,然后去了她家的草莓地。看著那些嫩嫩綠綠的草莓秧子上或紅或稍紅或略青的草莓,我們的心快樂得簡直要掉出來了。我們摘了那些熟透了的直接塞到嘴里,那叫一個甜啊!已然熟了的放到手里拿的筐或是盆里,給叔叔阿姨拿到市場去賣。我們在草莓地里,一邊摘著一邊吃著,還時不時地嬉戲會兒、打鬧會兒,盡情地享受著學習之余的這份快樂和輕松。 初二的時候,河北省第八屆運動會在我們保定市舉行。八運會的吉祥物便是我們滿城的特產“草莓紅紅”,而我更是有幸能成為“草莓紅紅”吉祥物方陣的一員。如今23年過去了,當年開幕式上我們的那身行頭——一頂紅色的草帽,一件白色綢布鑲綠色花邊的裙子已被我當做紀念,好好地珍藏在衣柜里不曾丟棄。 結婚懷孕之后,最想吃的居然也是草莓。那個時候正值冬季,平地上的草莓早已不見了蹤影,冬季的草莓都是暖棚里生長的,價格也比較貴。為了滿足我“小饞”的欲望,隔上三兩日,不等我要,老公便去縣城附近種植大棚草莓的村莊,采摘新鮮的草莓買回家來給我吃。他從來沒有抱怨過我的貪吃和任性,始終如一的包容、呵護我至今。 一顆小小的草莓,我卻從它的身上細細地體會到了人世間最最樸實無華的感情——親情、友情和愛情。正是這些純純粹粹的愛,讓我學會感恩,懂得知足。他們支持著我一路前行,給我力量,給我溫暖。 這些都是幸福的味道,我會永遠珍藏在心里。 媽媽的“味道” 文/李蘭英 我最喜歡吃老媽包的粽子了,它有一種特殊的味道:粘粘的、軟軟的、甜甜的。 我學著老媽的樣子一起包粽子,把兩片葦葉重疊一點在中間部位圍成漏斗狀,放上點糯米,放上一個蜜棗,再放上一層糯米,配上紅豆、花生米等餡料,最后再放上一層糯米,把葦葉包上來,用粽繩攔腰緊緊地繞幾圈綁好。老媽說葦葉一定要嚴絲合縫,不要露出米來,否則,煮熟了米都出來了,既沒有好看的外形,吃起來口感也不好,水漬漬的。哎,老媽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認真,精益求精。正說著,媽媽的第一個粽子已經包好了,把它放在手心,仔細端詳,你看他四個角倔強地翹著,可愛極了,真是萌萌噠,恨不得現在就把它吃下去,我包起來笨手笨腳的,真是沒法跟老媽比啊。 30多個粽子包好了,他們靜靜地躺在盆里,就像一件件工藝品一樣,等待著人們去欣賞。粽子終于出鍋了,滿屋里氤氳著一股清香的味道。我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頤一番,剛出鍋的粽子香香的、甜甜的,一股媽媽的“味道”涌上心頭。 >>>更多美文:好文章



台中有機毛巾布天然純棉懶人包巾推薦 台中冬暖夏涼布無甲醛懶人包巾推薦 寶寶懶人包巾的材質該如何挑選?台中菱格紋棉布袋鼠包巾推薦 台北綿羊毛育兒包巾推薦 寶寶懶人包巾適合給哪個年齡段的寶寶使用?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yn6kf567219&aid=17889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