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大坪林史蹟的不期而遇
2009/11/21 22:39:28瀏覽2177|回應0|推薦7

為了辦事,特地請假一天。不過事情很順利的解決,便多出了意外的時間來。雖然天氣濕涼,但未落雨,偶爾還可看到藍天露出一點點來,便臨時起意到附近的馬公公園散步。看了告示牌才知道:原來新店市與馬公市結為姐妹市,所以馬公有個「新店路」,新店有個「馬公公園」!續往裡走,看到「新店市文史館」的字樣,既來之則逛之吧!

我糊裡糊塗的居然走反了,從尾巴往前走!文史館裡陳列著先民的遺跡,衣飾、用品、工具等等,尤其將整個情境皆建造出來的「水車」以及竹籠場景,最為深刻。就是因為有了場景,對於我們從未曾經歷過的年代與生活,才比較容易想像並融入其中吧!

參觀接近尾聲時,遇到世新大學三年級的簡同學,她是《小世界周報》的實習記者,她突然問我參觀的感想,並且還要錄音,真是嚇得我腦袋一片空白!還好談了一會兒後,心定了下來,衷心希望對她的報導有幫助才好。

和簡同學談過之後,我更仔細的看特展內容,又遇到一位義工先生與我交談,才知道「大坪林」地區是新店先民墾殖的最初地,也讓我對位於大坪林的劉家古厝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從小在新店生活與長大,雖然搬過幾次家,但住在大坪林是最久的,卻從未聽過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劉家古厝,再加上未來可能面臨拆除的命運,於是決定馬上回家揹相機前往一探究竟。

回到家,先上網查一些資料。

「大坪林的範圍相當遼闊,包含五庄:十四張、二十張、十二張、七張與寶斗厝。經過一、二百年的拓墾,除了十四張仍為農業區外,1965年萬華到新店的鐵路拆除之後,大坪林的面貌開始急速且劇烈的改變,短短的四十年已全然現代化與都市化。1999年,當大坪林十四張這塊唯一農業保留區,也要隨著都市開發的腳步而有所變化之際,這裡有六座百年歷史的劉氏傳統民居與祠堂將何去何從?而一個移墾臺灣已有250年的劉氏家族,竟然無法且無力來維繫及承擔祖業。

80大坪林土地曾經為劉氏家族所擁有,在十四張劉利記派下的族人,對地方的貢獻非凡。舉凡指南宮、大豐國小、南強中學的建立,以及擔任大坪林圳的管理委員等等,家族們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見劉氏家族的興起,乃至於今日的繁華漸落,皆同步紀錄著大坪林地區,以及大新店地區發展的歷史軌跡。

在新店的民生路,位於十四張的一大片稻田中,有幾座古厝聳立其間,它們皆屬於劉氏家族所有,其中的『廣文宅』又被稱作『三落』,為一24護的宅院,被認為特別具有文史價值,乃是因為劉廷玉曾經在此居住。從外觀的建築設計到內部陳設,皆可看出劉廷玉身份地位的不凡。另一方面,從『三落』所呈現出的精細工藝技術中,我們也彷彿看到了中國的清朝帝國文明,在大坪林十四張地區的重現。『廣文宅』所象徵的意義是大坪林地區,乃至於北台灣的先民開發史,滿清末年的中國、台灣在國際舞台的展現過程,以及一個後代幾千人的大家族藉其飲水思源、弔念祖先以維繫傳統等等豐富多元的意義。」(資料參考:夏聖禮著咱兜在十四張 ~ 記大坪林劉氏家族》)(廣文宅位於民生路262號,其所在地點偏離店仔街與十四張其他劉家宅邸。難怪我沒找到,也許有機會再去一次。)

本來打算搭公車前往,卻等了半小時都不見蹤影,只好用走的了,還是雙腳最可靠啦!依著義工先生的指引,很快找到民生路75巷的入口,有些路段相當狹窄,僅容一車可過而已。但一走進此路,便覺來到另一個世界,一派鄉下的景象!

 

文旦與白柚樹到處林立,但是卻無人採摘的樣子,落得慢地都是,對於超愛吃水果的我來說,真覺得好可惜喔!很多菜田也荒蕪了,也許是人口外移造成的吧!

  

續走終於有了一些人家,好田園的感覺,連鳥屋(我猜的)也好純樸!這種環境就讓人好想住在這喔!既自然又方便,因為只隔了一排房子就是市區了。從民生路75巷外望就可以看到慈濟醫院(最右邊一張照片),你就知道離市區多近囉!

路雖然窄窄的,但車流量也不算少喔!這一段還有一片林蔭,就如同綠色隧道般感覺好清幽。

接近劉家「利記公厝」這一帶的所有樹上,都有噴漆與編號,不知有何用意?

沿著民生路75巷右彎,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條青龍,一開始我以為是座廟宇,居然這樣就被我找到劉家「利記公厝」了,真的很順利喔!

「『利記公厝』建於1800-1816年間,為紀念興建者劉秉盛,故以『利記』為大厝名。位於民生路7513號,為大坪林劉家所有。房屋座東北向西南,有內外兩重圍牆,為一進四護之建築。正身大廳為二重脊的燕尾頂,房宅牆身由金色玉斗子砌造,外牆則用圓形石砌成。正身大廳供奉保儀大夫、土地公、廣澤尊王與祖先牌位,左二右二之護龍建築山牆部分有吉祥圖案的泥塑裝飾,墀頭並有泥塑,正身大廳前還有水車堵的泥塑裝飾,大門上方塑有『光承天祿』四字。」(參考資料:新店市立圖書館)

 

 

劉家「利記公厝」,大致上保存的相當完好,只是部分鐵皮屋頂及電線橫飛,讓人覺得有點可惜了。

「店仔街位於民生路86巷,是新店地區最老的古街,街內尚有1924年新店大水遺留下來的古古厝,步行期間,悠悠舊街風情,依稀可心領神會。『店仔街』名稱係因昔日淡水帆船上溯新店溪,在停船卸貨處,人群絡繹不絕,店家林立,形成市集,於是叫出了『店仔街』的地名。」(參考資料:新店市立圖書館)

陳家古厝位於民生路8641號,緊鄰劉氏家廟入口。陳家古厝起造於日大正元年(1912),中有天井庭院的兩進土埆街屋,建材包括福州杉、漳州磚、瓦等,地基和屋基均使用新店溪底的鵝卵石,拌和石灰、糯米、糖漿等所構築。門檻臺階則為石板條,門框均採砌磚;屋內地基較當年路面高出2尺,屋基則又高出地基3尺,基礎相當堅固。屋宅牆壁皆2尺厚,係以「金包玉」方式,內裝土埆、鵝卵石、泥灰等,屋外貼一丁一順磚牆,內牆抹石灰;屋頂樑柱及木條採福州杉,並以竹釘釘牢之,再覆以漳州運來的瓦片;屋頂中脊除使用柳葉磚通風外,並有剪粘裝飾;因應防禦目的,大門兩旁並留有銃孔。(參考資料:新店市立圖書館)

 

資料查詢說是41號,但39號好像也是,所以一併拍了下來。祇是屋頂被鐵皮包住,實在看不出來是「古厝」,而且門前散置雜物,實在是很可惜。

「『劉氏宗祠』(『劉氏家廟』位於新店市民生路8643)又名『啟文堂』,因為裏面的對聯都是以『、『開頭的,為祖籍福建安溪的劉氏,於十八世紀中葉在現今新店一帶開墾,其族人組成祭祀公業,藉由祭祖聯絡情誼。來台裔孫之中,以劉世棠康熙34年至乾隆31年,(16951766)一房人丁較眾,其中來台第四代,可謂為新店士人之家。」(參考資料:新店市立圖書館)

 

我居然到了「啟文堂」門口卻沒進去,因為裡頭很深,又有狗,也怕誤闖民宅。正在整理資料的當下,真是懊惱不已!

「『斯馨祠』土地公廟座落於『店仔街』(今日的民生路),是新店最早開墾的地區。廟中現存有1783年的香爐1779年的建廟捐獻碑,從捐獻碑中,可觀察十四張一帶早期居民的結構,也是新店的漢人開拓史的最佳佐證。乾隆年間所築的土地公廟是由觀音石所雕刻而成的,原觀音石所雕刻的土地公廟屋頂,仍靜臥在新廟的一側。廟內所用的石香爐旁記載著:『乾隆肆拾肆年歲次夏月立』(西元1779年),說明『斯馨祠』至今已經有近二百三十年的歷史。早期先民入墾新店地區,溯淡水河再沿新店溪,在大坪林渡頭上岸,為感念神明的庇祐,建福德正神廟一座,『斯馨』為『思鄉』(河洛音)轉化而來,意思為表達對故鄉的懷念。」(參考資料:新店市立圖書館)

  

此應為乾隆年間所築的土地公廟吧!因為屋頂為觀音石所雕刻而成。

祠裡微弱的紅光、角落一張具有歷史痕跡的藤椅、屋簷上遺落的一支香……似乎有個故事即將展開……

此為新建的斯馨祠的屋簷之一角。雖然接近黃昏,可是那天只有陰雨綿綿,但昏黃的燈光,卻營造出特殊的氣氛來。

這個「瓊林社」我就找不到什麼資料了。

 

僅以三炷香來祝禱「國泰民安」、「事事順利」!

那天陰雨綿綿,所以拍的照片不多。而且事前資料找得也不夠齊全,若還有機會,希望能再探訪一次,將這即將消失的在地文化,至少保留下一些些記憶。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py101&aid=351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