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體露金風」話楚漢
2013/01/06 16:07:33瀏覽357|回應0|推薦0

人生進行事-無才便是德
2013-01-06 01:27 新聞速報 【薛仁明】
項羽是才情過多,遂被才情所執,又是成名太早,遂為名聲所縛。反觀劉邦,就這麼赤條條一個,無牽亦無掛。才情也好,名聲也罷,這樣的雙面利刃,如何不黏不滯,才是更大的本領。
     項羽劉邦之事,兩千多年了;世人言之不盡,也思之無窮。我是個鄉野之人,讀史書,一如劉姥姥逛大觀園,只覺得眼花撩亂。但是,看他二人之起起落落,倒讓我想起了自己一些小事。
     那是1996年的夏天,賀伯颱風侵台,空前的土石流之外,更帶來台灣社會偌大之撞擊。有感於斯,我寫了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下筆前、完稿後,一直都澎湃洶湧,久久不能自已。後來,將稿子寄給了兩家報社,當然,都退稿了。一則我當時毫無名氣,再則實在也寫得不好,三則真的是太長了,任誰都不該用的。過陣子,我總算明白了這點,心境也已然平復,對於刊登之事,便沒那心思了。倒是我國中時代的導師黃貴琴老師,深覺可惜,屢勸我稍事剪裁,修成短篇再投。提了幾次,我卻意態闌珊;最後一回,我只淡淡言道,「其實我不想這麼早成名。」
     當時,我二十八歲。而今想來,這話,算得上是樁小小的洞見嗎?
     項羽:英雄氣短 包袱沉重
     回到項羽劉邦。項羽是貴族之後,先祖「世世為楚將」。一般而言,世家子弟識多見廣,起手便高,若加上「才氣過人」(司馬遷言項羽),在風雲際會之時,便常常驟然而興。項羽初起,年方二十四。自古英雄出少年,項羽正是不世出之少年英雄。且看他鉅鹿之役,先殺了「卿子冠軍」宋義,威震諸侯,又率楚兵破釜沉舟,軍士們一以當十、呼聲震天,不僅大破秦軍,還讓作壁上觀的諸侯各軍「無不人人惴恐」。既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如此項羽,何等豪情,又何等英姿!短短三年內,他引領各路諸侯,一舉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如此成就,史記說,「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當時項羽,遠遠還沒三十!
     此時此刻,項羽豈只意氣風發,又豈只年少得志?但是,這麼叱吒風雲,不過才又五年,項羽竟急轉直下,垓下受圍,旋即又烏江自刎。噫!何興之暴也,又何亡之倏也?可歎他自矜自伐,四顧無人;身旁的高手,連個范增也留不住。可歎他執念甚深,即使垓下突圍,仍執著於「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仍念念於自己萬人莫敵之能耐,仍不忘證明自己輕易就能斬將刈旗。唉!都甚麼時候了,還要逞能?!
     項羽是才情過多,遂被才情所執。項羽又是成名太早,遂為名聲所縛。他的死,是死在烏江自刎;他的自刎,又因沒臉見江東父老。他的家世、他的名聲,都成了甩不掉的沉重包袱,至死不得解脫。這樣的才情、這樣的身世,固然讓他暴然而起,讓他年紀輕輕就登上絕頂;但也正因如此,當年輕的項羽獨立孤頂時,也就只能目空一切;除此之外,他沒機會領略呼吸吞吐,也不知如何迴身轉圜。他的人生有起無落,一旦落下,就只能粉身碎骨。
     劉邦:漫無罣礙 成就新局
     劉邦完全不然。劉邦在起事前,年近半百,卻幾乎一事無成。他「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總被老爸嫌為「無賴」。即使當個亭長,閑來無事,也就狎侮一些僚吏,尋尋開心吧!縣吏蕭何於是笑他,「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愛說大話的劉邦,偏偏又胸無大志,從不像項梁(項羽季父)時時刻刻都是宏圖遠慮與多有謀略。亭長劉邦,不過是「好酒及色」;喝了酒,囊空如洗,便賒賒帳;店家訛他,將酒帳又多記幾倍,他也不在意。
     這般被嫌棄、被笑話、被當成冤大頭,劉邦壓根不當回事。天生之豁達,再加上半生之際遇,使得他凡事都無可無不可。這般無可無不可,看似吊兒啷噹,又看似漫不經心,但事實上,卻有其根柢之大氣與元氣。
     因為大氣,所以劉邦素來寬厚,故而在起事群雄中,楚懷王獨獨許他進軍關中,遂成就漢王大業。又因為大氣,故劉邦海納百川;論運籌帷幄,他不如張良;論後勤補給,比不上蕭何;論戰必勝攻必克,更遠遠不及韓信;但「無甚才能」的他,憑其胸襟,憑其氣度,卻能將這天下第一等俊傑盡納彀中,開創了亙古未有之新局。
     劉邦的元氣,更是驚人。當年曾國藩討伐太平軍,多有挫折,上奏戰報,原是說「屢戰屢敗」,後又改「屢敗屢戰」。這一改,固然好,但終究經過了一番轉折。若是劉邦,憑其根柢之元氣,屢敗屢戰,本屬當然,連轉折都不必。在他看來,顛躓踉蹌,原屬尋常;回過神來,也就得了。正因老被嫌棄、被笑話、被當成冤大頭,使他在呼吸吞吐之間、迴身轉圜之際,都毫不執著,也毫無罣礙。對中年以前一直籍籍無名、兩千年來名聲也未必多好的劉邦而言,人生之起落,正如那花開花謝;而沙場爭戰,即使輸得再不堪、逃得再狼狽,那都不過,就是一敗。
     生的最大本領
     是的,不過就是一敗。禪宗說「體露金風」,劉邦就這麼赤條條一個,無牽亦無掛。才情也好,名聲也罷,這樣的雙面利刃,如何不黏不滯,才是更大的本領;對於我等讀史者,也是最大的功課。前陣子,我到長沙講座,會後,有位讀者聊起大陸某位鋒芒畢露的年輕學者,同樣是談傳統學問,彼此想法也多有相仿,「但你們兩個人完全不一樣」,「他渾身上下,才華洋溢,處處都是學問,實在『太有才』了;可是你──」,我一聽,馬上接口,「我是『無才便是德』」。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tung&aid=72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