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件在我們有生之年或將永遠消失的東西
2015/08/02 16:27:56瀏覽341|回應1|推薦0

前兩天轉出一封郵件,記得以前也看到過,但是心有戚戚焉,仍然再轉,雖然談的是以美國目前的情況為導向,可美國佔有全世界經濟體很重要的地位,在那裡會發生,遲早會蔓延到和美國密不可分的鄰近國家-加拿大,然後再擴大到整個世界,這文章內提到的某些東西,因為我們的面積不大,到哪兒都很近很方便,在本地也許不普遍,我們可以看他山之石當作一個參考。

一般人們總認為世界不會改變,我們見到老年人,總認為他們永遠都老,我們見到孩童,總也想像他們一生都是天真無邪,永遠長不大。現實是如此的嗎?平板和智慧手機在幾年前,也根本不存在呀,現在許多終其一生不會用電腦的人,也可以藉著它遨遊知識之海,和世界接軌,它們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工具。

您可能猜得到嗎?第一個將要消失的竟然是.....

1. 郵局
幾年前我還住美國時,就有報導,許多地區的郵局因不堪虧損而關閉,為縮減開銷,週六郵差不送信。想想,有了平板電腦,有了智慧手機,有了即時影音通訊軟體,您還動筆寫信嗎?其實,在信件中包括非常多當地商場的特惠活動宣傳單,也就是一般人稱之為junk 郵件,您可剪下coupon,在某一時期內去買東西時可獲減價,他們的減價是很實質的,因此,人人都會蒐集coupon或剪下自己需要物品的coupon。近年來,銀行,電力公司,電信公司甚至第4台的帳單,也為了成本考量,都宣導無紙化,經過電子郵件傳送。商品的銷售網路化,消費者和廠商之間,也以電子郵件為主,郵局逐年少了這些大宗的商品,生意當然大受影響而虧損。本地郵局做了很好的因應,他們用已有的服務網,迅速將網購遞送延攬入服務項目內。

  

2. 私人支票
在本地要領個人支票本不那麼容易,可美國歐洲地方大,在信用卡/ATM不普遍時,靠的就是用個人支票來付帳單。人人都手拿一本支票本,隨時寫支票付帳。家中的水電瓦斯費,除了帳單用e mail寄來,也接受直接從帳戶轉帳,我開始可以在超市用ATM卡付帳時,還有許多長者或家庭婦女在收銀台前手寫支票結帳,但隨著ATM機台越來越與超市連線後,寫支票終會成絕響。超市的收銀人員,也終會因為自助結帳的機子越來越普遍而減少。美國電子化的付款作業到處都是,連買個水,都可以在販賣機上刷卡。

 

3. 報紙
不只美國,在本地,不也一樣嗎?您有多久沒去買報紙了?在電腦或手機上,看看電子版的報導,不也一樣?近年來,國外,尤其美國多少家富盛名的報社陸續一家一家的吹熄燈號,仍然出刊的報社,則必須因應線上閱讀線上訂閱的趨勢,轉而跟提供此一服務的蘋果,亞馬遜或主要手機電信公司簽約,以獲得讀者的線上訂閱。當我們父母客居國外時,多數打發一天的時間,就是一早跑到賣報的stand,丟進銅板,把整份的世界日報從第一頁,慢慢翻到最後一頁,一方面知道資訊,另一方面,何嘗不是一解思鄉之情?!您我會這樣閱讀嗎?在本地,目前似乎可以免費看,日後是否會改為收費?我懷疑。一般人看大綱已足夠,不需要逐頁詳讀。

4. 書
人們總會說絕不放棄一本可以拿在手中閱讀的書,您妳曾想過嗎?曾幾何時,您已經習慣了在線上閱讀新聞和許多資訊,當電子郵件的功能越來越多元以後,人們減少提筆寫信之時,也用電子郵件傳送許多文件或資訊。拜谷歌以免費提供電子信箱開始,人們嚐到免費的甜頭,如果可以在線上看或下載到免費或不貴的電子書,一方面不用出門,一方面方便,自然減少購買紙本書了(國外的書,都不太便宜)。

  

5. 有線路的電話
以前沒有手機之前,要通話聯絡,得有個電話機,然後話機開始有了無線的,講電話就不侷限於那條線的範圍內。等到手機普遍以後,講電話更自由了。尤其在美國,有線路的電話,基本話費還分,只打到本地區,或需要打長途的服務,但在手機電信商的服務,則因不分區域,晚間9點以後和週末講手機又不計算時間,人人就用手機不分遠近,不分時間長短,大講特講。加之美國電信業的寬頻服務五花八門,經常將電話和有線電視涵蓋入吃到飽的服務中。蘋果手機和平板大賣後,我的朋友幾乎全換成了蘋果產品,人手一機。本地的寬頻需要搭門號,儘管少用,還是得有一支有線路的電話。當其它網路的發展超越了電信網路後,就難說了。

6. 音樂
不可諱言,賈伯斯是時代的巨擘,他推出的iPod,大大改變了大家對於音樂的收聽習慣,人們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在蘋果的伺服器下載喜歡的音樂,不需要去買整張的CD,如果音樂不夠好,是乏人問津,不若以往,買一整張CD,好壞歌曲全都得收。還有谷歌旗下的youtube,也讓各種音樂在這平台上免費收看得到,這也是另一個好與不好兩難的現象,不放上自己的MV,沒人知道這音樂,無法增加銷售,也許有人免費聽完,不花錢去下載。我個人覺得youtube,至少讓bt上傳的音樂下載減少很多。意指,我很多音樂來自不花錢的bt下載。許多叫好不叫座的音樂,可能還沒問世就被腰斬,過往的音樂巨擘不也在生前不若死後的榮光?這是最令人悲哀的部分,音樂工業正在緩慢地走入死亡。

7. 電視收益
寬頻網路的速度與時漸進,從原來上網需要撥接的每秒傳輸2400K,到現在達100MB或更快,差距有多大?影音的傳輸,就不會卡卡,人們看電視節目,不只侷限於坐在電視機前一途,有了無線寬頻以後,在電腦上可以玩線上遊戲,也可以看影音,不只方便,更沒有廣告的干擾!想想,一小時的節目從網路上下載,播出長度經常只有41分鐘左右,這個趨勢,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有線電視公司的營業收益。還有,收視率的直線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還沒聽說Nelson的收視率包括線上收看)

 

我很關注美劇,那是我很重要的娛樂消遣,會去看收視率,就怕某齣喜歡的劇集被腰斬,但隨著美國偶像明年即將落幕,今年暑假檔期播出的許多全家娛樂節目,它們的收視率實在不好看,美國偶像主持人萊恩在Fox主持的新節目-Knock Knock Live,才播出兩週就因收視率慘不忍睹而腰斬,這節目第1週的收視率為0.6/觀眾人數175萬人次,第2週雖然有Justin Bieber在節目中露臉,數字仍然不好看:收視率為0.5/觀眾人數160萬人次。這個節目跟NBC製播10年的暑假節目-美國達人秀同一時段,要超越它,除非內容更吸引人。而對照美國達人秀在7月28日播出的數字,收視率為2.1/觀眾人數1033萬人次。很多節目都在重播,新的節目收視率普遍都很低迷,收視率介於1.5-2之間/觀眾人數多於500萬人次,就算是叫座的節目了!一些半小時的喜劇脫口秀節目,經常輕易的達到這個標準。那些花時間製作,成本比較高的劇集,怎不令我捏把冷汗?觀眾的口味難拿捏,許多都只出現一季13集就bye bye。

8. 你擁有的東西
在每一家業者接二連三讓您免費上傳自己的資料到雲端後,只要密碼被破解,您能說那些仍然是屬於您的東西嗎?現在我們把資料數位化,儲存在自己的硬碟中,可確認這是我們自己百分百擁有它,可一旦為了減少硬碟的儲存量,而上傳所存的音樂,照片,影片等等到雲端後,您能百分百說,這些是您所專有的嗎?雲端伺服器一旦出了漏洞,也許一夕之間,所有儲存的檔案,全部消失,也不是不可能。

9. 手書體(草書體)
英文有各式各樣的手寫體,咱中國的毛筆字不也一樣?各式各樣的字體,從楷書行書到草書,還有鬼畫桃糊書,這些都不是電腦所能顯示出來的。新新新人類,已經從過往學寫字進展到學習用鍵盤輸入了,您的手寫體,除非自己拍下來,是沒人看得到的。

 

10. 隱私
從臉書問世以後,各種社群網站的蓬勃發展,大家忙著到處打卡上傳照片以來,還有隱私這兩個字嗎?若想要知道哪個人在做啥,谷歌一下他的個人網站,保證全都錄,原來是給自己或家人的私密天地,隨著每個人的人際關係發展,等於全部攤開任人看。CBS有個影集Person of Interest,故事是說911以後,美國政府從每個街道的監視器收集潛在恐怖資訊,還有一些當地犯罪發展的資訊,則因不是恐攻而被刪除。但是該套監視系統的原始創作人,則因確切明白內情,而從不將自己的任何資訊放在網路上。這幾年各犯罪影集,劇情也都有從社群網站補足監視器沒拍到的畫面,這並非不可能,畢竟在室內或小巷中不一定有監視器呀。試問,您的隱私已經有無所不在的監視器在拍,您自己也到處打卡上傳,除了滿街道上的監視器,還有些監控甚至直接做個device放在電腦或手機裡。從GPS,谷歌的街景服務,你買任何東西,你的消費習慣直接輸入到不計其數個檔案,然後用專給你的廣告影響你的消費習慣,您還要如何爭取自己的隱私?

你的鞋帶沒綁好這詞,將有如一種不會飛的渡渡鳥。有鞋帶不須繫,有如叫做鳥卻不會飛。魔術貼這麼普遍,誰還繫鞋帶?許多小朋友不會繫鞋帶,我以前覺得這可能是時裝業所聲稱的,現在我已經發覺他們真的不知道怎麼繫鞋帶。

很多東西都會不斷消失,除非它數據化。這些改變,無論好或不好,端賴你依賴它的程度而定,你準備好與否,他們都來了。是否該說,幸好,我們曾活在以上還存在的時代!?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溫蒂 h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是關於紐約時報數位訂戶的一則新聞, 呼應數位化的重要性
2015/08/07 13:03
紐約時報數位訂戶破百萬
2015/08/07  法新社  

(法新社紐約6日電) 「紐約時報」(New YorkTimes)今天公布數位訂戶首度突破百萬的好消息,同時也繳出季度獲利躍增的成績。

目前亟思成功轉型數位化的紐約時報表示,純數位訂戶人數在7月30日突破百萬的里程碑,距離紐約時報推出付費模式以來歷時約4年半。

紐約時報公司(New York Times Company)總裁兼執行長湯普森(Mark Thompson)指出:「這對我們2011年推出的數位消費事業是個重要里程碑,持續維持強勁穩定成長軌道,讓我們在全球新聞供應者中鶴立雞群。」

「我們相信沒有其他新聞機構已經達成和我們一樣的訂戶人數,或等量齊觀的數位訂戶營收。這都要歸功於努力不懈、行銷和創新、產品,以及技術團隊,還有一貫卓越的新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