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展覽與館藏──卡爾馬克斯之家 Karl-Marx-Haus--作者﹕許婉蓉
2007/09/05 16:42:42瀏覽798|回應0|推薦1

展覽與館藏──卡爾馬克斯之家 

文章作者﹕許婉蓉(現工作於中研院後設資料工作組,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導覽志工)

    今年五月至歐洲一遊,參觀了特里爾、科隆、巴黎的博物館。在羅浮宮前,雖然必須讚嘆它的偉大。不過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是德國南部的小城市特爾里的幾個展覽。 

    先從馬克斯博物館談起。 

    卡爾馬克斯之家位於德國的特里爾(Trier),是一棟三層樓的築建築。由於建築物是馬克斯出生地而成立博物館,展覽的主題有兩大主軸:馬克斯的一生,以及共產思潮對世界的影響。 

    博物館以時間為軸,介紹了馬克斯出生的時代背景──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馬克斯的家庭與婚姻、馬克斯擔任記者時期的歐洲社會與馬克斯的流亡、共產宣言的出版、資本論的出版。雖然馬克斯的一生到此告一段落,但是身為共產主義的創造者,影響世界極為深遠的思想家,眾人很難忽略共產主義造成的「負面記憶」。故而列寧的共產國際、鐵幕的建立、中國、越南、北韓及柬埔寨等赤色獨裁政權的崛起也在展覽的內容之中。當然,世界也不是總是那麼黑暗,最後,它還是談到東歐民主運動、蘇維埃的解體,最後,總結於「柏林圍牆的倒塌」。

由於馬克斯不斷的歐洲各地流亡,最後在倫敦過世。再加上共產主義在西歐幾乎沒有影響力,且德國長期做為歐洲對抗蘇聯共產勢力的第一線,做為一個「馬克斯的博物館」,這裡的收藏的馬克斯的物件真是少得可憐。展出的實物中,最大一批的大概是「共產宣言」的小冊子。其他的都是看板的展出。即便如此,馬克斯之家的展覽在內容及用心程度上令人印象深刻,值得討論。 

    博物館提供導覽的方式是使用語音導覽,導覽器必須租借,體積龐大而且重量不輕(人與導覽器的比例請看右圖下方的照片)。最重要的是,拜中國朝聖團之賜,雖然裡面的語音是以對岸的腔調解說,這可是少數有「中文導覽」的導覽器。 

    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內容,並不是馬克斯的一生,而且它非常清楚的說明本館設計的元素:本館的牆與地會使用「灰色」,灰牆上會摘錄著名的共產主義者的語錄。(右牆上即是馬克斯的語錄)。每間展間都有它的主題,跟展間的號碼一起嵌在地板上,方便觀眾理解內容。它也不厭其煩地告訴你導覽器如何使用:每個看板的左下角有一組號碼,輸入號碼之後按藍色播放鍵即可播放內容。 

    當然它也有教你怎麼停止。停止的功能非常重要,因為這個導覽器裡,每一「節」的內容都很長,光是第一個展間,我聽了三分鐘就發現一件可怕的事實:如果我要把它聽完,可能得要整天泡在這裡。再加上同行中有高手活靈活現的解釋,於是終止鍵就發揮它最大的效果了。

 展示的陳設上,主要當然是看板。不過館方還是儘可能的展出不同的實物。除了上面的照片有雕像之外,其他也有出版品(如圖,各國版本的資本論),的陳列,也有電子書可供「翻閱」(資本論的電子書)。 

    而在共產主義的影響的展示部分,當然無可避免的要討論到赤色政權的部分,這部分是用地圖顯示曾受共產主義影響的地區。其中台灣的部分是白色的,沒想到他們竟然分得出來,真是令人感動。 

    不過這個展間顯然對是共產主義最不友善的一間了,因為牆上貼的赤色政權分別是:毛與中國、波布與赤柬屠殺。還有一個比較不搭軋的:為了對抗種族隔離而傾向與共產世界合作的曼德拉。 

    連牆上的語錄都是摘自「毛」。 

    最後,西歐對共產勢力的感想具體化的反映在「鐵絲網包水泥的牆」這種裝置藝術上(柏林圍牆是水泥做的)。觀眾走進左邊的「圍牆」,進入一個黑黑的小房間,看黑白的「鐵幕內的影像」。

這當然不是怎麼舒服的參觀環境,參觀完走出這個鐵幕裝置時,還真有一點所幸這面牆現在已經被打開的感覺。 

    總體的感想是,或許德國人對共產主義還是無法認同,但在展覽的內容上還是儘量「相對客觀」,力求清晰完整的交代。在馬克斯的生平的部分介紹完整,而且對當時的社會背景還是有所交代,沒有太多負面呈現。而在共產政權的方面,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各種民主運動中「被解放」,不可諱言的是史實。雖然館方還是用「灰色面越來越大」的方法,必要性的控訴共產政權。而且在以人權觀點對共黨迫害的指控之下,很明顯的把獨裁者的人像放得非常大。 

    這似乎在強調,糟糕的「獨裁者」顯然比制度問題更可怕一些?畢竟「萬惡共匪」並不包括那些受害的可憐人民吧。 

    雖然我個人相當喜歡這個博物館的展出,不過有幾點還是要小抱怨一下。 

    首先,豐富的內容固然是件好事,不過長篇的知識性論述有多少觀眾可以耐心聽完?此外,我覺得使用深灰色對共產主義者實在不太友善,擺明用顏色無言的批判共產主義。這點說起來也是因為除了中國朝聖者之外,還是有很多西方人會來參觀。總不能為了媚共而犧牲自己主體的觀點吧。如果把灰色換成紅色,除了中國的觀眾,其他人可能會受不了視覺刺激而逃跑吧。 

    再者,觀眾需求還是博物館經營的重要部分。博物館中的指示一反「只有日文」的常態,以中文簡體字標示,顯然是需求創造內容。而面對中國朝聖者,導覽器的內容明顯對毛的文革事蹟含糊交代(不知道英文或德文版的內容如何)。當然,導覽文稿顯然是找人修過的,一開頭出現頌揚「偉大的共產主義之父」的肉麻之辭,頗有時光倒退二十年之感。 

    據說這個點是中國觀光客遊歐必至地點,我們去的時間並沒有團,只有一兩位中國散客在其中參觀。偷偷地觀察了一下,這幾位觀眾沒有租導覽,然後就算看到毛和赤柬的波布並列,也非常愉快的迅速參觀。最後興奮地讚「好」,並在門口拍照紀念,結束行程。 

    最後,我要讚美這家博物館的商店。裡面的商品有海報、T恤、杯子等,設計的主體顏色大致符合大家對共產主義的想像:「紅與黑」。商店的擺設與商品的品味相當不錯,同時也符合「無產階級」的能力,價格相對低廉。 

    馬克斯博物館的展覽,讓我思考博物館的館藏的要重要性。雖然當今世界的大博物館,都是以館藏量在比。「好的」博物館也似乎一定要擁有稀世珍藏。即便是只有一件,只要任何物件能被封上「鎮館之寶」之類的封號,博物館好像就不用怎麼「經營」了,因為不經營也會有人擠破頭要進來看。 

    但如果以館藏來評斷博物館的優劣,館藏差一點的博物館先天失調,不吸引人似乎是宿命? 

    馬克斯博物館努力打破這種成見,用精美的展覽設計來讓觀眾覺得不虛此行。或許牆我們不懂上的德文,不過館方的用心和努力觀眾完全可以感受得到。雖然他原本只是一間馬克斯誕生的房子,館方還是想呈現這間房子對歷史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是提供觀光客憑弔先人的地點而已。

這種展覽並不是特例,特里爾有幾個觀光點都有這類的展出。例如:Friedrich Spee的展覽。這是一個拯救黑死病患,且為「異教」辯護的天主教神職人員。我們去參觀他的墓地所在的神學院,並看到一系列的海報,裡面使用各種文獻的照片,配合文字展出他的一生。(上圖) 

    而在由羅馬遺址改造的Basilica教堂裡,也有一系列關於教堂歷史的海報展,讓觀眾來此參觀之時,也能夠了解這棟建築的細節。更加了解這個建築的歷史意義。(下圖)

這些展覽讓我憶起曾經在台北當代美術館參觀過的一個展覽。 

    由於當代館算是一個「無館藏」的館(真要說其實也有收一件吧),所有的活動都是由策展人規劃,邀請藝術家來當代館展覽。這一直是當代館經營的爭議之一,所以策展人也把這個議題放進展覽裡。於2005年舉辦了「偷天換日展」,討論創作者、館藏、以美術館之間的關係。其中一個展間是「館長室」,裡面擺著一張桌子。藝術家問:「如果你是當代館的館長?」 

    我們在面對「非經典」的文物和建築時,往往因不了解他的內容,就物件本身的美醜或吸引人與否來判斷是否觀看,甚至評定其價值。但世界上又不止有羅浮宮等五大博物館才是值得參觀的。當代藝術館即便沒有自己的館藏,它的展覽我倒是幾乎檔檔參觀。 

    經典的館藏或許是重要的,但是展覽的好壞,或許還是取決於展覽的設計以及內容的安排吧。 
 

*本文為作者原創﹐如欲引用請標明出處﹐如欲全文刊登﹐請告知版主﹐謝謝

參考資料 

偷天換日展: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01_about.asp?ID=5  

馬克思之家網址﹕http://www.museum-karl-marx-haus.de/

馬克思之家圖片欣賞﹕http://de.wikipedia.org/wiki/Karl-Marx-Haus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nuamuseum&aid=121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