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26 02:02:50瀏覽332|回應0|推薦0 | |
全文目錄: 一.意識形態問題的哲學認識論根源 二.意識形態的發生發展 1.古希臘文化思想中的二元論認識論問題: 2.通向意識形態思想之路——專斷的一元論: 3.走向意識形態的歷史之路——從神學一元論到世俗一元論: 4.意識形態的氾濫,意識形態化及極權主義的興起: 5.意識形態及後基督教社會的演變: 三.意識形態的思想特征 1.意識形態與認識論 2.意識形態與歐洲宗教文化 3.意識形態與學術研究 四.意識形態與政治及社會 1.基督教教條學說對於社會影響及要求的世俗鏡像複製 2.意識形態的封閉性——排他要求及對社會的撕裂 3.意識形態化與徹底意識形態化——專制及極權主義專制傾向 五.意識形態的未來走向——後基督教社會的政教分離及拒斥意識形態問題 1.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意識形態與現代化發展中西方文化的悖謬 2.意識形態與現代西方學者的困境 3.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人類共存及未來發展
我們現在談的意識形態,在中文中從來沒有這個詞,它是由西語翻譯成日語,又由日語進口到中文的。為此,這個詞的意謂,必須完全符合原文——文化思想史中的西語的意蘊。所以我們談的意識形態,雖然是中文,但是實際上談的是西文意識形態一詞。在西文中: 意識形態,在英語中是,Ideology,在德語中為,Ideologie; 意識形態化,英語中是,Ideologization,在德語則是,Ideologizierung。
意識形態一詞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的帶有宗教性的羅馬化運動中,即西文中的Romantik運動,它發展、氾濫於十九世紀的歐洲,並且在二十世紀伴隨西方的強勢極為迅速地席捲世界各地。 由於這個帶有基督教獨特特性的羅馬化運動,Romantik運動是作為對於歐洲文藝復興後的現代化,對於啟蒙運動的反動而發生的,因此,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意識形態一詞不僅在社會變化的政治及文化史上是歐洲獨特的產物,而且在精神和思想的認識論基礎上也有著深遠的歐洲根源。 意識形態的詞根是ideo-,它來自拉丁語,在西語中有中文中的思想、觀念、主意、想法……等意味,對此,ideology直譯是觀念、思想、想法的學說。由此我們就可以進而探究這個思想、觀念、想法在歐洲文化思想及社會中的性質、傾向及實際上已經發生及可能產生的作用。
一. 意識形態問題的認識論根源:
對於歐洲人來說,思想、觀念、想法的運用及其指謂,都是在二元論基礎上——人與外界的對立上產生的,即對立於自然的個體的人,他所產生的一種帶有個體人的主觀性的對於自然,以及對於人的認識。 在此對於東方人必須看到的一點是:歐洲人的二元論,它的認識論方法論基礎,或者說人的認識的前提是,人和物是對立的,人就是人,物就是物;主體就是主體,客體就是客體,男就是男,女就是女,神就是神,人就是人,乃至權力就是權力,義務就是義務……等等。 在這個二元認識論的基礎上,在對於二者的關係的認知、討論及判定上,意識形態所顯示的最根本性的特點是:它的“一元論”的“絕對化”的要求及主張。 所以意識形態產生的認識論的前提是——二元論的認識論;特點及結果是在這個認識論基礎上產生的一元論專斷要求。如此,意識形態發生、發展形成的前提及其要求就決定了,它絕對不是東方所有的那種非二元論的認識論文化的產物;換言之,在東方人深處所具有的思維及文化本性中,不會產生意識形態;要產生意識形態,或者說產生意識形態的同時,這個社會及地區的人群的文化思想,認識問題的基礎及方式——必須“西化”! 由意識形態的認識論基礎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意識形態的形成、產生及運用,有著自己獨特的性質及範疇方法,而這也可以反過來再次進一步說明——意識形態是西方社會的獨特產物,和東方社會傳統的認識問題的態度及方法毫無關聯!
二.意識形態的發生發展:
意識形態術語及具有這種性質的思想系統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的歐洲,蓬勃發展於十九世紀的歐洲,在二十世紀初迅速向世界各個角落蔓延。這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二元論基礎上的歐洲社會,意識形態為什麼直到十八世紀末期才會產生,又為什麼會立即在十九世紀得到迅速的發展及氾濫?且為什麼直到今天越演越烈?絲毫沒有再次消失的痕跡? 對此檢視西方文化思想史我們可以看到造成它的軌跡及未來走向:
1.古希臘文化思想中的二元論認識論問題: 研究二元論思想史上的意識形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為什麼在思想高度發達的古希臘時代沒有產生,也沒有意識形態問題? 二元論認識論指的是,假設人和自然各自孤立地存在,并且把它作為前提來討論一切問題。 在古希臘的思想家那裡,他們在這個二元論的基礎上集中探究的是人與自然,人對於外界感知所得到的“思想產物”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如同在一切人的群體中存在的“文化思想”那樣,二元論在古希臘是人們求知、求真的框架及方法。而這就決定了在古希臘思想家那裡,二元論的求真問題首先導致的是,對於感知及其所得到的思想結果——“知識”的性質的考察,以及對這種“二元存在”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的考察。 在這種考察中,專斷的一元論,一個存在是否能夠絕對性地決定另外一個存在,即無論是絕對化的反映論,所謂唯物主義,還是絕對的觀念論,即唯心主義,都首先是它審查的對象。它們無法、也不可能拒絕這種懷疑和審查,絕對性地要求他們是“真”亦或是絕對性的“理”。而這正是保守的基督教神學文化學家弗格林所說的:在古希臘思想家那裡,古希臘哲學史中,既沒有黑格爾那樣的一元化的系統、體系出現,且它們也不會是一般哲學家不被打擾、天經地義的追求的目標。而這就告訴我們,對於認識論和知識論的探究,即人的認知及其所得到的知識性質的探究,使得意識形態找不到生成及存在的土壤和空氣。一元論在古希臘的思想家那裡會有,但是無法不經懷疑及審查地發展及氾濫,它們只可能作為一家之言存在,且總是會受到質疑,從而難以進入到舞台的中央。
2.意識形態的本質——專斷的一元論: 打破古希臘人所有的對於二元的認識論探究的平衡,導致絕對的一元化思想的是,產生於沙漠的宗教思想——基督教思想。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它甚至幾近絕對地中止了對於二元問題的探究,使得探究它成為禁忌。 基督教把專斷的一元論,甚至可說是最極端,最獨斷的帶有絕對性的“神學”帶到歐洲,甚至幾乎是立即就試圖把它從歐洲擴展向其它地區。但是對於一元論的第一次擴展,由於歐洲人在物質上沒有那麼強勢,甚至在很多方面是落後及弱勢的,而沒有取得成功。 然而,基督教一神論帶來的一元論的神學在歐洲取得的成功,卻足以使得在古希臘曾經佔據主導地位的對於感知和知識的懷疑及探究成為不可能。即在接著古希臘而來的羅馬帝國中,基督教用專斷的“神”——上帝,封閉了開放的二元論的認識論思想及其探究,用神學一元論封殺了人們的懷疑及開放的探究精神,且一下子就是近千年。中世紀前的千年,被歐洲人也称其為黑暗的中世紀,這個黑暗指的不僅是生活,政治及社會,而且更是文字記載,看不到人煙。在歐洲的很多地區,和中國的唐宋時代平行的時代,居然幾乎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從神學一元論到世俗一元論——意識形態的產生 但是,神學,Theology,雖然是專斷的一元論,凌駕且決定一切古希臘曾經有的對於認識問題及範圍——philosophy、science等方面的探究,即關閉了二元問題的開放性探究,由於它是探究神的問題的系統,故還不是ideology——人的觀念主導的意識形態。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神學。神學研究的是信仰,它是關於“信仰”的、且是一神論的“學說”,包括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但是不包括佛教,更不用說被後人妄斷為religion,“宗教”的道教和儒教。所以我們現代使用的宗教一詞,如果是religion,那它只包括涉及神學傾向及內容的宗教。 意識形態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在歐洲之所以會產生這種ideology,是因為文藝復興、古希臘思想的復活及復興,帶來了近代化和啟蒙。它不單產生了文藝及人性的復興,而且在人的覺醒及其對於一元化桎梏的反思及掙脫中,藉助並且也可以說復活了古希臘對於人的認識及面對的問題的探究——對於二元論的討論。這個運動帶來了近代化,物質及精神生活的蓬勃發展及變化。 伴隨政教分離,基督教退出社會,在歐洲引起了社會結構及人的存在狀況的巨大變化,從而激發了基督教固有的末世恐慌。為此,無論社會狀況的劇烈變化,還是人的精神文化環境的巨大改變,都在歐洲引起了反彈乃至反動。被中文譯成“浪漫主義運動”,後來被我朔本正源,訂正為“宗教性羅馬化運動”的,源自德國的Romantik運動,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 以詞根Rom(羅馬)衍生的Romantik運動,本質是統治歐洲的基督教思想及其社會傾向對於啟蒙和近代化運動的一種對抗及反動運動,也可以說是基督教文化思想對於古希臘文化思想,即被歐洲人稱為Klassik(德文),英文classic,被中文譯成古典主義的反彈。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的意識形態術語,ideology及其系統則是這個對抗古希臘思想傾向的運動的直接產物。 對此值得在中文中強調的是,這個古典主義不包括基督教文化思想。 在藝術形式及內容上Romantik運動直接對抗的譯成中文的古典主義,原文是Klassizismus,Classicism,實際上在當時指謂的是文藝復興的古希臘式的文化精神的藝術形式,是新的文藝形式及內容,而這就極為清楚地表明,宗教性的羅馬化運動Romantik運動,是對抗近代新覺醒、再次復興的新的文藝形式及內容。在這個意義上,在這個潮流上產生的ideology也是對抗啟蒙帶來的古希臘認識論探究的新思想的產物。 對於意識形態的探究,讓我們看到,意識形態在政教分離後,作為一種基督教文化在世俗領域中的反映而產生的對於啟蒙及古希臘思想傾向的反彈產物。它是一種世俗的思想及觀念構成的系統,它的最重要,最本質的特點是帶有宗教性的真理要求,本體論要求。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取代,或者說要求取代的是,以前由基督教佔據的思想乃至政治及社會的位置。 在這種意義上,意識形態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世俗的教條體系,或者說,世俗宗教性學說,替代宗教的世俗觀念系統。 為此,黑格爾思想雖然帶來及帶有很多意識形態的性質,但是它還不是作為一種世俗宗教體系,取代或者挑戰基督教文化思想而出現的。然而,在哲學上完全繼承了黑格爾的馬克思主義,無論究其思想構成、內容,還是社會、政治及文化要求來說,卻都是非常典型的意識形態系統——一種世俗基督教性的學說系統,替代基督教的世俗觀念系統。
4.意識形態的氾濫,意識形態化及極權主義的興起: 十八世紀末興起的“宗教性羅馬化運動”,在歐洲有著天然的文化思想土壤,意識形態在歐洲的出現亦可謂是得天獨厚,且能非常迅速地在十九世紀氾濫向歐洲的每一個角落。 除了馬克思主義外,各類種族主義、國家主義、地域主義、文化至上主義,以及各種變體的、帶有基本的基督教特色的新宗教很快產生,並且毫無阻礙地發生、發展、氾濫。十九世紀的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及啟蒙,精神及物質獲得解放的歐洲,在基督教文化的迅猛反彈下,可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十八世紀末期是意識形態發生的時期,十九世紀則是意識形態發展時期,而一進入二十世紀,意識形態馬上就發展到頂峰,各種基督教社會固有的專制形式,尤其是獨特的具有政教合一色彩的極權主義,竟然在羅馬化運動及意識形態產生的百年後,就達到了它們的鼎盛時期。 各類帶有歐洲文化色彩的“專制”,以及“極權主義”是帶有基督教思想體系特色的“意識形態”最具體的體現案例。各類世俗的意識形態所有的,繼承於基督教的宗教性特性,在這些專制中展開及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於二十世紀後來被研究意識形態及極權主義問題的學者稱為“意識形態的世紀”。 雖然更多的人願意稱二十世紀是“極權主義的世紀”,事實上,人們可以看到,無論就思想及文化,還是在社會政治意義上,“意識形態的世紀”幾乎可以說是“極權主義的世紀”的同義詞。 意識形態和專制及極權主義的密切聯繫,除了意識形態自身具有的封閉性、獨斷性及排他性外,還帶來另外一種政治文化社會現象,或者說意識形態自身就有的一種宗教性傾向——意識形態化,即世俗宗教化。 意識形態化指的是,以這個封閉的思想系統為基礎,或者說前提,把它的思想主張和方法廣泛地推廣到一個領域的方方面面,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乃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說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上,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社會的政治及經濟生活上,不僅在社會生活上,而且在私人的一切領地——精神、感情、家庭、人際關係等一切存在上。 當這種意識形態化的要求不只是一種要求,而且變成一種必須及絕對化的命令或法律,也就是一個社會的徹底的意識形態化要求及措施,而這就使得這個社會成為一種極權主義專制的社會。 極權主義專制社會在歐洲不是新的東西,而是中世紀前政教合一的基督教社會的世俗翻版!它的教會式的統治及制度,它的教會式的等級及結構、功能,都可以說是徹底的中世紀前的歐洲社會的僵硬翻版。為此,意識形態化實際上也可以稱為世俗性思想的宗教化,徹底的意識形態化可以稱為徹底地世俗性的思想及制度的宗教化。或者說,極權主義乾脆可以稱它為“基督教宗教政體結構”的“政”和“世俗思想性宗教”的“教”合一的“政教合一”國家! 而這就為我們帶來又一個問題——意識形態和後基督教社會問題。
5.意識形態和後基督教社會的演變: 意識形態問題是在政教分離後,基督教社會產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固有的基督教思想對於這種變化的反彈而產生的一種世俗的帶有基督教文化思想特點的觀念思想體系,或學說它的存在的前提及必要條件是二元論式的認識論基礎,以及基督教式的文化及社會的土壤。 在非基督教的文化及社會中,意識形態沒有存在及發展的可能,即便有也會萎縮。因此,它的發生和發展,且迅速氾濫就會讓我們看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以及二十世紀和我們正在生活的時代及社會,還是基督教式的社會。而對於從來沒有過基督教文化的地區及社會,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凡是意識形態發生發展的地方,它的社會及其文化肯定已經或者正處於被基督教文化淹沒及改造。 但是十八世紀末到今天的基督教式的文化社會及其機構,畢竟和文藝復興前的歐洲基督教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教分離、人權和民主等普世價值,這些在五百多年前的歐洲從來沒存在過的事物及價值已經在現代歐洲及世界普遍地存在。為此,人們由此而觀察當代歐洲社會,就可以看到,現代社會是個具有平行現象的文化事物的社會,即既有傳統的基督教文化思想及社會結構,又有普世價值的新事物及新出現的社會結構及機能,還有非歐洲的東方或者其它的社會固有的一些特點及社會結構——時下,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個不折不扣的過渡性的社會。 從發展變化的角度來說,由於它主要是從基督教社會發展而來,因此它可以被稱為後基督教社會,當然也可以被稱為以普世價值為前提的“共同體社會前身”,或“前共同體社會”。而這就讓我們看到,對於走向“共同”來說,這個後基督教社會的主要發展方向一定是繼續進行“政教分離”,繼續揚棄、消融基督教社會文化思想對於人及社會的禁錮及封閉性,繼續逐步徹底地克服歐洲文化固有的二元論思想中的、強烈的一元論傾向。這也就是說,不只是從宗教的沉睡中清醒過來,而且更重要的還有消融、化解固有的宗教思想,即認識論中的一元傾向在世俗的塵世生活中的沉澱及桎梏——即意識形態帶來的各種宗教性的封閉、排他,對社會及族群的撕裂。
2022.1.23全文目錄: 一.意識形態問題的哲學認識論根源 二.意識形態的發生發展 1.古希臘文化思想中的二元論認識論問題: 2.通向意識形態思想之路——專斷的一元論: 3.走向意識形態的歷史之路——從神學一元論到世俗一元論: 4.意識形態的氾濫,意識形態化及極權主義的興起: 5.意識形態及後基督教社會的演變: 三.意識形態的思想特征 1.意識形態與認識論 2.意識形態與歐洲宗教文化 3.意識形態與學術研究 四.意識形態與政治及社會 1.基督教教條學說對於社會影響及要求的世俗鏡像複製 2.意識形態的封閉性——排他要求及對社會的撕裂 3.意識形態化與徹底意識形態化——專制及極權主義專制傾向 五.意識形態的未來走向——後基督教社會的政教分離及拒斥意識形態問題 1.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意識形態與現代化發展中西方文化的悖謬 2.意識形態與現代西方學者的困境 3.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人類共存及未來發展
我們現在談的意識形態,在中文中從來沒有這個詞,它是由西語翻譯成日語,又由日語進口到中文的。為此,這個詞的意謂,必須完全符合原文——文化思想史中的西語的意蘊。所以我們談的意識形態,雖然是中文,但是實際上談的是西文意識形態一詞。在西文中: 意識形態,在英語中是,Ideology,在德語中為,Ideologie; 意識形態化,英語中是,Ideologization,在德語則是,Ideologizierung。
意識形態一詞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的帶有宗教性的羅馬化運動中,即西文中的Romantik運動,它發展、氾濫於十九世紀的歐洲,並且在二十世紀伴隨西方的強勢極為迅速地席捲世界各地。 由於這個帶有基督教獨特特性的羅馬化運動,Romantik運動是作為對於歐洲文藝復興後的現代化,對於啟蒙運動的反動而發生的,因此,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意識形態一詞不僅在社會變化的政治及文化史上是歐洲獨特的產物,而且在精神和思想的認識論基礎上也有著深遠的歐洲根源。 意識形態的詞根是ideo-,它來自拉丁語,在西語中有中文中的思想、觀念、主意、想法……等意味,對此,ideology直譯是觀念、思想、想法的學說。由此我們就可以進而探究這個思想、觀念、想法在歐洲文化思想及社會中的性質、傾向及實際上已經發生及可能產生的作用。
一. 意識形態問題的認識論根源:
對於歐洲人來說,思想、觀念、想法的運用及其指謂,都是在二元論基礎上——人與外界的對立上產生的,即對立於自然的個體的人,他所產生的一種帶有個體人的主觀性的對於自然,以及對於人的認識。 在此對於東方人必須看到的一點是:歐洲人的二元論,它的認識論方法論基礎,或者說人的認識的前提是,人和物是對立的,人就是人,物就是物;主體就是主體,客體就是客體,男就是男,女就是女,神就是神,人就是人,乃至權力就是權力,義務就是義務……等等。 在這個二元認識論的基礎上,在對於二者的關係的認知、討論及判定上,意識形態所顯示的最根本性的特點是:它的“一元論”的“絕對化”的要求及主張。 所以意識形態產生的認識論的前提是——二元論的認識論;特點及結果是在這個認識論基礎上產生的一元論專斷要求。如此,意識形態發生、發展形成的前提及其要求就決定了,它絕對不是東方所有的那種非二元論的認識論文化的產物;換言之,在東方人深處所具有的思維及文化本性中,不會產生意識形態;要產生意識形態,或者說產生意識形態的同時,這個社會及地區的人群的文化思想,認識問題的基礎及方式——必須“西化”! 由意識形態的認識論基礎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意識形態的形成、產生及運用,有著自己獨特的性質及範疇方法,而這也可以反過來再次進一步說明——意識形態是西方社會的獨特產物,和東方社會傳統的認識問題的態度及方法毫無關聯!
二.意識形態的發生發展:
意識形態術語及具有這種性質的思想系統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的歐洲,蓬勃發展於十九世紀的歐洲,在二十世紀初迅速向世界各個角落蔓延。這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二元論基礎上的歐洲社會,意識形態為什麼直到十八世紀末期才會產生,又為什麼會立即在十九世紀得到迅速的發展及氾濫?且為什麼直到今天越演越烈?絲毫沒有再次消失的痕跡? 對此檢視西方文化思想史我們可以看到造成它的軌跡及未來走向:
1.古希臘文化思想中的二元論認識論問題: 研究二元論思想史上的意識形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為什麼在思想高度發達的古希臘時代沒有產生,也沒有意識形態問題? 二元論認識論指的是,假設人和自然各自孤立地存在,并且把它作為前提來討論一切問題。 在古希臘的思想家那裡,他們在這個二元論的基礎上集中探究的是人與自然,人對於外界感知所得到的“思想產物”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如同在一切人的群體中存在的“文化思想”那樣,二元論在古希臘是人們求知、求真的框架及方法。而這就決定了在古希臘思想家那裡,二元論的求真問題首先導致的是,對於感知及其所得到的思想結果——“知識”的性質的考察,以及對這種“二元存在”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的考察。 在這種考察中,專斷的一元論,一個存在是否能夠絕對性地決定另外一個存在,即無論是絕對化的反映論,所謂唯物主義,還是絕對的觀念論,即唯心主義,都首先是它審查的對象。它們無法、也不可能拒絕這種懷疑和審查,絕對性地要求他們是“真”亦或是絕對性的“理”。而這正是保守的基督教神學文化學家弗格林所說的:在古希臘思想家那裡,古希臘哲學史中,既沒有黑格爾那樣的一元化的系統、體系出現,且它們也不會是一般哲學家不被打擾、天經地義的追求的目標。而這就告訴我們,對於認識論和知識論的探究,即人的認知及其所得到的知識性質的探究,使得意識形態找不到生成及存在的土壤和空氣。一元論在古希臘的思想家那裡會有,但是無法不經懷疑及審查地發展及氾濫,它們只可能作為一家之言存在,且總是會受到質疑,從而難以進入到舞台的中央。
2.意識形態的本質——專斷的一元論: 打破古希臘人所有的對於二元的認識論探究的平衡,導致絕對的一元化思想的是,產生於沙漠的宗教思想——基督教思想。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它甚至幾近絕對地中止了對於二元問題的探究,使得探究它成為禁忌。 基督教把專斷的一元論,甚至可說是最極端,最獨斷的帶有絕對性的“神學”帶到歐洲,甚至幾乎是立即就試圖把它從歐洲擴展向其它地區。但是對於一元論的第一次擴展,由於歐洲人在物質上沒有那麼強勢,甚至在很多方面是落後及弱勢的,而沒有取得成功。 然而,基督教一神論帶來的一元論的神學在歐洲取得的成功,卻足以使得在古希臘曾經佔據主導地位的對於感知和知識的懷疑及探究成為不可能。即在接著古希臘而來的羅馬帝國中,基督教用專斷的“神”——上帝,封閉了開放的二元論的認識論思想及其探究,用神學一元論封殺了人們的懷疑及開放的探究精神,且一下子就是近千年。中世紀前的千年,被歐洲人也称其為黑暗的中世紀,這個黑暗指的不僅是生活,政治及社會,而且更是文字記載,看不到人煙。在歐洲的很多地區,和中國的唐宋時代平行的時代,居然幾乎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從神學一元論到世俗一元論——意識形態的產生 但是,神學,Theology,雖然是專斷的一元論,凌駕且決定一切古希臘曾經有的對於認識問題及範圍——philosophy、science等方面的探究,即關閉了二元問題的開放性探究,由於它是探究神的問題的系統,故還不是ideology——人的觀念主導的意識形態。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神學。神學研究的是信仰,它是關於“信仰”的、且是一神論的“學說”,包括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但是不包括佛教,更不用說被後人妄斷為religion,“宗教”的道教和儒教。所以我們現代使用的宗教一詞,如果是religion,那它只包括涉及神學傾向及內容的宗教。 意識形態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在歐洲之所以會產生這種ideology,是因為文藝復興、古希臘思想的復活及復興,帶來了近代化和啟蒙。它不單產生了文藝及人性的復興,而且在人的覺醒及其對於一元化桎梏的反思及掙脫中,藉助並且也可以說復活了古希臘對於人的認識及面對的問題的探究——對於二元論的討論。這個運動帶來了近代化,物質及精神生活的蓬勃發展及變化。 伴隨政教分離,基督教退出社會,在歐洲引起了社會結構及人的存在狀況的巨大變化,從而激發了基督教固有的末世恐慌。為此,無論社會狀況的劇烈變化,還是人的精神文化環境的巨大改變,都在歐洲引起了反彈乃至反動。被中文譯成“浪漫主義運動”,後來被我朔本正源,訂正為“宗教性羅馬化運動”的,源自德國的Romantik運動,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 以詞根Rom(羅馬)衍生的Romantik運動,本質是統治歐洲的基督教思想及其社會傾向對於啟蒙和近代化運動的一種對抗及反動運動,也可以說是基督教文化思想對於古希臘文化思想,即被歐洲人稱為Klassik(德文),英文classic,被中文譯成古典主義的反彈。產生於十八世紀末期的意識形態術語,ideology及其系統則是這個對抗古希臘思想傾向的運動的直接產物。 對此值得在中文中強調的是,這個古典主義不包括基督教文化思想。 在藝術形式及內容上Romantik運動直接對抗的譯成中文的古典主義,原文是Klassizismus,Classicism,實際上在當時指謂的是文藝復興的古希臘式的文化精神的藝術形式,是新的文藝形式及內容,而這就極為清楚地表明,宗教性的羅馬化運動Romantik運動,是對抗近代新覺醒、再次復興的新的文藝形式及內容。在這個意義上,在這個潮流上產生的ideology也是對抗啟蒙帶來的古希臘認識論探究的新思想的產物。 對於意識形態的探究,讓我們看到,意識形態在政教分離後,作為一種基督教文化在世俗領域中的反映而產生的對於啟蒙及古希臘思想傾向的反彈產物。它是一種世俗的思想及觀念構成的系統,它的最重要,最本質的特點是帶有宗教性的真理要求,本體論要求。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取代,或者說要求取代的是,以前由基督教佔據的思想乃至政治及社會的位置。 在這種意義上,意識形態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世俗的教條體系,或者說,世俗宗教性學說,替代宗教的世俗觀念系統。 為此,黑格爾思想雖然帶來及帶有很多意識形態的性質,但是它還不是作為一種世俗宗教體系,取代或者挑戰基督教文化思想而出現的。然而,在哲學上完全繼承了黑格爾的馬克思主義,無論究其思想構成、內容,還是社會、政治及文化要求來說,卻都是非常典型的意識形態系統——一種世俗基督教性的學說系統,替代基督教的世俗觀念系統。
4.意識形態的氾濫,意識形態化及極權主義的興起: 十八世紀末興起的“宗教性羅馬化運動”,在歐洲有著天然的文化思想土壤,意識形態在歐洲的出現亦可謂是得天獨厚,且能非常迅速地在十九世紀氾濫向歐洲的每一個角落。 除了馬克思主義外,各類種族主義、國家主義、地域主義、文化至上主義,以及各種變體的、帶有基本的基督教特色的新宗教很快產生,並且毫無阻礙地發生、發展、氾濫。十九世紀的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及啟蒙,精神及物質獲得解放的歐洲,在基督教文化的迅猛反彈下,可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十八世紀末期是意識形態發生的時期,十九世紀則是意識形態發展時期,而一進入二十世紀,意識形態馬上就發展到頂峰,各種基督教社會固有的專制形式,尤其是獨特的具有政教合一色彩的極權主義,竟然在羅馬化運動及意識形態產生的百年後,就達到了它們的鼎盛時期。 各類帶有歐洲文化色彩的“專制”,以及“極權主義”是帶有基督教思想體系特色的“意識形態”最具體的體現案例。各類世俗的意識形態所有的,繼承於基督教的宗教性特性,在這些專制中展開及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於二十世紀後來被研究意識形態及極權主義問題的學者稱為“意識形態的世紀”。 雖然更多的人願意稱二十世紀是“極權主義的世紀”,事實上,人們可以看到,無論就思想及文化,還是在社會政治意義上,“意識形態的世紀”幾乎可以說是“極權主義的世紀”的同義詞。 意識形態和專制及極權主義的密切聯繫,除了意識形態自身具有的封閉性、獨斷性及排他性外,還帶來另外一種政治文化社會現象,或者說意識形態自身就有的一種宗教性傾向——意識形態化,即世俗宗教化。 意識形態化指的是,以這個封閉的思想系統為基礎,或者說前提,把它的思想主張和方法廣泛地推廣到一個領域的方方面面,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乃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說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上,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社會的政治及經濟生活上,不僅在社會生活上,而且在私人的一切領地——精神、感情、家庭、人際關係等一切存在上。 當這種意識形態化的要求不只是一種要求,而且變成一種必須及絕對化的命令或法律,也就是一個社會的徹底的意識形態化要求及措施,而這就使得這個社會成為一種極權主義專制的社會。 極權主義專制社會在歐洲不是新的東西,而是中世紀前政教合一的基督教社會的世俗翻版!它的教會式的統治及制度,它的教會式的等級及結構、功能,都可以說是徹底的中世紀前的歐洲社會的僵硬翻版。為此,意識形態化實際上也可以稱為世俗性思想的宗教化,徹底的意識形態化可以稱為徹底地世俗性的思想及制度的宗教化。或者說,極權主義乾脆可以稱它為“基督教宗教政體結構”的“政”和“世俗思想性宗教”的“教”合一的“政教合一”國家! 而這就為我們帶來又一個問題——意識形態和後基督教社會問題。
5.意識形態和後基督教社會的演變: 意識形態問題是在政教分離後,基督教社會產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固有的基督教思想對於這種變化的反彈而產生的一種世俗的帶有基督教文化思想特點的觀念思想體系,或學說它的存在的前提及必要條件是二元論式的認識論基礎,以及基督教式的文化及社會的土壤。 在非基督教的文化及社會中,意識形態沒有存在及發展的可能,即便有也會萎縮。因此,它的發生和發展,且迅速氾濫就會讓我們看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以及二十世紀和我們正在生活的時代及社會,還是基督教式的社會。而對於從來沒有過基督教文化的地區及社會,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凡是意識形態發生發展的地方,它的社會及其文化肯定已經或者正處於被基督教文化淹沒及改造。 但是十八世紀末到今天的基督教式的文化社會及其機構,畢竟和文藝復興前的歐洲基督教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教分離、人權和民主等普世價值,這些在五百多年前的歐洲從來沒存在過的事物及價值已經在現代歐洲及世界普遍地存在。為此,人們由此而觀察當代歐洲社會,就可以看到,現代社會是個具有平行現象的文化事物的社會,即既有傳統的基督教文化思想及社會結構,又有普世價值的新事物及新出現的社會結構及機能,還有非歐洲的東方或者其它的社會固有的一些特點及社會結構——時下,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個不折不扣的過渡性的社會。 從發展變化的角度來說,由於它主要是從基督教社會發展而來,因此它可以被稱為後基督教社會,當然也可以被稱為以普世價值為前提的“共同體社會前身”,或“前共同體社會”。而這就讓我們看到,對於走向“共同”來說,這個後基督教社會的主要發展方向一定是繼續進行“政教分離”,繼續揚棄、消融基督教社會文化思想對於人及社會的禁錮及封閉性,繼續逐步徹底地克服歐洲文化固有的二元論思想中的、強烈的一元論傾向。這也就是說,不只是從宗教的沉睡中清醒過來,而且更重要的還有消融、化解固有的宗教思想,即認識論中的一元傾向在世俗的塵世生活中的沉澱及桎梏——即意識形態帶來的各種宗教性的封閉、排他,對社會及族群的撕裂。
2022.1.23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