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結局 第十三章 第二個猛人
2015/08/03 16:09:41瀏覽143|回應0|推薦0
對曹文詔這個人,洪承疇曾經有過一個評價:世間良將,天下無雙。


  曹文詔,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疇不一樣,他沒有履歷,沒讀過書,沒有背景,出人頭地之前,他只是個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個人的手下當兵,跟著此人去了遼東。這個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廣寧兵敗,明軍潰敗,他沒有逃跑,而是堅持留了下來,見到了他第二個上司——孫承宗。


  六年前,孫承宗走了,他還是留了下來,此時,他已經當上了遊擊,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煥。


  兩年前,他跟著袁崇煥到了京城,守護北京,結果袁崇煥被抓,他依然留了下來。


  一年前,他跟隨孫承宗前往遵化,在那裏,他奮勇作戰,擊退後金大將阿敏,並最終收復關內四城。


  然後,他來到了西北。


  對於這個人,我想就沒必要多說了,從熊廷弼、孫承宗到袁崇煥,他都跟過,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阿敏,他都打過。


  什麼世面都見過,什麼牛人都跟過,現在把他調回來,打農民軍。


  而且他不是一個人回來的,跟著他回來的,還有一千人。


  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們隸屬於一支特殊的部隊——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朝最精銳的特種部隊,但人數並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壽的手中,曹文詔帶回來的,只是六分之一。


  而他的對手王嘉胤,手下的民軍主力,在三萬人左右。


  王嘉胤什麼來歷,說法很多,靠譜的不多,但在當時那一撥人裏,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說過,在他手下,有個叫張獻忠的小嘍羅,順便再說句,後來威震天下、被稱為“闖王”的高迎祥(李自成是闖王2.0 版本),都是他的人,給他打工。


  而且這人很難得,很有點組織才能,連個縣都沒占住,就開始搞政府機構,但最搞笑的是,他還大膽地搞了機構改革,突破常規,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沒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還有宰相。


  當然,對於這些,曹文詔是沒有興趣的,到任後一個月,他就動手了。


  按通常的說法,他率數倍於民軍的官兵,以壓倒性的優勢,發動了進攻。


  但事實是有點區別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面說過,是三萬人,而曹文詔帶去的人,是三千。


  估計王嘉胤原先沒在部隊混過,也不大知道曹文詔何許人也,對曹總兵的來訪,他倒不是很緊張,畢竟就三千人,還能咋樣。


  王嘉胤認為,就算曹文詔再強,就算他手下有關寧鐵騎,但畢竟是十個打一個,無論如何,都是不會輸的。所以他擺好了陣勢,準備迎敵。


  他太單純了。


  要知道,打了十幾年仗,換了三任領導,從努爾哈赤打到皇太極,還能混到現在,光憑勇猛,十條命都是不夠的。


  曹文詔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勇猛,而是因為耍詐。


  此人身經百戰,通曉兵法,到地方後,壓根沒動手,先斷了王嘉胤的糧道。


  王嘉胤慌了,要堅守,沒有糧食,要突圍,又沒法沖出去。


  就這樣,王嘉胤沖了兩個月,終於,在他即將放棄時,奇跡出現了。


  曹文詔的包圍圈,竟然出現了漏洞,王嘉胤終於找到機會,沖出重圍。


  王嘉胤感覺很幸運,雖說被困了兩個月,但好歹還是出來了。換個地方,還能接著幹。


  可惜他並不知道,曹文詔是一個沒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誤,都是故意的。


  把人圍起來,然後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損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們放出來,然後一路追著打。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王嘉胤逃了出來,逃出來後,就後悔了。


  因為從他逃出來那天起,曹文詔就跟在他屁股後面,緊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頓猛捶,五天之內打了五仗,王嘉胤一敗塗地。


  更可氣的是,曹文詔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遠點,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隊是騎兵,對此,王嘉胤極為郁悶。


  其實曹文詔也很郁悶,誰讓你有三萬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


  打了兩個月,王嘉胤崩潰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潰了,在某個混亂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殺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詔。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還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義軍中,最能打的,最能堅持的,就是神一魁。


  為了徹底鏟除這個心腹之患,洪承疇決定,跟曹文詔合作。


  所謂合作,就是客氣客氣,就官職而言,洪承疇是總督,曹文詔是總兵,洪承疇是進士,曹文詔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疇怎麼說,曹文詔就怎麼做,相當聽話。


  幾年後的那場悲劇,即源自於此。


  其實這個時候,神一魁已經掛了,真正掌控軍權的,是四個人:


  紅軍友、李都司、杜三、楊老柴。


  雖說頭頭死了,但勢頭一點沒消停,光主力部隊,就有五萬人,聚集在甘肅鎮原,準備進攻平涼。


  所以洪承疇決定,一次性徹底解決問題。


  除曹文詔之外,他還調來了王承恩、賀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幾個總兵,都到齊了。


  到齊了,就是群毆。


  群毆之後,民軍撐不住了,決定向慶陽撤退。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別是曹文詔,由於他率領的關寧鐵騎,每人都有兩匹馬,騎累一匹就換一匹,機動性極強,跟幽靈似的,民軍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來跑去,沒能跑出去。


  經過兩個月的僵持,雙方終於在鎮原附近的西濠決戰,史稱西濠之戰。


  整個戰役的過程,大致相當於一堂生動的騎兵訓練課,剛開打,還沒緩過勁,曹文詔就率軍沖入了敵軍,亂砍亂殺,大砍大殺,基本上是怎麼砍怎麼有。


  砍完了,退回來,歇會,歇完了,再沖進去,接著砍,所謂如入無人之境,大致就是這個狀態。


  民軍的陣腳大亂,與此同時,洪承疇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連同賀虎臣的寧夏兵,王承恩的甘肅兵,發動總攻,敵軍就此徹底崩潰。


  此戰,民軍損失近萬人,首領杜三、楊老柴被生擒(曹文詔抓的)。


  殘余部隊全部逃散。


  通常狀態下,都打殘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疇不肯拉倒,打殘是不夠的,打死是必須的。


  神一魁的四個頭領,抓了兩個,還剩兩個——紅軍友、李都司。


  這個艱巨的任務,由曹文詔接手,他率領自己的兩千騎兵,開始了追擊。 接下來,是曹文詔的表演時間。


  面對曹文詔的追擊,幾萬軍隊幾乎無法抵抗,連戰連敗,死傷近萬,主要原因,還是曹文詔太猛。


  曹總兵是見過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軍他都沒怕過,打半業余的民軍,自然沒問題,每次進攻,他都帶頭沖鋒,打得民軍頭目膽戰心驚,時人有雲:“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這種說法是客觀的,卻是不全面的,因為曹總兵不但玩硬的,還玩陰的。


  在追擊的路上,曹文詔的手下報告,他們抓住了一個叫李宮用的敵軍將領,按日常慣例,處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詔想了想,對手下說,放了這個人。


  此後的事情,用史書上的話說,“文詔乃縱反間,紿其黨,殺紅軍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曹文詔放走了這個人,並利用他使了個反間計,忽悠了他的同黨,殺掉了四大首領中的紅軍友。


  其實我也很想告訴你,這個反間計到底怎麼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沒查個明白,有一點是肯定的,對民軍而言,曹文詔,是最為恐懼的敵人。


  人恐懼了,就會逃跑,逃無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懼,所以他逃跑,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繼續跑,是沒有前途的。


  所以他決定,不跑了,回頭,決戰曹文詔!


  等等,再想想想明白了,不跑了,回頭,伏擊曹文詔!


  沒辦法,對付這樣的猛人,還是伏擊比較靠譜。


  他們伏擊的地點,叫做南原。


  為保證圈套成功,他們圍住了附近的一群明軍,吸引曹文詔前來救援。


  曹文詔來了,但在這裏,他看到了敵軍上千名騎兵,二話不說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進了圈套,伏兵四起。


  應該說,伏兵還是有點作用的,受到突然襲擊,曹文詔的部隊被打亂,曹文詔被沖散。


  李都司估計是讀過史書的,至少看過淝水之戰,他當即派人在軍中大喊:曹文詔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號,鑒於曹文詔不知被沖到哪去了,所以這個謠言很有點用,明軍開始動搖。


  然後,曹文詔就開始辟謠了,不用話筒,用長矛。


  精彩表演開始,史書上的說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馬縈萬眾中。


  諸軍望見”。


  拿著長矛,左沖右突,單槍匹馬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大家都看見了他。


  遇上這麼個人,謠言是不管用了,伏擊也別扯了,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大敗,僵屍蔽野”


  數過來,這應該是第二次大敗了。但對於洪承疇和曹文詔而言,還沒完。


  殘余部隊的殘余繼續逃跑,曹文詔繼續追擊,然後是大敗、復大敗,又復大敗。一路敗到平涼,李都司終於不用敗了,洪承疇殺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頭領,最終無人幸免。


  但到這份上,曹總兵還沒消停,他繼續追擊殘敵,竟然追到了甘肅、寧夏,連續幾戰,把殘敵趕盡殺絕,至此,神一魁的勢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西北之內,反軍所剩無幾。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禎元年的三大民軍領袖,就此結束他們的戲份,在這個舞臺上,他們註定只是個配角。


  主角配角死光了,但龍套並沒死,因為活不下去的人,終究還是活不下去,頭頭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這個原則,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殘部,以及所有無法活下去的人,為了生存,繼續戰鬥。


  但鑒於陜西、甘肅打得太狠,他們跑到了山西。


  雖說是半業余組織,但吃了這麼大的虧,總結總結經驗是應該的,於是,在王嘉胤部將王自用的號召下,所有剩下來的民軍領袖,聚集在一塊,開了個會。


  會議的內容,是檢討教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順便再選領導。


  其實也不用選,一般這種事,都是論資排輩,經過群眾推舉,王自用以資歷最多,工齡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鑒於曹文詔、洪承疇之類猛人的出現,大家共同認為,必須團結起來,協同作戰。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史稱“三十六營”。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


  紫金梁、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


  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什麼急先鋒、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掃地王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不知所謂。


  而且就人數而言,也差點,水滸好漢們,總共是一百單八個,這次只有三十六個,也就夠個天罡。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的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面的五位,外號你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


  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闖塌天——劉國能最後,是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這是極為有趣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後的十幾年裏,他們終將因為各自的原因,選擇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擠,互相殘殺,直至人生的終點。


  終點太遠了,從起點說起吧。


  開完這次會後,各位老大紛紛表示,要統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動。


  這次開會的起義軍,總兵力,近二十萬人,開完後就分開了。


  分開去打仗。


  他們兵分幾路,開始向山西各地進軍。


  崇禎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撫,全力圍剿。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個水貨。


  這位仁兄調兵倒很有一套,聽說敵人來了,馬上四處拉人,陜西、甘肅、寧夏的兵都被他拉了過來,光是總兵,就有三個。


  但這人有個毛病,喜歡排兵布陣,把人調來調去,指揮亂七八糟,還沒等他布出個形狀,幾路民軍連續攻克多地,鬧得天翻地覆。


  於是崇禎惱火了,他決定換人,換一個能讓這三十六位首領做噩夢的人——曹文詔。


  曹文詔算是出頭了,原先在遼東系,也就是個遊擊,榮歸故裏後,短短一年時間,就升了副總兵,現在是總兵。 山西總兵,大致相當於軍區司令員,但按崇禎的意思,這個總兵,大致相當於總司令,因為根據命令,所有追剿軍,都要服從曹文詔的指揮。


  對於這個安排,三十六位頭頭是有準備的,所以他們決定,以太原一帶為基地,協同合作,集中優勢兵力,擊潰曹文詔。


  崇禎六年(1633),曹文詔正式上任,積極備戰,準備進攻。


  大戰即將開幕,但在開幕之前,這場戲又擠上來一個人。


  對這個人,曹文詔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在到西北之前,他經常見到這個人。


  此人之所以上場,是被崇禎臨時硬塞進來,一般說來,但凡在歷史舞臺上混的,除個別猛人外(如朱元璋),藝術生涯都比較短,混個幾年就得下場。


  但這位仁兄,上場的時間實在很長,曹文詔下去了,他沒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沒下去,直到死在場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紹,第三個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謝孔尚任,因為這位仁兄把他寫進了自己的戲裏(桃花扇),雖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臉。


  左良玉,字昆山,無學歷,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就這麼個出身,你讓他飽讀詩書,就是拿他開涮。


  沒書讀,也得找工作,長大以後,左良玉去當了兵,小兵。


  他的成長經歷,跟曹文詔類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詔好,到崇禎元年的時候,就已經混到了都司。


  順便說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個人努力關系不大,只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


  天啟年間,他還是個小兵時,有一次機緣巧合,遇到了一個人。


  當時的左良玉,實在沒啥特點,誰都瞧不上,但這個人算是例外,看見左良玉後,驚為天人,說他很好,將來很強大,就說了幾句話,建議朝廷給他提了個遊擊。


  這位慧眼識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還記得他,因為天啟二年,他還曾經提拔過另一個人——袁崇煥。


  按侯恂的說法,左良玉是個難得的人才,很快就會出人頭地。


  但事情跟他所說的,似乎還是有點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禎元年,還是個小人物。


  但不負侯恂所望,左良玉終究還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較特別。


  這事之前也提過,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巡撫畢自肅自盡,袁崇煥來收拾殘局,收拾來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給收拾了。


  當兵的沒拿到工資,才兵變,左良玉有工資,自然不參加,但手下的兵嘩變,他負領導責任,就這麼被趕回了家。


  回家呆了幾天,又回來了。


  袁崇煥死後,孫承宗又把他招了回來,去打關內四城,就是在那裏,他開始暫露頭角,和曹文詔並肩作戰,收復了遵化。


  恰好,這段時間侯恂也混得不錯,順道給他提了副將,從此順風順水。


  客觀地講,左良玉同誌的進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後來的事情告訴我們,侯恂是個眼光很準的人,袁崇煥,他沒有看錯,左良玉,也沒有。


  根據史料記載,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戰很猛,且足智多謀,雖說沒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給人下套挖坑,此外,他個人的戰鬥技術也相當厲害。


  除作戰外,左良玉還有點個人技術,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長矛,而是弓箭,據說百發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極快。


  到山西後,果然不同反響。


  先在涉縣打了一仗,大敗之,然後在輝縣打了一仗,大敗之,最後到了武安,被大敗之。


  這是個比較奇怪的事,當時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農民軍全殲,他自己帶著幾個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來,實在很沒有名將風采。


  不過不要緊,就算名將,也有發揮失常的時候,何況還有個不會發揮失常的名將。


  對於皇帝的任命,曹文詔很感動。


  猛人被感動,反映在行動上,就是猛打,猛殺。


  崇禎六年(1633)二月,文詔開始攻擊。


  他追擊的敵人,有二十萬,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不用懷疑,你沒有看錯,這就是曹文詔所有,且僅有的兵力。


  他的追擊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這裏,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個對手——上天龍。


  上天龍究竟是誰,就別問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詔手下的第一個首領。


  上天龍手下,有上萬人,擺好陣勢,曹文詔率軍沖鋒。


  這位兄弟抵抗的時間,也就是那一沖的瞬間——一沖就垮。


  垮得實在太快,所以頭頭也沒來得及跑,就被曹文詔殺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縣。


  孟縣,離太原沒多遠,在這裏等待著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這個外號,是很有點哲學意味的,畢竟在世上,也就是個混,但曹文詔用實際行動生動地告訴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難的。


  雙方在孟縣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詔的六倍。


  六十倍都沒用。


  曹文詔毫無費力,就擊潰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沒跑掉,被曹文詔斬殺當時的太原,算是民軍的天下,因為這裏是三十六營首領,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帶混。


  曹文詔來後,就沒法混了。


  在他到任幾個月後,史書上出現了這樣的記載,“五臺、盂縣、定襄、壽陽賊盡平。”


  曹文詔實在太猛,他連續作戰,連續獲勝,先後擊潰十幾支民軍,但凡跟他作戰的,基本都撐不過一天,此後,他又在太谷、範村、榆社連續發起攻擊,“賊幾消盡。”


  其實打到這個份上,就算夠意思了,但曹文詔是個比較較真的人,非要幹到底,因為那個最終的目標,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詔是明白人,他知道,就憑對方這二十多萬人,即使站在那裏不動,讓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幹掉紫金梁。


  為實現這個目標,他發動了連續攻擊,關於這段時間的經歷,史書上的記載,大致是時間、地名、斬殺人數——曹文詔斬殺的人數。


  短短十五天內,曹文詔率軍七戰七勝,打得紫金梁到處亂跑,先到澤州、再到潤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詔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勝。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詔死磕。


  但事實證明,死磕未必能行,死倒是肯定的。


  一個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經損失了近三分之一,這麼下去,實在賠不起了。


  於是他做出決定,分兵。


  紫金梁現在的想法,是曹文詔再猛,也沒法分身,分兵之後,就看運氣了,誰運氣不好,被逮著,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這麼辦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營之一)


  去武鄉,過天星(三十六營之一)去高澤。 關於結局,史書上記載如下:“文詔皆擊敗”


  到底怎麼辦到,我到今天也沒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們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沒命了。


  曹文詔是山西總兵,山西是沒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直隸(河北),另一個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裏,他還是比較安全的。


  這個想法再次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曹文詔同誌是很負責的,別說中國河南,就算歐洲的荷蘭,估計照去。


  在曹文詔的追擊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虧,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濟源,終於解脫了。


  人死了,就解脫了。


  所幸,他還算是善終,在被曹文詔幹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禎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營聯盟宣告結束。


  紫金梁結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將是一個更為強大的人。


  合謀當然,對當時的起義軍而言,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詔還在追。


  紫金梁死後,曹文詔繼續攻擊,在林縣,他遇上了滾地龍率領的民軍主力,一晚上功夫,全滅敵軍,殺死滾地龍,此後又攻下濟源,在那裏,他殺死了三十六營的重要頭領老回回。


  洪承疇在陜西,陜西消停了,曹文詔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雖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對於眾位頭領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體的地點,是河南懷慶。


  河南懷慶,位於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臺山地區,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鉆山溝,是個好地方。


  於是,崇禎六年(1633)六月,山西、陜西的民軍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還算湊合,雖說曹文詔經常進來打幾圈,但時不時還能圍個縣城,殺個把知縣,混得還算湊合,到崇禎六年六月,來這裏的民軍,已經有十幾萬人。


  但好日子終究到頭了,因為另一個猛人,來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孫承宗收復關內四城的時候,最能打的兩個,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詔。


  就軍事天賦而言,兩人水平相當,也有人說,左良玉還要厲害點,之所以打仗成績不好,說到底還是個人員素質問題。


  曹文詔率領的,是關寧鐵騎,所謂天下第一強軍,戰鬥力極強,打起來也順手。


  但左良玉估計是跟袁崇煥關系不好,來的時候,沒有分到關寧鐵騎(大多數在祖大壽的手上),只能在當地招兵。


  這就比較麻煩了,倒不是說當地人不能打仗,關鍵在於,參加民軍鬧事的,大都也是當地人。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都是苦人家,閉只眼就過去了,官軍也好,民軍也罷,都是混飯吃,何必呢?


  而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軍隊—昌平兵。


  明代的軍隊,就戰鬥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強,北方的軍隊,最能打的,自然是遼東軍,問題在於,遼東軍成本太高,給錢不說,還要給地,相對而言,昌平兵性價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帶著這撥人,左良玉終於翻身了,他連續出擊,屢戰屢勝,先後斬殺敵軍上萬人,追著敵軍到處跑。


  到崇禎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民軍主力被他趕到了河南武安,估計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這裏,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有十幾萬人,還跑什麼?就在這裏,跟左良玉死磕。


  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抉擇。


  敵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開始安靜下來,不發動進攻,也不撤退。


  對左良玉的反常舉動,民軍首領們很納悶,但鑒於左總兵向來彪悍,他們一致決定等幾天,看這位仁兄到底想幹什麼。


  左良玉想幹的事情,就是等幾天。


  他雖然很猛,也很明白,憑自己這點兵力,追著在屁股後面踹幾腳還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萬萬不能地。


  在對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個月,終於等來了要等的人。


  根據崇禎的統一調派,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日夜兼程,於九月底抵達武安,完成合圍。


  對首領們而言,現在醒悟,已經太晚了。


  下面,我們介紹下在這個包圍圈裏的諸位英雄,據史料記載,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外,還有若幹歷史人物,如薛仁貴、劉備(都是外號)、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沒想明白這外號啥意思,估計是說他跑得快),逼上路(這個外號很有覺悟)、一塊雲(估計原先幹過詩人)、三只手(這個……);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龍……(應該之前已經被曹文詔幹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這個圈裏。


  對諸位首領而言,崇禎六年的冬天應該是過不去了。


  因為除被圍外,他們即將迎來另一個相當可怕的消息。按規定,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指認一名前線總指揮,根據級別,這個包圍圈的最高指揮者,必定是曹文詔。


  當然,如果真是曹文詔管這攤子事,歷史估計就要改寫了,因為以他老人家的脾氣,逮住這麼個機會,諸位首領連全屍都撈不著。


  可是,不是曹文詔。


  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


  崇禎六年九月,曹文詔被調離,赴大同任總兵。


  關於這次任命,許多史書上都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自毀長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調走,純粹是找抽。


  而這筆帳,大都算到了禦史劉令譽的頭上。


  因為據史料記載,曹文詔當年在山西的時候,跟劉禦史住隔壁,曹總兵書讀的少,估計也不大講禮貌,欺負了劉禦史,兩人結了梁子。


  後來劉禦史到河南巡視,曹總兵跟他聊天,聊著聊著不對勁了,又開始吵,劉禦史可能吃了點虧,回去就記住了,告了一黑狀,把曹文詔告倒了,經崇禎批準,調到大同。


  史料是對的,說法是不對的。


  因為按照明代編制,山西總兵和大同總兵,算是同一級別,而且崇禎對曹文詔極為信任,別說一狀,一百狀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後揭曉。


  崇禎七年(1634)初,皇太極率軍進攻大同。


  崇禎是個很苦的孩子,上任時年紀輕輕,小心翼翼地裝了兩年孫子,幹掉了死太監,才算正式掌權,掌權之後,手下那幫大臣又鬥來鬥去,好不容易幹了幾件事(比如裁掉驛站),又幹出來個李自成。


  辛辛苦苦十幾年,最後還是沒轍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很勤奮,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都穿舊衣服,也不好色(沒有時間),兢兢業業這麼多年,沒享受權力,盡承擔義務。這樣的皇帝,給誰誰都不幹。


  可憐可憐的崇禎同誌之所以要把曹文詔調到大同,是因為他沒有辦法。


  家裏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畢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這麼多,要有兩個曹文詔,這事就結了。


  對於皇太極的這次進攻,崇禎是有準備的,但當進攻開始的時候,才發現準備不足。


  皇太極進攻的兵力,大致在八萬人左右,打寧遠沒指望,但打大同還是靠譜的。


  自進攻發起之日,一個月內,大同防線全面擊破,各地紛紛失守,曹文詔雖然自己很猛,蓋不住手下太弱,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擊破周邊地區後,皇太極開始集結重兵,攻擊大同。


  大同是軍事重鎮,一旦失陷,後果不堪設想,就兵力對比而言,曹文詔手下只有兩萬多人,而主力關寧鐵騎,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時間問題。


  於是崇禎也玩命了,在他的調派下,吳襄率關寧鐵騎主力,日夜兼程趕往大同,參與會戰。


  曹文詔也確實厲害,硬扛了十幾天,等來了援兵。


  皇太極眼看沒指望,搶了點東西也就撤了。


  崇禎七年(1634)的風波就此平息,手忙腳亂,終究是搞定了。


  曹文詔同誌就慘了,雖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為最高指揮官,責任是跑不掉的,好在朝廷裏有人幫他說幾句話,才撈了個戴罪立功。


  但皇太極這次進攻,導致的最嚴重後果,既不是搶了多少東西,殺了多少人,也不是讓曹總兵被黑鍋,而是那個包圍圈的徹底失敗。


  其實在崇禎十七年的統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機會將民軍徹底抹殺。


  這是第一次。
( 創作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anfeng1985&aid=2708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