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務院的官僚們,本來以為美國承認中共後,台灣遲早會被中共統一的。想不到三十年後,台灣不但健在,還成為自由民主的開放社會,這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2009/04/17 09:42:38瀏覽705|回應0|推薦1

華府看天下-30年還舊國?



  • 2009-04-17
  • 中國時報
  • 【傅建中】


 當年在眾院議場為TRA把關的伍爾夫眾議員(Rep. Lester Wolff,圖為一九七九年伍爾夫率團抵台訪問,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關係法》(TRA)屆滿卅年,華府的眾多智庫紛紛舉辦研討會,回顧美台關係的過去,並展望未來。我參加了差不多每一場的討論會,發現出席率並不踴躍,拿十三日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主辦的那一場說吧,與會的人可說是稀稀落落,但以講員的陣容而言,則可能是最值得聽的一場,三位主講人分別是從台北專程來的前外交部長和駐美代表程建人、美國前副國防部長及世界銀行總裁伍夫維茲、美前駐聯合國代表波頓大使,他們談TRA,無論是理論還是實務,都是言之有物,具有權威的,尤其是程建人,長駐華府的經驗逾二十年,多少往事如數家珍,居然這樣一場高水準的TRA座談會,台灣駐華府的記者們不捧場,我只看到中央社有人採訪。不知他們是缺乏歷史感,還是真忙得不可開交。


     TRA成為美台關係法律框架的三十年中,十周年、二十周年都舉行過盛大的集會慶祝,還出有專書紀念其事。重閱這些專冊,不勝今昔之感,也
有「訪舊半為鬼」的感傷,支持台灣最力的索羅門眾議員 (Rep. Gerald Solomon)、赫姆斯參議員 (Sen. Jesse
Helms),均已物故;好在當年在眾院議場為TRA把關的伍爾夫眾議員(Rep. Lester
Wolff)仍然健在,已近九十高齡的此老,是參與制訂TRA碩果僅存的專家,他是TRA立法史一書的編者,已先後出版四集,想來為了三十年的里程碑,第
五集不久也將問世。伍爾夫依然健朗,和台灣有關的活動,不時仍可看到他的身影,他離開國會山莊後一直替台北駐美代表處工作,名字在領薪水的單子上(on the payroll)。


     聽程建人說,伍爾夫有意與他合作,寫 TRA的故事,鑒於美台斷交時的最後一任國務院中國科長費浩偉突然逝世(也有意與程合作寫台美斷交及TRA的誕生),伍程合作著書的計畫,確有急迫性,否則就時不我予了。


     除了伍爾夫之外,本欄上星期提到的前駐美代表李大維也是因TRA而發跡的。他在維吉尼亞大學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台灣關係法的產生》
(The Making of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TRA確實是史無前例的法律文獻,靠著這個法,台灣和美國維持了三十年實質性的堅強關係,除了沒有外交關係外,其他國與國的關係都有。學國際法
的程建人認為,這在國際法上是沒有先例的,法律學者也都同意 TRA非常unique。


     在AEI的座談會上,波頓指出國務院的官僚們,本來以為美國承認中共後,台灣遲早會被中共統一的。想不到三十年後,台灣不但健在,還成為自由民主的開放社會,這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美台斷交前擔任台北美國大使館副館長的蘇禮文(Roger
Sullivan),是上述國務院官僚的一個典型代表。卡特宣布承認中共時,蘇禮文已調回國務院,擔任亞太事務副助卿,是美方和楊西崑次長談判雙方新關係
的主談人。蘇只肯准台灣在美國各地設立四個辦事處(斷交前有十三個),為此,蘇禮文和支持台灣甚力的史東參議員(Sen. Richard
Stone)在參院的聽證會上有過激辯。蘇不願見台灣在美多設辦事處的理由是:怕國共之間的「內戰」(civil
war)會在美國各大城市上演,因為這些辦事處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在美華人,台灣的辦事處越多,華人之間的對立也就越大,不符合美國的利益。這實在是很奇怪
的邏輯。幾經折衝,國務院最後讓台灣在八個城市設辦事處。


     三十年瞬間成為歷史,不過這三十年的變化確實很大,台灣已從兩蔣的威權統治轉型為民主政治;中國大陸經由改革開放已從昔日的「一窮二白」變為經濟大國,足可與美國抗衡;兩岸之間現在往來密切,從台北到大陸最偏遠的地方,可真是「朝發夕至」。


     把歷史再向前推的話,三十年的時間就更驚天動地了。毛澤東寫給柳亞子的詩中不是有「三十一年還舊國」之說嗎?這是指一九一八年毛澤東初到北京時,只能在北大圖書館做個卑微的小職員,等到一九四九年毛重履斯土時,即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的主席,儼然是新王朝的始皇帝了,不數年間億萬生靈灰飛煙滅。


     波頓如今沒有官職在身,再提美國重新承認中華民國,頓使人生「三十年還舊國」的聯想,但時間永遠向前,不可能倒流的,這就是台灣的無奈了。看來它只能在 TRA的基礎上,鞏固並改善與美國的關係,俟河之清。







    相關新聞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l2366&aid=285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