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塵盡光生
2005/05/22 11:39:42瀏覽1913|回應1|推薦2

由觀音畫像談觀音菩薩的境界與修行方法  

這個暑假北上台北參加暑修,台北的氣候酷熱無比,宿舍裡幾乎很難讓凡夫身心得以自在。有天課後閒逛到大安公園去消暑,並尋禮楊英風教授的觀音塑像,逛過公園向觀音菩薩問訊禮拜後,就在公園邊的書店發現一本新出版的「觀音寶相」,裡面印有歷代觀音畫像一百多幅,各種莊嚴的寶相三百多元就可以迎請回家 ,時時觀賞領會菩薩慈悲安詳自在的容顏與精神,真是如獲至寶。

 在這個畫集裡發現歷代名家的觀音圖還是以互相模仿居多,尤於梁楷和牧谿的兩幅觀音畫像最為神似(如附圖)。不知是誰模仿誰?而此觀音造像也成為後代大多畫家畫觀音的樣本。不過這個問題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兩位畫的實在都太好了,把觀音菩蕯自在慈祥的禪坐神情表露無遺。在百觀不厭後讓我想到了「大佛頂首楞嚴經」裡所描述觀音菩薩修行的方法與歷程,在這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為什麼很多觀音畫像都畫在水邊岩上盤坐呢?那是描述正在修行的觀音,因為觀音菩薩初步是用耳根「反聞聞自性」而入道的,因此水聲是很好的修行助緣。在楞嚴經理,佛陀請他的二十五位弟子各自講述他們的修行入道方法,每位弟子的法門都不一樣。後來佛陀與文殊菩薩一再讚賞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我們用功,因為人們的耳根最利。

經上觀音菩薩這麼描述他的修行過程如下 ~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我們凡夫眾生每天活在種種憎愛妄想煩惱中,因為我們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時時接觸著六塵 ~ 色聲香味觸法境界,為其所惑,迷而不覺,念念產生種種分別顛倒妄想,由分別而生取捨得失心,由得失心而生憎愛心,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由是而生,於是想不該想、做不該做、說不該說,引來苦果。我們一般凡夫時時都生活在六塵境界的妄想塵勞中而迷失了自己,不知自心的本來清淨面目,原本一塵不染,什麼煩惱也沒有。

當一個人開始轉迷回覺時,他曉得世間一切萬法,因緣假合,剎那生滅變化,無常、苦、空、無我。這時他自然能捨離對塵境的貪愛染執,心不被境轉,因此煩惱不生。漸漸 增上,得證自己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本來面目」與佛陀講的「真如自性」。 當你証得真心後,一証永明,時時安住在真心覺性上,每天面對六塵境界就不再被境轉,不再顛倒妄想,不再起惑造業了。

就像虛空一樣,雖然有時吹來涼風,有時熱風,有時吹的是東風,有時是南風,有時西風或北風,有時是清風,有時是含有塵沙帶有異味的風,但這總會成為過去,會還它本來面目,虛空還是虛空,原本沒有任何塵埃異味。

也好像旅館,不管來客是白人、黑人、黃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有錢沒錢,住了幾天就走,不會永久停留。這些種種的風、種種的客人,他們都只是過客,真正的主人是你像虛空、旅館般不變的真心。

明白這個道理,這時面對花花世界、萬丈紅塵,你就不會生活在剎那生滅、虛幻不實的妄想塵勞境界中了。面對六塵緣影你就得以安住在本來的清淨本然,觀自在而無憂了。

而要證得自己清靜自性非得下一番艱辛而微細綿密的功夫不可,所謂「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觀世音菩薩一開始修行,在面對外在的音聲時(初於聞中)

迴光返照,反聞自己清靜的聞性(入流),

心不再被外在的法塵所轉(亡所),

反聞聞性故,外塵不入(所入既寂),

分別得失不生(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慢慢定功增上(如是漸增),

不但所聽的聲塵不入,連能聽的聞根也寂然不起作用(聞所無盡),

這時連聞所聞盡的湛然境界也不執著(盡聞不住),

進一步根塵空的覺念與盡聞不住的覺念也不生(覺所覺空),

這時捨離到了圓滿時,連空的絲毫念頭都捨掉(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這樣由離境到離心,到遣離,到遣遣。由破我執,到破法執,到破空執。這時所有極微細的任何生滅分別妄想都沒有了,塵盡淨生,涅槃境界現前(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因緣時機一熟,忽然頓悟,得證本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淨寂光通達。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與一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得證佛菩薩果位,具足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種種智慧神通與善巧方便,十方救度迷惑不覺的苦難眾生。

也就是畫中菩薩身旁的楊柳甘露所象徵的意義「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千手千眼千處祈求千處應,大慈大悲苦海常作度人舟」。

法法相通,八萬四千修行法門應該皆不離此「背塵合覺」的修行歷程。希望大家欣賞觀音菩薩畫像時,都能進一步深入體會菩薩的境界與修行方法,學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慈悲救度一切眾生。

最後再附上數則法偈與上述觀音法門互相印證,但願有緣同登覺岸,咸能無染無著,得證自己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往生極樂淨土。

昆舍浮佛法偈: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圓覺經偈: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楞嚴經偈: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神秀大師: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後記: 本想比較二幅觀音圖,但臨寫之前同寢室的教心系室友鼓勵我寫些文章投刊於他主編的雜誌。因此心想,既然要發表,當直接寫些更有益於大眾的文章,因此改變重點,寫了此篇觀音菩薩的境界與修行方法。談修行自己還是一個門外漢,尤其是初次解經,粗淺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老師不吝指正,謝謝!

一九九六年夏日寫於台北師大學生宿舍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thata&aid=6900

 回應文章

TATHAT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
2005/09/12 11:39

本文可參考! 黃念祖老居士 ~ 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