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淡水古蹟媽祖廟
2013/01/24 10:53:13瀏覽890|回應0|推薦4

淡水古蹟媽祖廟

「福佑宮」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至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落成,捐建者涵蓋了泉州三邑(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興化、永定、漳州、以及粵東潮汕或嘉應州的客家人士,滬尾港當時為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台北盆地之登陸港,能匯聚如此多不同籍之人士捐獻,多少反應了當時各地人士對媽祖的信仰是一致的。

淡水福佑宮

 

「福佑宮」的地理位置是坐北朝南,前面緊臨淡水河,遠眺觀音山,後面倚著崎仔頂,正是所謂「前有水為鏡,後有山為屏」的良好地理形勢。 

福佑宮」是淡水最老的廟,兩側街市是淡水最早的街道,由它的位置,可以看出早期淡水發展的情形。廟前的這一條「中正路」,又叫「下街」在清朝末年稱做「滬尾街」,往東是為「公館口」,是因在嘉慶年間有何姓望族,在今公館口興建了一座四合院,用來堆置穀物,接待親友並充當交易商貨之所,往西叫做「新店子」,以前是洋人居住活動的地區。 

福佑宮的建築特色 

「福佑宮」的建築格局為兩殿(正殿、三川殿)兩廊式,在三川殿之後有一亭,此亭是作為戲亭與拜亭兩種功能,這種格局我們稱為「前殿帶後軒」,目前只有鹿港的「龍山寺」和滬尾的「福佑宮」是這樣的形式。 兩殿面寬三間,左右護室新蓋為鐘鼓樓,成為面寬五間,更附合媽祖娘娘是天后的身份。三川殿前步口廊狹窄。步口廊不用龍柱,只是一對八角石柱,這乃是早期廟宇之正 年,泉蚶弟子所贈。 

三川殿是面開三間九架,殿上兩根「點金柱」是支撐屋頂的重量,而安置在柱子上的通樑有雕成瘦長的造型是泉州匠師所作,正殿前步口龍柱採用本地產的觀音石雕,完成於嘉慶元年,粵東信士所贈,為清中期龍柱代表作,龍身浮刻在八角形柱子上。 

「福佑宮」的石雕為整座廟宇在裝飾上最為繁複及精采,材料多以觀音石雕琢,題材多變化,造型樸實渾厚生動感人。前殿的步口廊這片由石雕組成的牆,由上到下,是依人的概念分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最下面叫櫃檯腳。裙堵最雕的題是「麒麟」又稱為「麒麟堵」,而身堵常是透雕「螭虎團爐窗」;壁堵若位於左右相對的兩側牆,則合稱「對看堵」,通常是左雕龍右雕白虎,稱「龍虎堵」;簷廊左右對看牆,腰堵各雕有喜鵲、梅花、為「喜上眉梢」,四隻蝙蝠為「賜福」;裙堵雕有樵夫挑柴、農夫耕田、漁翁垂釣、文人讀書,配有牛、以松、竹、船,非常寫實,描述當時農業社會「漁、樵、耕、讀」的生活百態。 

福佑宮最具特色的磚雕,是用二塊「尺二磚」所雕的圖案,龍邊雕的「麻姑獻壽」,虎邊雕的是「南極仙翁」。正殿拜亭對看牆也有一對大幅磚雕,上雕「松、竹、鹿、鶴」,兩者均寓意「生活、幸福、富裕、長壽」反應出當時人們所期盼的生活目標。 

望高樓碑記

淡水古蹟

在福佑宮前殿虎壁上,嵌著一塊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的石碑上,記載當時在淡水建望高樓及燈塔的事蹟。淡水港在當時,有不少船隻固定出入,為了保護來往船隻安全,所以需要興建導航的燈塔,此塔為台灣島上有記載最古老的燈塔,望高樓是民營的燈塔,可說是罕見。此塔由船戶集資興建,請和尚到燈塔代為點燈,進出港口要交公費給和尚,此塔可能位於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據傳民國太平洋戰爭,日興建堡壘,取用望高樓石材,150年之久的燈塔從此消失,而只遺留望高樓碑在福佑宮內。 

光緒10年(公元1884年)中法戰爭,滬尾因地處要衝,為進入北台灣的重要港口,當時福建巡撫「劉銘傳」幾經思考,決捨基隆全力守護滬尾,在河口佈水雷、築土堤阻止法國戰艦進港,在這場戰役流傳下的神奇傳說;在戰況激烈時,觀世音菩薩、媽祖、祖師爺等,曾顯靈助陣,助滬尾軍民擊退法軍。光緒12年(公元1886年)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賜匾,獲頒「翌天昌佑」匾額,至今仍懸掛於廟中。 

「福佑宮」主祀「媽祖」,左祀「觀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右祀「水仙尊王」,「十八羅漢」供奉於正殿兩側假山壁上,「福德正神」供奉於正殿右壁前,「霞海城隍爺」供奉於左壁前,右廊有山神座騎「虎爺」。每年農曆323日媽祖誕辰,都會盛大舉行行祭典。

淡水古蹟~重建街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mshui&aid=725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