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會怎麼看李遠哲
2012/04/27 18:55:46瀏覽523|回應0|推薦7

歷史會怎麼看李遠哲       

文 (信懷南)

 

文章說:李是看陳水扁看走了眼

大家都願意認同這樣的說法,不過一次就夠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看錯人,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而且,絕對不是無知

好像也談不上是無品、無德

更不希望是神經錯亂???

還會不會再次的看走眼呢?

諾貝爾的悲哀

台灣的悲哀

 

歷史會怎麼看李遠哲…………文 (信懷南)

 

這些年來,我一直很想把李遠哲加入我寫的「未蓋棺,先定論」的人物評論系列。台灣三個最有名姓李的:李登輝、李敖我都寫過了。唯獨李遠哲從缺。我沒動手寫李遠哲的原因比較複雜:他是我評論過的公眾人物中,唯一見過面,談過話,送過書,通過信的一位。我也曾經公開在葉樹姍小姐的訪問中稱李遠哲是「台灣的良心」。我那句話是不是講得太早?「馬屁」是不是拍的太露骨?

李遠哲回台灣前和我住在同一個小城,我們住的小城祇有一家超級市場,一家郵局,一家古色古香的電影院,四家加油站。他如果不回台灣,他會和我一樣,在同一家超級市場買菜排隊等付錢,在同一家郵局寄信,也可能在同一家加油站自己加油。美國人看到他,就和看到我一樣,不會知道他是諾貝爾獎的得主。坦白說,就算老美知道他是諾貝爾獎的得主也不會多看一眼。美國是個向「錢」看的國家。女人鍾情「香奈兒」不鍾情「諾貝爾」。男人寧要「賓士」不要「博士」。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不少。對諾貝爾的光環沒看得像台灣那樣國之瑰寶,高高在上。

踢球進門沒錯,是把錯的球踢進了門

陳水扁能在 2000 年當選總統,靠的是李登輝的陰險,連戰的無能,和李遠哲的臨門一腳。我一直相信宋楚瑜臨門一腳把李登輝踢上總統寶座,和李遠哲臨門一腳,把陳水扁踢上總統寶座,對他們來說,都是在緊要關頭,拿出勇氣做了一件他們認為是義不容辭的事。

我相信李遠哲在關鍵時刻,發表他那篇《跨越斷層,向上提昇》挺民進黨的文章,出發點是基於他對國民黨的貪污腐敗,已經到了深惡痛絕,忍無可忍的地步。當時民進黨給人的印象,也的確是一股反貪污,反腐敗的清流。政黨輪替,是歐美民主政治的常規。李遠哲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響,他當年挺綠是很正常的。至於看陳水扁看走了眼,這和宋楚瑜,蔣經國看李登輝看走了眼一樣。這是知人不明的問題而非道德缺陷的問題。至於今天有人批評李遠哲認錯認得欲語還休,左支右絀。我認為這是風格問題而非操守問題。

 

 

閒事不是不該管,是要懂得怎麼管

李登輝在《執政告白實錄》 122 頁有一段批評李遠哲的話。李登輝說:「這個人,以為自己是萬能的,教改要管,921重建他在行,兩岸問題希望插一手,到處點到為止,卻從來不願意腳踏實地做最基本的苦工,這會變成是在搞造神運動,無法真為國家做事。」

 

李基於對台灣那塊土地的感情而「多管閒事」是對的,至於搞到「一事無成」的地步,他該負多大責任?見仁見智。我不相信李在搞造神運動,但大官做久了,在權力上形成某種程度的傲慢是免不了的。台灣的官場文化,和社會風氣,像一個大染缸,除非你決心不跳進去,跳進去後就很難跳出來。染缸之下,豈有原色。李遠哲也不能例外。

 

李遠哲既然要「多管閒事」,他就應該牢記管理學上的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彼得定律」 (Peter's Principle)。彼得定律是說一個人會因他的能力而昇官,一直昇到 (能)力有不逮為止。一流工程師去管人﹐結果變成三流經理是典型的例子。李遠哲除非不管閒事,要管就要謙虛,隔行如隔山,不幸的是台灣是一個迷信一通百通,標準的彼得定律型社會。李遠哲如果不懂得謙虛,自以為 one size fits all,結果很可能成為彼得定律的犧牲品。

 

第二個原則是「怕亂多規則」(Pareto Rule)。怕亂多規則也是通稱的 80/20 規則。說的是 80% 現象的造成,來自20% 的因素。這個規則在管理上運用的範圍非常廣。從原則上來看,多管閒事是和「怕亂多規則」背道而馳的。因此,李遠哲如果決心要走出象牙塔,多管閒事,那他必須選對戰場。換句話說,將精力放在少數多管的閒事上。不管則已,要管就管到底,管到有結果為止。

 

李遠哲之所以有把柄被李登輝批評,問題就是出在諾貝爾獎得主並不一定是管理專家。我認為他「陰溝裡翻船」不是翻在閒事不該管,是翻 在閒事不懂得怎麼去管,和不善於溝通。

 

最好的例子是他臨去秋波,留下的「自肥條例」疑雲。這個優待條例﹐難道不能由接任者來批准嗎?李遠哲恐怕不常看電影。他大概不知道誰是警探 "Dirty" Harry Callahan 。也不會知道 Dirty Harry 的 名言:A man has got to know his limitations。他不是好的政客,卻要淌政治的渾水。不是管理專家,卻要管本行外的事。在英文中對「心有餘而力不足」有個現成的翻譯: "bite more than one can chew"是李遠哲很好的寫照。

 

四點聲明讓人滿意嗎?

在台灣立法院投票罷免陳水扁的前夕,李遠哲發表了他的四點聲明。重申他當年挺綠乃是基於民主政治﹐政黨 輪替是常規的信念。因此沒什麼後悔的。但他同時也承認對民進黨執政以來,「政績有限,弊案不少」的失望與痛心。對他來說,這也許就算是道歉吧。他指出 罷免的門檻極高,勸藍綠雙方以安定和自省為重,被泛藍認為關鍵時刻,再一次保扁。最後他以中東以色列,巴勒斯坦世仇也能同處一室會談為例,強調全體同胞,應該不分族群,不分藍綠,共同營造台海兩岸禍福與共的願景。

 

李的這四點聲明,非常厚道,也充份表現出他一貫不逞口舌之快的學者風度。如果這個聲明由我來寫,我會「呼籲」陳水扁基於愛國、愛民、愛家,愛黨的原因,應該自動辭職。李當然知道陳是不會自動辭職的。就是基於如此,他才應該在此關鍵時刻,對歷史有個明確交代。他應該學當年共和黨的教父高華德勸尼克遜自動辭職一樣:把國家、人民、和黨的利益擺在個人利益的前面。

 

 

 

李遠哲的歷史地位

我知道李最想做的事是在兩岸關係改善上扮演積極的角色。我曾經寫了一封信,用網球雙打的策略來做例子,提醒他和民進黨做 partner 吃虧的地方。我說:「對方不願和你的球伴玩,你空有一身本事也上不了場。就算上了場,你 partner 球技太差,老吊高球被對方殺,你能贏嗎?」他也可能並不同意我對「一個中國」的基本看法:「一個中國是昨天的事實,明天的理想,和今天努力的方向」。

 

李遠哲做中央研究院院長做得好不好,我沒資格批評。但就算他做得再好,恐怕也不會留下像胡適之,吳大猷那樣等量的 legacy。 但李在身體健康時自動退休。沒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任上「踢水桶」的先例,值得我們鼓掌。任何一個有「抱負」的人。到了最後,都很在乎會留下什麼樣的 legacy。和其他兩位姓李的名人比起來,歷史會這樣記載李遠哲:「他不像李登輝那樣口是心非,言行比李敖規矩」。

 

但歷史也會指出他留下來負面的爭議性,會大過他留下來正面的 legacy。後人會把陳水扁的無能,教改的失敗的爛賬,都算在他的頭上。他在台灣,已經敵人遠多過朋友,很少人還會像信懷南一樣,試著在現象之外去了解他的內心深處。

 

我猜李遠哲的心裡面認定國民黨是「外來政權」而有偏見。我能了解,也能接受他力挺「本土政權」民進黨的原因。但當他發現陳水扁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時,他的自尊和驕傲,使他寧願做鄉愿也不願光明磊落地承認看人看走了眼。我雖然仍然認為他是一個有理想的知識份子,和真心愛台灣的人。但到了緊要關頭,他沒有替年輕人樹立一個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的道德標準,和言行規範。

 

我們今天批評陳水扁,不是基於政治意識形態。如果今天陳水扁的名字換成馬英九,扁嫂的行為換成馬嫂的行為,陳的女婿、親家、親信的行為換成馬的女婿、親家、親信的行為,我們會一樣要求馬下臺。

 

李遠哲對是非的分辨,對做一個知識份子應有的責任,已經在政治掛帥,和利益考量上變得沒有原則。我對他有負我希望他能成為「台灣的良心」的期許感到相當失望。為什麼?因為回頭來看,他回台灣和我留在小城,對台灣社會向上提昇的影響,到最後也沒什麼區別。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wanese38&aid=639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