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家專論-三個甲午,兩種選擇
2014/02/07 18:42:33瀏覽328|回應0|推薦4
名家專論-三個甲午,兩種選擇
中國時報 林金源 <:time datetime="2014/02/07 00:00">2014年02月07日 04:10

今年農曆年,歲次甲午。回顧歷史,這是第三個攸關台灣命運的甲午年。

第一個甲午1894年,日本藉口朝鮮問題,掀起中日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台。日帝武力鎮壓、殖民開發、皇民同化三管齊下,從此台人的中國意識逐漸流失,對日好感勝過對祖國的孺慕之情。即便台灣光復超過一甲子,此情況並未改變。獨派甚至仍在拉日抗中。

第二個甲午1954年,原已放棄蔣介石政權、等待中國內戰「塵埃落定」的美國,在韓戰爆發後,決定利用蔣來反共、牽制中國大陸。韓戰停戰後,更在此年與中華民國簽定《中美協防條約》,正式將台灣編入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此後不但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美國對台政治、軍事、文化的操控,也堂皇進入台灣。美式自由、民主、進步,一直以扭曲方式,襯托中國的極權、專制、落後。兩蔣的反共宣傳,續以李、扁的反中教育,加上美國的潤物無聲,台民今天仍以中國為榮、願意統一的比率,只剩1成。

回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原是自給自足、厚往薄來、不具侵略性的文化國。日本脫亞入歐,發展為工業化、以鄰為壑的民族國家。《馬關條約》逼中國賠銀二萬萬兩,三國干涉還遼再賠三千萬兩,兩數加總約等於當時日本國民所得的二分之一,或進口額的4倍。日用此資金發展紡織、鋼鐵工業。戰敗中國則雪上加霜,負債累累。被割讓的台灣也在乙未之役中,遭日殺戮超過當時人口的百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台胞的國族認同從此錯亂。

以呂秀蓮為首的台獨人士,指台獨情緒之濫觴,來自李鴻章在戰敗割台時說:「台灣是蠻荒之地、化外之民;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並不可惜。」呂說,翻開史頁,如何讓台灣人愛北京?

獨派完全忽視遠在甲午之前,李鴻章「海防(防日)重於塞防(防俄)」的主張,以及劉銘傳等人在台的積極建設,反愛引用前述汙衊李的虛構之言,再以悲情史觀滋潤台獨。需知《馬關條約》割讓的不只是台澎,若非三國干涉還遼,連滿清「龍興之地」也不保。中央政府何嘗獨薄台灣?中國是百年來受日迫害最深的國家,台灣作為中國一省,被日殖民50年,受害亦深。但1945年以來至今的台灣,卻是全球對日最友善、最「以德報怨」的地區。

執行日帝殖民政策,來台督造嘉南大圳,提升台米產量與銷日數量(台民卻吃番薯果腹)的八田與一,已成台灣民族英雄。從扁、馬兩任總統以降,全台對八田的感念,遠超過開墾台灣400年來任何一個中國人。知名導演監製新片《KANO》,敘述1931年日人和台民合組棒球隊,代表殖民地台灣赴日參賽故事。該片文宣強調球隊體現族群融合,又找回「台灣的美好年代」。八田與一、嘉南大圳竣工、農業豐收、球隊凱歸都巧妙交集在《KANO》。

從總統到民間,族群融合、攜手共進成為台灣的美好境界。但台人願與之融合、共進的對象,卻是殖民異國日本,絕非艱苦抗戰八年光復台灣的同胞中國。

回頭再看中美台關係,美國當年能把台灣納入圍堵中國第一島鏈,起因於國共內戰。1954年簽署的《中美協防條約》雖已廢止多年,但台灣融入美、日陣營的心態,並沒改變。內戰使台民混淆了國家與政權的分野。當國共兩政權的爭鬥勝負已分,當對岸已成為較能主導民族復興的政權之後,台灣人仍同仇敵愾,把此岸政權置於國家民族之上,仍視對岸為敵。

台灣如願統一,大陸是否民主、自由、樂利,便是一國內部的「民權」、「民生」問題,台灣有權督促改進。台灣若引外力拒統,便是逼對岸解決「民族」問題。拒統的台灣,必須依附美、日,不但無顏面對抗日台灣先烈,對大陸內政也無置喙之立場。

鴉片戰爭之後第一個甲午,台灣淪為日本禁臠。第二個甲午,台灣成為美國棋子。第三個甲午,中華民族展現復興契機,但中日間極可能因釣魚台擦槍走火。屆時台灣只有兩種選擇:置國家於政權之上,參與民族復興;或繼續自外於中華,與祖國為敵。台灣同胞請慎思。(作者為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wanese38&aid=11009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