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英日同盟說日本興衰宿命
2017/12/03 10:58:39瀏覽1724|回應2|推薦0

前言--------不知何以爲興,焉知何以爲衰

近來的東瀛,熱鬧得很,修憲稱軍喊萬歲,眼花缭亂,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鬼畜米國在四島上空投了什麽興奮劑、搞了什麽生化試驗。說起來,戰後的日本,腦子裏叨念著“皇國”、“皇軍”可是好幾回了,世人通常把它怪罪爲“軍國主義思潮”,不過在我看來,這只緣於一個因素,或者說四個字----------“刻舟求劍”。

在日本人眼裏,古代的“神國史”不算,自打近代以來,真正舒坦的只有明治時代-----大正這個呆子治理下的腳盆雞有了民主,可也來了貪腐,經歷過的人都罵那是最黑的時候;昭和就不提了,亡國之君有什麽可說的。還是明治大帝那光景好--------人才輩出、國威赫赫,打哪兒哪兒服、做啥啥成,幾十年把日本從半殖民地搞成世界大國,簡直是開了挂啊!

自打明治以後,日本人一過得不舒服,就想去找明治大帝看看有沒有什麽精神遺産可挖---------上世紀20年代末,日本人覺得那些鳥政客貪汙腐敗,弄得國內貧富差距太大,想出的法子是什麽?讀《古事記》、讀西鄉隆盛等維新三傑的傳記,說白了,就是找明治去;後來到了90年代初,陷入“失去的十年”,NHK拍了什麽紀錄片-----------關於“明治人”的,還是找明治。

要說現在的日本人想著天皇元首制、想著國防軍、想著“帝國”全是因爲軍國主義,那倒真有點冤枉人家,人家就是想重新過得舒坦點,好像只要人人學“明治人”,日本就又能冒出一堆伊藤博文、大山岩、東鄉平八郎來,又能“心想事成”地過上好日子。 遺憾的是,這其實只是“刻舟求劍”而已,沒有戰略頭腦的鬼子從來就不知道:他們的崛起,從一開始就是非常國際政治、地緣政治和科技背景下的“歷史插曲”;他們的的確確只是因爲中了一張“歷史彩票”,所以才有了那100來年的“大日本帝國”風雲;“明治人”只是他們崛起的必要條件之一,還是那占比不太大的一塊;他們只看到自己因戰而興、因戰而敗,只看到30年代的“失策”,而不知道這一切其實都是從他們崛起的那天就定下的宿命。

一切的一切,都還要從大家在研究這段歷史時不那麽關注的一個盟約------英日同盟開始說起。

********************************

一、萬里之遙,疆土怎保?——約翰牛的憂慮

爲什麽要說起英日同盟呢?因爲事實上,腳盆雞能有當年,完全是拜大英帝國的霸權所致。 我們一起來重新回顧一下19世紀的風雲激蕩吧,19世紀是殖民主義的時代,用彭總的說法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到欠發達地區,“架起一門大炮,就能統治一片土地”,整個世界都是英、法、西、俄等資本主義強國跑馬圈地、違章搭建的大園子。

爲了殖民地,這些哥們也沒少開架,鴉片戰爭等欺負發展中國家王公們的仗自不待言,從七年戰爭到克里米亞戰爭直到二戰,這些哥們自己也沒少火併,更沒少黑吃黑(普法啊美西啊,大家都懂)。在這些“道上中人”裏,地盤最大、聲名最響的,莫過於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約翰牛了。

現在讓我們坐在19世紀唐甯街的首相官邸裏,以大英帝國首相的身份站在大英皇域圖,哦不世界地圖面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完成19世紀大英首相的任務:拓展並確保大英帝國的全球原材料來源和市場,或者直白地說,是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即半殖民地)。

先來看看歐洲,請記住,直到19世紀末以前,歐洲大陸基本沒有漢斯喵(德國)什麽事兒,漢斯喵(德國)那旮旯主要是充當戰場的,當時制霸歐陸的是高盧雞(法國)和KUMA熊(俄國),而這兩家共同的特點是陸軍強,“左拿帝右彼得”不是假的,盎格魯撒克遜這幫海盜,玩海戰那是一個溜兒,要他們在陸地上玩命,自古證明是不怎麽行的(要不英法百年戰爭怎麽最終被法國佬趕回去了?),能爲聯軍貢獻一個威靈頓,那就真心了不起了,全世界沒聽說過陸軍要學他的。但爲了確保歐陸上不出現又一個“羅馬帝國”,他們需要始終保留多數主力軍,用來準備隨時在高盧雞和KUMA熊之間插一腳。

同時鑒於歐洲是那年頭的第一世界,各國造船能力都不錯,又是自己家門口,英軍始終在家門口和地中海保有相當實力的海軍力量。 再來看看非洲,非洲這些個只會用飛梭和竹槍的土人,不足爲慮,但非洲一方面是重要的礦産和人力資源(黑奴們在控訴)産地,更重要的是距離歐洲近,在那個沒有 飛機的年代,這個地理優勢可以說非常重要,而距離歐洲近,就意味著第一世界的主要競爭對手也比較容易搶,所以在非洲,尤其是北非,英帝國也保有相當之軍力,同時別忘了,在沒有蘇伊士運河的時代,好望角就是兩洋唯一的溝通點,所以英帝國在南非要費盡心力打布爾戰爭,也因此好望角也是英帝國海軍重要的活動據點。

然後來看看西亞,要說近東有什麽強國,那是扯淡,奧斯曼土耳其早就不行了,阿拉伯國家那會兒還不是狗大戶,都啃沙子放牧呢。不過那地兒倒是三大洲通衢(所以別以爲“橫跨幾大洲”有啥了不起,就近東那旮旯,只要歐洲占個角,埃及占個角,西亞占個角,那就妥妥的“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來著),又能堵住KUMA的出海口,所以那裏也向來是英國陸海軍布置的一個點,從克里米亞戰爭到一戰達達尼爾海峽戰役,這個旮旯和老毛子沒少打,火雞還雄起過一次(就是達達尼爾海峽戰役)。

現在我要鄭重推出英帝國在東半球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的“中心”和“基本點”-------印度和新馬。說起來英屬印度那真是個奇迹,大英帝國萬里之遙,就憑那麽十來萬號人,加上一些“土兵”,居然真能把阿三這個上億人口的民族控制得服服帖帖的,實在是不知應該佩服約翰牛的手腕還是哀歎阿三哥全體兜裏沒蛋。不過從全球戰略來講,爲了這顆“英王皇冠上的寶石”,大英帝國基本耗盡了自己在亞洲所能投送的陸軍兵力。而新馬作爲東南亞地區重要的天然良港,自然成爲了英帝國遠東海軍的最佳活動據點(其實更好的是印尼,不過那是荷蘭的地盤)。

最後讓我們著眼於東北亞,看著富饒廣闊的東亞大陸、大西洋與之相比只能算“遊泳池”的太平洋,問題來了-------

① 大清國固然是一個一打就腿軟的主兒,可是大清的腿好像也不像阿三那麽軟,這不,前一陣兒,法國的茹費理剛就因爲廣西那破事兒,走人了;大清光靠兩門炮,還真嚇不住,不能指望大清老老實實照看英帝國的利益。

② 上大清的歐洲國家著實不少,英法西葡美洋洋不缺,更可怕的是東亞大陸直接和俄國接壤,在西歐和KUMA打也不敢說自己就占便宜,萬裏之外,陸上怎能和KUMA戰痛快?

③ 太平洋那麽大,大英海軍雖然強,也就那麽些船,西歐非洲南美全部要罩著,還有東南亞,饒是大英海軍世界第一,又哪有那麽多船、那麽多海員,能給你照看太平洋上的權益?

所以,對約翰牛來講,在它自己無力照看亞洲權益的情況下,它迫切需要找一個“利益照看者”,或者說一條忠犬,爲它照看在東亞的利益,防止法、俄做大,防範中國作爲一個東亞大帝國爬起來翻身,同時又不會脫離英國的控制而擠壓英國在東亞的利益,具體而言,它需要這樣一個國家:

① 國土不大不小,既不能因爲太小而全無力量,又不能因爲太大而具有完整的自給自足的物質基礎(英國看不住美利堅,說白了就是這個道理;同樣沒人希望中國統一發展,原因也是如此)。

② 人口不多不少,能正好養得起一支能與遠東俄軍、清軍保持平衡的陸軍和能夠壓制俄國太平洋艦隊、牽制法國遠東艦隊的海軍,並且能夠支撐爲了培養這樣一支軍隊所需的必要重工業以及輕工業,如有必要,最好該國輕工業正好能滿足英國在東亞所需低端工業産品,同時最好不要與英國工業發生競爭。

③ 從民族性來講,能夠服從英帝國的安排,能夠接受自己成爲英帝國全球霸權中“爪牙”的身份。 說到這裏,大家或許已經明白了,這是什麽國家了。沒錯,它,就是日本。

許多中國人都不明白,日本這麽個小地方,在鴉片戰爭後不久就被美國叩開國門,還挨過九國海軍聯合炮擊,怎麽就不像緬甸這種國家被吞了呢?甲午海戰,明明是大英的民船吃了日本海軍的炮子,怎麽大英不但不吭氣,還給日本發貸款呢?

現在大家要明白: 日本能在黑船事件、九國海軍炮擊下關事件後還能保持獨立,通過殖産興業、富國強兵走上富強,固然有明治維新和“明治人”攙和,更重要的因素是它在中國淪爲列國跑馬場、全球霸主英國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人口限制無力在東亞投送和保持控制東亞大陸和太平洋所需力量的背景下,被全球霸主“欽定”爲英帝國在東亞的爪牙,甲午戰爭是英帝國給自己的狗喂食,日俄戰爭則是日本這條英國的狗忠實履行其在亞洲的使命,阻擋俄國擴大在亞洲勢力範圍。

******************************************

二、從“三國干涉還遼”到“樸茨茅斯條約”——看約翰牛的狗鏈

日本是一條狗,不過非常遺憾,它從來不是英國佬莊園裏溫順的貴賓犬,而是一條惡狗。從一開始,日本的國家戰略就是和英國爲它打造的角色相沖突的---------189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向明治天皇上奏《外交政略論》,認爲:“國家獨立自衛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權線,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護利益線,不失形勝地位何謂主權線,國家之疆土是也;何謂利益線,同我主權線安全緊密相關之區域是也。”而他那條“利益線”顯然就是要以日本爲中心,擴張殖民利益,這就勢必要排斥英國在東亞的權益。既然如此,爲何英國還敢“開閘放狗”呢?這就涉及一個日本精英們-------包括那些“維新志士”們從來沒看明白的、最終把日本坑死的問題----------資源。

統管十九世紀的東亞,不難發現,老謀深算的英國充分吸收了咱老祖宗“守險不守陴”的智慧,表面上看,英國東洋艦隊基地在新加坡、陸軍主力分別集中于印度與新馬,似乎把東亞這塊肥肉拱手交給了日本這頭惡狗來看,其實他們早就給日本套上了狗鏈,那就是資源。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強國在進軍中國的同時,獨霸了東南亞的熱帶專屬戰略資源-------先是橡膠,後來還加上石油。

北邊倒是有油,不過您得去問KUMA要。而鐵礦等資源主要在華南,正好又是大英的勢力範圍。同時,日本彼時軍事工業還是進口爲主,錢都是英國銀行貸的,我一停貸,你就要抓瞎。這樣一來,無論“大日本帝國”在東北亞多麽耀武揚威,敢不聽大英帝國?嘿嘿,給你斷戰略資源,看你能混多久?想戰?陸上你想達到北京容易,想一口氣打到華南可就難了。後來昭和時代中日軍力比有史以來最有利於日本,皇軍也不敢說就把華中華南全擺平了,何況當時?

要說海上,你稚嫩的皇軍海軍,船還主要是從我這裏買的,和我遠東艦隊玩?就算你把它磕了,我援兵也來了,你就等死吧。英日盟約對日本來講,就是一條繩子--------服從英國時,它可以拿來用,方便自己;如果它吃了豹子膽,敢和英國磕,那這繩子就會捆住日本,讓它老老實實服從英國利益。

在英日同盟的存續期間,日本兩次被這根狗鏈子捆了一把: 第一回是“三國干涉還遼”,這事兒大家都清楚,俄法德三國看著日本要獨吞遼東,覺得日本做的太過,於是一面外交抗議,一面德、法出裝備(給大清),俄國出人(25000多遠東俄軍),準備和腳盆雞玩一場。 當時腳盆雞想到了自己的乾爹英國,結果呢?“英國照會日本說:‘英國對日本抱有最誠笃之友情,同時也不能不考慮本國的利益。因此不能應日本之請而援助日本。

’”歷來許多人的解釋是英國怕三國,但我們可別忘了,在遠東英日陸海軍實力加起來,對法、俄可以說構成絕對優勢,漢斯喵彼時在亞洲連個立足點也沒有,只能派船跟著打醬油,而且如果能夠借此機會驅逐除日、俄(因爲太近)外列國在華利益,對英國而言也是很大的利好。所以英國不讓日本出頭,絕不是怕了三國,而是另有所圖,其所圖的,就是防止日本吞下遼東、推進到滿蒙後成爲控制不住的惡犬。

第二回的“樸茨茅斯條約”就更明顯了,三國干涉還遼後日本人憋不住這口氣,和俄國在中國東北明爭暗鬥,終于又搞了一架,這就是日俄戰爭。說起來日俄戰爭雖然是日本爲了自己打,但客觀上也是日本在履行自己作爲英國在遠東看門犬的責任,可是後來英國人就發現日本幹的不對頭了,尤其是在奉天會戰以後,看樣子日本是想把滿蒙給獨吞了。

說起來沙俄時代KUMA熊還真就是個泥足熊,工業水平本身就不行,組織能力更是一塌糊塗,軍隊居然沒有密碼,一戰開初就有過士兵木棍沖鋒這一出。要是日本忍一忍,真把KUMA給趕出去也說不准,可日本還真就沒法忍了,怎麽回事兒?

說白了,就是個錢的問題。 根據學者研究,日本當時46%軍費來自英國貸款或者在英國金融市場發行的債券,說白了就是英國人養著日軍。而日本如果真的把俄國人給趕出去了,將意味著什麽呢?英國沒有餘力投送到中國大陸了,俄國又被趕走了,法國和漢斯喵也沒有立足點,中國就成了日本口中的肥肉,這是英國不能容忍的。所以英國佬夥同美國資本家幹了一件很簡單的事兒---------停止貸款、不買債券。你大日本帝國要自己玩去,爺我不撒錢了。只一招,就只這一手,就讓明治的日本停手了。

要知道,當時多少日本人等著占了全遼東以後搶來的戰利品啊!爲了合約的事兒,日本人都鬧出日比谷暴動了。你要說“明治人”比“昭和人”聰明在哪兒,也就聰明在這兒:要擱昭和,桂太郎、大山岩一幹人等早就被天討了,而明治人雖然國內吹噓自己是“大日本帝國”,出了門還是知道自己就是一條狗的,還懂啥叫“見好就收”。

綜上所述,日本的崛起需要四個條件:

(一)中國的虛弱,如果中國不是一個虛弱的國家,那麽日本無論是原材料還是市場,都沒有拓展的空間,能做一個中等國家,那已經是祖上燒高香了。

(二)多個強國爭奪東亞,如果某一個中日之外的強國已經取得決定性優勢,那麽就不再需要日本了。具體到明治,如果說俄國直接占據了東亞,或者英國有余力控制中國,哪怕只是扛住俄國,那麽日本妥妥的被殖民。

(三)存在可以依附的域外強權。首先,必須要在域內存在域外強權,因爲域內國家不會自己爲自己樹立強敵,只能指望域外國家。其次,該強權必須能與地頭蛇對抗,如果該強權無法給予日本支撐,那麽日本不但接不到血管,還很快會被砍掉。

(四)必須有可能在日本和東亞其余國家之間存在“代差”,也就是能夠碾壓。因爲日本本身國小民寡,如果不能形成足夠代差,則力量對比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中、俄等相比。而明治時代日本對中國形成完全碾壓,對俄國在遠東的勢力也形成代差優勢(俄國遠東落後而日本則發達、俄國組織系統混亂而日本組織精良)。

************************************

三、從狗鏈到絞索——日本是怎麽樣“因強大而被絞死”的

如果我告訴你,一個國家有可能因爲強大而亡,你信嗎?估計問十個人,十個人都不信。可惜事實很殘酷,真相就是-------每一個國家的國力,在特定環境下都是有限度的,如果一個國家的強大超出了其所處環境的限度,就會陷入危機,此時如果它不能改變環境,就會因爲“長得太大”而被活活憋死。

所以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果它不懂得怎麽改變環境,就不要太強;而如果一個國家神經太大條,就不會懂得怎麽改變環境。這是一個對現在的兔子而言,非常深刻的曆史教訓。而腳盆雞和漢斯喵,當年都栽在了這件事上,只不過漢斯喵吃了兩次虧,總算是學會了,而腳盆雞到現在,還沒回味出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兒。

之前我說了,腳盆雞的崛起,除了自己主觀努力外,還需要四個國際政治條件,缺一不可,這就是腳盆雞所處的“環境”,而成爲一個能夠在陸上抗衡俄國遠東駐軍、在海上能抑制俄太平洋艦隊或限制法國遠東艦隊(兩者只能擇一而不能同時進行)的東亞地區強國,就是英國佬爲它的遠東牧羊犬精心打造的“狗籠”和“狗鏈”的尺寸,因爲如果超過這個限度,那麽日本就會遭遇資源和市場的瓶頸,要打破這個瓶頸,就勢必要和遠東最大的陸海勢力開戰,徹底驅除其在東亞的力量

具體而言,就是要在海上滅了英國、陸上徹底滅了俄國遠東勢力,說白了日軍自打日俄之後始終徘徊在北上、南下的戰略選擇間,就是因爲這個道理,而他們自己到現在還沒悟出來。而腳盆雞要是想這麽玩,那就是妥妥的作死,如果想在陸上和KUMA玩,狗主人就會適時拉住狗鏈,這也就是日俄戰爭中我們見到的“斷糧”一幕;如果腳盆雞這個海島國居然想在遠東和英國佬玩海戰,那麽只要英法遠東艦隊一起出手,腳盆雞就可以“全員玉碎”了。

英國佬雖然是“胡虜無百年之運”,但能支配藍星那麽久,能耐還真是有,這一招從一開始就把日本給將死了---------你要麽乖乖聽我話,要麽就是死,就算我衰弱了管不了你,我也得把你拖到墳墓裏陪葬。

所以說明治時代日本玩的那麽溜,恰恰是因爲日本不夠強,正好是在“主人”英國劃定的範圍內,而等到日本開始要被狗鏈勒住的時候,明治老兒恰好歸西了,所以日本人才感覺“怎麽明治一走,日本就不行了”。可憐腳盆雞東亞玩了幾十年,就是有小聰明、無大智慧,從維新一代開始,就沒看明白這一點:

只知道殖産興業,不知道工業化必須和資源、市場確保鏈接在一起才能實現良性循環;只知道教育人學西學、學器物、學帝國主義的“術”,而不像中國法家那樣明晰“勢、術、法”三層關系。

太平洋戰爭其實從總體上是大英帝國早就策劃好的一場日本帝國的葬禮,只是由于英國佬自己這個“百年胡虜”的誤算,最後才弄得那麽大罷了。 英國佬誤算了什麽呢?要說胡虜“無百年之運”,就是這個原因--------它以爲海外殖民遊戲能一直玩到天涯海角呢!

而實際上到了19世紀末,藍星全給瓜分光了,原先是搶處女地,比誰先搶入手;現在沒處女地了,就只能黑吃黑了。 此時英國佬的殖民主義的弱點暴露無遺------英國佬的殖民,始終是抽市場、抽資源,它不主動同化當地,殖民統治主要靠從自己家派來的駐軍加上當地土兵,而且土兵只能當武警用,真正有戰力的還是自家人,靠自家人戰力層層武力威懾。這樣一來不難發現英國式殖民體系的問題--------處處有勢力,處處紙頭糊。看似遍布全球的英國勢力,其實脆的很,壓住土人可以,局部重點防禦外敵也可以,真要哪裏有地區強國?對不起,當地駐軍最多只能撐住,等大英從歐洲增兵吧。

如果大英始終能穩住全球、壓住歐洲,也就罷了,可它卻犯了三個錯:

(一)真把殖民地人民當畜生了。說起來大英能千八百號人馬控制幾十萬人口,主要不就是因爲自己用步槍、人家用竹槍?可他們別忘了,人家說到底還是人,就當時那技術,一旦過了近代軍事這個坎兒,還沒法實現碾壓呢。可他們真以爲人家一輩子過不了。這不,十九世紀末開始,人“土民”都開始陸陸續續過線的時候,你要再控制他們,可就不是1個人能控制幾十個了,而是1個人只能控制十幾個,再後是一個人只能控制6、7個了,這樣一來大英就需要派更多的人去鎮壓,而顯然,大英已經沒有這個人力了。

(二)太小看地區強國,具體而言,就是小看日本。英國人骨子裏還是把日本人當猴子的,他們以爲日本人就只能靠買造租維持工業,可沒想到人日本居然硬是靠努力,把工業體系給建起來了。這樣一來,日本在工業技術上,就不是那麽依賴英國了。

(三)可以說是最大的失誤,就是英國沒想到,會有“世界大戰”這種玩意兒,一下在全球範圍內産生巨大戰略真空,更無法預料到,這種戰爭對人力物力的消耗,是自己無法承受的。 如果腳盆雞按照19世紀的路子發展下去,日俄戰爭後不出十年,日本就會先因爲市場和原材料問題和英法發生外交摩擦,再因爲市場達到極限而出兵中國並在和英法支持的中國軍隊的對峙中深陷泥潭,最後因爲戰略資源枯竭而不得不和英法在太平洋決戰,並被英、法、美、俄四國打敗和瓜分,這就是英國給越線的“大日本帝國”撰寫的葬禮劇本。熟悉吧?

不錯,這一出戲後來換了幾個角色、抽掉一個角色後,在1930-40年代隆重上映,是爲“太平洋戰爭”,不過怎麽會晚了10年呢? 一次大戰的歷史評價,大家看過歷史書的都知道,是殖民時代的第一聲喪鐘。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全世界同時看到了三件事情:

1 國際商貿經濟秩序,在戰爭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可以一夜間摧毀殆盡。

2 除了地大物博、海陸通吃的大國,沒有國家打得起現代戰爭。牛牛、高盧雞、漢斯喵和KUMA熊,一戰結束時全部破産了。

3 殖民地軍隊除了嚇唬嚇唬土著,沒有任何用處,它在戰時既不能保證物流,也不能抵禦強敵。

以上三件事情,統一起來可以總結成一句話:海島國家的“大國時代”已經結束了。19世紀海島強國和陸上衰國之間的科技碾壓已經不複存在,海島國家無論如何都不會再是大陸國家的對手。可以說此時此刻,“大英帝國”就已經不複存在了。

現在讓我們在回到東亞,看一看腳盆所面對的局勢------中國還是那麽渣;日本已經完成了初步工業化,技術上外國的幫扶不再是必要條件,而以往對日本構成約束的歐陸勢力不但已經無力約束自己,甚至還需要自己爲其在東亞提供軍事支持(英國要求日軍在遠東消滅威脅英國運輸隊的德國遠東艦隊)和物資支持(日本是一戰期間歐洲各國的大供貨商),對腳盆而言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以往勒住它的狗鏈已經大大放松了。

狗鏈放松,意味著其國力可以“正常上升”的空間暫時放大了。這才是爲什麽在明治之後,腳盆繼續按照“殖産興業、富國強兵、對外擴張”的路子又度過人稱“大正民主”和“成金日本”的十來年幸福時光的根本原因。 可惜一戰只是暫時的,也就那麽幾年,根本不足以讓腳盆雞消化自己的戰略果實。而且腳盆雞這個暴發戶在一戰的當口兒,也委實不爭氣,拿了錢幹什麽呢?讓大家開開眼見識一下:

下層工人-------有了錢,成天不回家,下了班就去居酒屋包下陪酒女玩一晚上。 中層白領-------部分人有了錢,搞投資,成了老板,更多的雖然沒有成老板,但也是揮霍無度,當時西餐很貴,而有了錢的日本白領成天吃西餐、看電影、聽歌劇,一水兒的高消費。 大小財閥-------忙著擴大利潤、收買政界人士。有些財閥實在是窮得只有錢了,比方有暴富的哥們爲了讓全日本人都知道自己闊了,派人到朝鮮和中國東北打了幾只老虎,回來在帝國飯店開“虎肉嘗食會”,廣邀貴族名流、軍政要人前來。看看,看看,這都是些什麽事兒,沒什麽根基就露富,只有最下等的暴發戶才幹呢。

國政上層------繼續打繼續興業,不搞二次分配和戰略儲備,好像日本永遠能這麽過下去似的。 就這樣,日本從上到下,浪費了自己在超出英國的狗鏈尺寸後絕無僅有的戰略機遇,等到一戰一結束,他們才發現:糟糕了!自己在東亞的大搶特搶,已經在歐美全部挂上號了,英國不但已經衰弱,而且不再願意和日本保持哪怕名義上的盟約關系;世界的第一強國已經不再是英國,而是美國,美國不但有比英國更強大的工業、更狡詐的金融界,還有比英國更廣袤的國土、更龐大的人口和足以自給自足的戰略資源。如果說英國還需要一個有一定實力的日本,那麽美國就已經不再需要作爲強國的日本了,因爲它自己就有足夠的軍力來部署到東亞,拓展自己的軍政商業利益。

日本可不想坐以待斃,它也想擴大市場、也想成爲真正的大國,所以它開始造軍艦、開始以外交、軍事手段經略華北,此時它才開始感受到英國的那根狗鏈勒人有多疼-------要組建現代化陸海空軍,就需要石油,可石油呢?在英國手裏,你能打嗎?軍隊要資源,工業要資源,那麽多人口要資源(土地也是資源)。。。。。。。資源,資源,資源!勒得日本好疼啊!

果然,英國人早就布下的戰略連環套開始發揮作用了--------沒有資源,就沒有工業,沒有工業,想玩海軍?米國鬼畜告訴你:你造一條,老子就造四條,軍備競賽?玩死你再說!這樣一來就沒法在海上玩了,只能在資本主義國際秩序裏打轉。

一開始日本還想做個正常國家,玩“幣原外交”,靠外交計算調和與列強的利益、借助中日關系擠壓歐洲在華利益,典型的招數就是當年關稅談判,表面上日本支持中國“關稅自主”,可他們給中國設計的“過渡方案”通過差額稅率,實際上反而使日本減稅、歐洲增稅。可惜這些招數生效太慢、幅度太小,根本滿足不了日本的胃口。最後只能內閣下台了事。

全世界都知道,英帝國開始完蛋了,藍星要洗牌,這事兒過幾年就要發生,日本人自然不想落後,可是它工業距離其他藍星主要玩家差太多太多了,怎麽辦?逼急了那就只能搶了,搶誰呢?英美法哪個看著它都心虛,只能先來搶中國,因爲中國菜嘛!這一搶,就入坑了--------要是它像石原君說的那樣先搶了東北再說,也許“大日本帝國”還能多撐幾年,可日本的工業和軍事機器胃口太大,東三省都喂不飽,只能試著吞中國了。

吞中國?你真當老禿子和兔子傻呐!這一吞,整了個嚴重消化不良,越吃,身體反而越餓。偏偏這時候英美又把狗鏈一拉,先和日本做生意不讓日本馬上餓死,再來個制裁援華,然後應日本要求暫停援華,過段日子看日本沒滿足英美要求又開始援華。。。。一松一緊的SM把日本折騰得不輕,腳盆雞們喊:“別的不管了,讓我吃口好的吧!”啥好吃?法蘭西的印度支那殖民地啊!法國歐洲本部都沒了啊!這就去吃吧,誰知道人家英美不管你日本吃誰,反正不許你吃好的,你敢吃法國?我就給你來個ABCD(America,Britain,China,Dutch)包圍圈,把狗鏈拉死。 這下可真是狗急了,也不管是不是打得過英美鬼畜了,跳起來就咬主人,後面的事兒,我不多說,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給老主人家的少爺咬了個大口,然後被少爺一頓亂棍,從瘋狗打成了死狗

***************************************************

科普小劇場(一)英國霸權和美國霸權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英美“各領風騷一百年”,是藍星進入全球時代以來首先出現的兩任扛把子。兩國基于所處的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國情,創建了有各自特色的霸權體系。借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研讀相關歷史的心得,求教諸位方家,也爲大家閱讀接下來的正文掃清一些障礙。

英美霸權的異同,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同是金融爲本,異在保障手段”。 英美霸權,說到根子上,都是金融霸權,讓全世界成爲一個資本流動整體,而本國的金融財團就是全球資本流動體系的心髒和大腦。十八世紀、十九世紀全球物資流動只有海運,所以英國還是全球海運法律體系和國際貿易法律體系的構建者(本人是法學研究生,對此深有了解和體會)。

金錢就是量化的“資源調配權”,而金錢體系是不可以輕易破壞的,因爲破壞會導致整個社會資源分配體系崩潰,所以能輕易支配海量金錢的金融體系,就能支配海量的物質資源。甚至通觀英美曆史可以發現,兩國的金融利益集團都是惡性膨脹,都是從早期的能及時把資源調配到能産生最大效用的實體産業到後來成爲純粹的“搶錢遊戲”,甚至英國就是因爲玩金融和貿易太狠,到19世紀末相繼失去科學和工業領銜地位,最後喪失霸權;而美國因爲金融集團惡性膨脹,工業實力已經開始下降,預計再不改弦更張,也會步英國後塵。

而英美不同之處就在于兩國保障金融體系的手段,或者說就是強制力。金融體系說白了就是靠海量的交易構成的,而維護交易秩序的是法律,保障法律效力的最終手段就是強制力與合理性。英美常年玩金融,其許多制度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也是很值得兔子學的,但很多也有私貨,這時要推動這些私貨,就必須由強制力保證。英美如何構建自己的全球強制力呢? 英國的方法可以總結爲:全球存在,重點盯防,分而治之。 美國的方法可以總結爲:全球壓制,機動打擊,洗腦滲透。 我來分別解釋一下:

全球存在VS全球壓制 英帝國的特色是“全球存在”,英國人吹噓“米字旗永遠不落”,只要有英國利益的地方,就有英國的駐軍,這些駐軍也許只有數百數千,也許有上萬甚至數萬,但無論人數多少,有英國利益的地方,一定有英國駐軍。

而美國呢?美國其實不那麽講究“全球存在”,並不是有美國利益的地方,一定要有美軍(如非洲就只有“非洲司令部”這個空架子),但美國強調“全球壓制”,即依仗其強大的陸海空(尤其是海空)機動能力,確保兩點:a 美國在美國國家利益所在地區一定擁有最強大的打擊力量;b 美國可以從其據點出發,在利益保存時限內到達任何存在美國利益的地方。 重點盯防VS機動打擊

英帝國在軍力部署上明顯可以看出:它是采取“重點防禦”的,把軍事力量主要配屬于如下區域: A 西歐,英帝國主要對手所在地,壓制他們不出來; B 交通要地,比方好望角,比方歐亞非三大洲交界處,比方後來的蘇伊士運河; C 區域海權中心,比方東亞的新馬。

在非重點地區,英國一般采用兩種辦法保護自己利益: A 通過國際條約,由該地區主要殖民者保護,如英法、英俄; B 通過在當地建立仆從國照看,如東亞的日本、北美的加拿大。 相比之下,美國在軍力部署上顯著的特點在于“機動性”,美國會在其認爲的重點地區配屬若幹精銳部隊,但其在全球設置了大量兵站和物資儲藏點,只要有事,利用強大的機動能力把海空軍和陸軍人員送達後,就能迅速在挑戰美國霸權的地區形成優勢打擊力量。

分而治之VS洗腦滲透

英帝國一般在自己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內擺明了自己是“外人”,主要充當純粹的仲裁者,而利誘當地利益集團爲了爭取英國的幫助而自己內鬥、自己治理,但同時英國又很看重對外的直接支配名義,其利益所在要不是依據國際條約自己相對外國具有特權,要不自己就直接拿下作爲殖民地。

美國對其半殖民地及利益所在一般不直接支配,保持其“自由獨立”,但對其國民采取“洗腦”,使其産生對美國的依賴感,而對其統治階級采取“滲透”:利用NGO、懇談等方式,直接支配當地政界,掌握當地政壇要情和內幕,利用本地政治體系打擊一切不服從美國的政治家。

從效果上看,英國的體系到了19世紀末就破綻百出,而美國的體系玩到現在還大有強化的趨勢,是英國人傻,美國人聰明?不,我們要秉持理性、客觀的心態來解讀:

(一)兩者差異的一大要素是曆史階段不同所致,英國的霸權存在于19世紀,美國霸權發端于20世紀中葉,兩者迥然不同:

19世紀的科技只能實現“全球到達”而不能實現“全球及時到達”,能實現“全球適時溝通”而不能實現“全球即時溝通”。所以對英帝國而言,如果不在其利益所在區域直接部署軍力,就無法實現支配;如果不“重點防範”,就會被各個擊破;當時的初級工業化,分工還沒有那麽細致,如果英國放權給本地政治人物,也許會導致英國金融體系、産業體系無法順利對接。

而美國所處時代已經可以實現“全球及時到達”:飛機能在晝夜間跨越全球,導彈的運用使得武力的實際投放距離大大增加;而全球化、信息化導致現代戰爭是體系戰、現代經濟是高度分工的系統化經濟,所以一個國家軍隊只要無法全部構建所需系統、一國經濟無法實現全系統自主,就會淪爲外國附庸,美國可以放權給當地政治家胡鬧,你想翻出去?比登天還難!

(二)“小國”和“大國”、“民族國家”和“移民國家”的區別導致了兩國可選國策不同。

英國是小國、民族國家,所以英國的文化圈無法把阿貓阿狗都當成自己人融化進來,如果考慮到他們還有那麽多“貴族血脈”不容玷汙,那就更不用提了。英國人在外,唯一可以信賴的就是由盎格魯-撒克遜人組成的英國軍隊,偏偏英倫就那麽小一旮旯,英國還缺人,所以英國人除了重點地區,沒法在各地駐紮太多軍隊,攤到了東亞這快福利地,英國兵都集中在印度和新馬了,東北亞實在拿不出人力,只好讓腳盆雞來當牧羊犬了。

美國可不一樣,它是移民文化,所以本身就有善變、兼容的一面,沒啥血統性,可以用來廣泛洗腦;美國地大人多,所以雖然它不是全球存在,但它幾乎所有駐軍的規模都可以比得上當年牛牛家的重點防範地區的兵力,而且還能把駐軍連成一條可以互相救援的線。

科普小劇場(二)“工業化陷阱” 看到這個標題,許多哥們會抓瞎:什麽?工業化是陷阱?大神們不都說工業化是強國的必由之路麽?還有因爲工業化玩死的? 今天我就告訴你,按照西方經濟學原理,還真會發生“因爲工業化被玩死”的事情。一切的奧秘,就出在“産業鏈”和“周期”兩個關鍵詞上。 自從人類有了社會分工,就有了“産業鏈”的概念,原因很簡單:每一項活動的專業性越來越強、越來越複雜,一個人只能幹一到兩件活兒,多了不行,你不能自給自足,就必須拿自己的東西和別人換,你要換那麽你的東西就要對別人有用,所以你要做一工作必須有上家,沒有上家就是無米之炊,但你做出來的飯自己不適合吃,只有人家能吃,所以必須交換給人家。這就是“産業鏈”的概念。

農業社會經濟規模小,一個家庭、一個街坊就能組成一個産業鏈。工業化以後,這個問題就老複雜了,工業的門類成千上萬,許多還必須依賴資本和人力資源的集中才能完成,所以對一個國家而言,它必須在一條産業鏈中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在現代社會中活下去。 但也因爲現代社會分工複雜精細,所以即便想幹一件活兒,也意味著需要大量物質資源投入來建立廠房、購置設備,還需要一支熟練的産業工人大軍,這裏所說的産業工人,是包括白領的,“小白領”說白了也是工人。

而培養一支産業工人隊伍有多複雜呢?對腦力勞動來講,意味著從7歲上學起算:先需要16年左右的基礎教育,即本科教育,然後進入單位至少需要1-2年熟悉業務、熟悉後再需要3年左右才能真正精通,如果要出可以培育下一代的老法師,至少需要參加工作後10-15年時間,而批量産生“老法師”需要更久,要實現人才不斷檔呢?沒30年功夫恐怕很難!如果說是技術工人,要誕生一熟練工人,少說也要高中畢業後5-10年,能帶出好徒弟,恐怕也是15年以後的事情。同時爲了服務主産業,還會帶動專門圍繞該産業而生之行業,他們也需要這樣一個循環。如果考慮到市場中品牌資源的積累,那就更長久了。

此外在經濟容量有限時,一個行業及其配套産業的高度發展也會影響其他行業的發展,會擠占其資源。 因此對一個國家而言,“工業化”的選擇是非常嚴肅慎重的一件事情,因爲一旦做出選擇,就會産生巨大的沈沒成本,不僅有人力物力,更有時間。這種成本對任何國家而言都很難承受。更嚴重的是,一旦加入某一産業鏈,也就意味著要受到産業鏈的上、下遊的限制,任何一環出問題,都會直接讓你的經濟停擺。

因此,現代社會,工業先發國家只要能通過在後發國家工業化進程上“做手腳”,就能實現對一個國家的完全支配,這種支配真就是拿捏著一個國家的睾丸,一捏真能搞死一個國家。

我上文說了,腳盆雞就是被英國給捏死的--------英國佬給了腳盆雞輕工業、重工業,可你仔細看看就會發現,腳盆雞偏偏是原料工業不發達,無論是原材料産業還是原料粗加工都不行。而我說了,現代工業是個鏈條,上下遊都能掐死你,腳盆雞工業的下遊是銷售和市場,這個是在中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可上遊原材料一掐,腳盆工業就抓瞎了,而且工業本來就是貪吃蛇,越發達能源消耗越大,所以腳盆國力越強,英國的資源狗鏈勒得就越疼。

至此有人會問:那如果我自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呢?公知和精英會告訴你,那是不經濟的,是低效率的。不錯,按照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這的確是低效率的,不過西方經濟學永遠不會告訴你的是,這個理論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每個國家都會從純經濟理性出發,從事貿易並忠實地完成交易。”他們不會告訴你交易關系內容的變更未必出于當事人一方意志,也不會告訴你具體到國與國,可以發生産業鏈不對等關系(一國依賴另一國,而另一國卻不依賴該國)。

真正的經濟安全,必須要讓自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一國獨立擁有全部經濟體系,也就是所謂“完整工業化”。這時你才能看出大國與小國的真正潛力差距:大國的人力、土地、出産資源可以保證在同一經濟體內全部工業門類都可以存活、發展,而小國且不說人力物力財力是否能支撐,有些工業門類想搞也搞不了,因爲沒人、沒地、沒資源。

所以迄今爲止,完整工業化國家其實只有六個(按時間順序):英、法、德、美、俄、中六國。其中英國是依靠殖民地和海路保障才勉強做到的,20世紀下半葉殖民體系瓦解後就開始部分去工業化了;德國在煤炭時代靠魯爾區能勉強撐住,現在北海油田在芬蘭、丹麥和英國手裏,也就客觀不能了。所以今天只有美、俄、中、法四個國家是完整工業化國,即便被全世界封鎖,經濟體系也還能運轉(雖然不順暢就是了),而且法國還運轉得非常吃力,因爲它不夠大。

至于宣揚“造不如買”的拿韓台說“工業化沒什麽”,我就只能呵呵了,拿“不完全工業化”這種勢必要仰賴外國人的體系和完全工業化比,實在是不知所謂。 “完整工業化”苦不苦?苦!爲了它:英國上演“羊吃人”。 法國從大革命開始一直整到拿破侖三世(拿三雖然二,對法國還是功臣,就是他手上法國完成了完整工業化,後來戴高樂堅持維護這個體系而不是做美國體系的一個環節,可以說是功勞一件)才完成。 美國設備靠移民走私、工人和技術靠偷渡,土地靠冒著被土人剝頭皮的危險搶,最後爲了人力資源還打了一場全世界看熱鬧的內戰(美國VS英法支持的莊園主)。

德國從李斯特“北德意志關稅同盟”開始,和英俄周旋、同奧、法玩命,戰戰兢兢才完成,期間蒙受過英國佬“德國制造”的羞辱,克虜伯老板親自下英國工廠做學徒來搞技術。 中、俄工業化背後農民的血淚就不說了,大家都明白。 但請不要忘記,就是這個,保證了他們始終是世界棋局的棋手。 一個完整工業化國家,是很難被真正廢去武功的,因爲技術隊伍、設計能力會滲透到骨髓裏。德國對占領後的法國、美國對解體的蘇聯(俄羅斯)都搞去工業化,可法國戰後十年就完全恢複工業體系,俄羅斯雖然現在還是工業體系缺損,但缺損原因主要不是被美國廢了,而是原來體系裏的一塊因爲解體到了國外。

四方蒼茫: (2016-01-14 16:20:01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nanborn&aid=43567204

 回應文章

暱稱者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英國與日本只是兩個被美國閹割掉的國家
2017/12/04 15:11

其實英國和日本所以衰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都貪,

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有一個就是不對弱者服輸。

英國日本都從世界大帝國主義退位,也同時都成了美國的附庸,

難免會有同病相憐與抱團取暖的心裡,

但此兩國都精於算計且老奸巨滑,

即使再度同盟,也是無道無義的同盟。

應該說英國與日本只是兩個被美國閹割掉的國家。

東風壓倒西風 (tainanborn) 於 2017-12-05 16:49 回覆:
兩個島國 , 是美國各放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 攪屎棍, 攪和搞事專業戶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3 23:06
拜讀您精心完成的「興衰論」,這是論文級的作品,佩服!佩服!感謝分享!
東風壓倒西風 (tainanborn) 於 2017-12-03 23:38 回覆:
                                                        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