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戰略失誤使印度正墮入萬丈深淵
2017/10/28 21:39:01瀏覽739|回應1|推薦0
印度又倒霉了!
 
據媒體報道,印度經濟增速自2016年4月開始放緩,截至目前已連續下降5個季度。印度國家銀行一份研究報告更是顯示,由于農業增長放緩及制造業和采礦業表現低迷,2017年第三季度印度的GDP增速可能仍會徘徊在6%以下。
 
印度,一直以中國爲對手,一直以中國爲目標,之前一度爲GDP增速超越中國而歡呼,如今時間剛剛過去一兩年,印度經濟又跌回去了。連續5個季度增速放緩,這可不像中國是主動轉型升級調控的結果,而是實實在在的增長乏力了。除了GDP增速連續放緩外,讓印度雪上加霜的是通脹水平則在上升,通脹數據已由7月的2.36%增至了8月的3.36%,已非常接近印度央行設定的4%的通脹目標。
 
GDP增速放緩,通脹數據卻快速攀升,這對一直致力于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莫迪政府來說,可是真真的遇到了大麻煩。
 
與印度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中國,之前雖然GDP增速持續放緩,但那符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新常態下的預期,也在中國所定的目標範圍。2017年,中國經濟明顯有見底態勢,增速已經連續兩個季度恢複到了6.9%,3季度可能會稍有下降,但最終2017年的GDP增速大概率會高于年初6.5%的目標。中國GDP增速再次逼近7%,而印度GDP增速則要跌破6%,之前印度自吹自擂世界增速最快和西方發現新印度的擡舉,看來都是泡沫,要破滅了。
 
那麽,印度經濟爲什麽出現了這樣的狀況?未來印度經濟會對中國構成挑戰嗎?未來印度經濟又將何去何從?
 
之前,包括印度自己、西方和國內的一些人,看到印度GDP增速暫時超過了中國,就開始唱衰中國經濟,吹噓印度經濟,但事實上那是不求甚解、不調查研究的自吹自擂和亂吹亂捧。
 
印度經濟,前兩年之所以超過中國,除了中國主動轉型升級調控宏觀經濟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印度偷了奸、耍了滑,玩了個花招糊弄了別人也糊弄了自己,僅此而已。當初印度和西方及部分國內的輿論吹噓印度經濟時占豪就說過,那些都是假象,不久就會戳破,結果一兩年時間這個泡泡就破了。
 
那麽,莫迪政府是怎麽玩得花招呢?他玩花招的目的是什麽呢?過程中莫迪政府做了怎樣的錯誤選擇呢?
 
說起來,莫迪政府玩得花招並不高明。
 
印度經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一直不穩定,2008年增速大跌至3.89%,2009年、2010年因全球救市快速恢複到8.24%和9.55%,但之後的2011、2012、2013的三個年度則分別低至6.86%、3.24%和5.02%。2014年5月莫迪就任,就開始了玩花活。
 
2014年,當全世界都在預測印度當年經濟增速乏力之時,莫迪政府采取了兩個措施:調整GDP統計方法和統計基年。統計方法和統計基年改變,實際上是改變了統計參數和參考對象,這麽一調整,印度2014年12月當季度的GDP同比就達到了7.5%,超過同期中國的7.3%的增速。與此同時,印度還將2014/2015年財年上半年的GDP增速由之前報告中的5.5%上調至了7.4%,並預測該財年GDP增長爲7.4%,2013/2014財年的GDP增速則修正爲6.9%。
 
看到印度直接對GDP“改數據”,看到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將色情業、毒品業、黑社會業等都納入到GDP,再看看中國按可比價格、以生産要素爲統計基礎,根本就沒有把包括醫療服務等等很多行業納入到GDP統計中的數據比他們紮實得多。直到最近,中國最近才把科研投入放進了GDP統計當中。
 
印度通過“改數據”,使得印度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達到了7.42%、7.57%和7.11%,連續三年超過了中國的7.3%、6.9%和6.7%。然而,“改數據”畢竟是“改數據”,印度經濟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想想看,在莫迪當選總理前印度經濟正在遭遇1980年代以來最疲弱的時期,莫迪上任啥都沒幹就拉到了7.5%附近,而其手段只是通過改變統計方法和調整基年,這豈能夠持久?
 
事實上,莫迪政府調整統計方法和統計基年的時候,印度的工業生産、貿易、稅收等重要經濟指標都沒有任何改觀,包括印度的經濟學家都感到困惑。試想,中國財政收入過去幾年增速下降除了經濟放緩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減稅和稅改,印度GDP增速與上述指標是完全不相稱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速恢複到6.9%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增速就提高到了9.8%,這種數據才是相對合理的數據。
 
相比中國以要素成本計算GDP,印度則是以市場價格計算GDP(美國爲首的很多西方國家都是以市場價格計算GDP),是將商品及服務增加值和間接稅考慮在內計算出的GDP。直白說,中國是以生産爲基礎計算GDP的,印度則是以消費支出來計算GDP的。我們都知道,中國近幾年消費增長強勁,投資比前些年要差了不少,所以GDP數據上明顯回落,如果中國也按照市場價格來計算GDP,增速可能比現在的數據要高很多。換句話說,中國經濟消費大幅增長實際上並未完全在數據上體現,這是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而印度爲了數據更好,把GDP的統計基年還從之前的2004/2005年度調整爲2011/2012年度,可謂煞費苦心。相比印度,中國到現在爲止基年依然是2000年。
 
那麽,印度爲何GDP好了兩三年就開始增長乏力了呢?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印度經濟本身的基礎並未發生任何本質改變,只是調整統計方法和基年,只能一時在數據上見效,並不能根本上改變印度經濟的局面。印度爲何不像中國那樣以生産要素法計算GDP,根本原因就是印度的工業太差了,占GDP的比例太低。印度制造業在GDP中僅占15%的份額,這和美國差不多。一個新興國家,一個人均GDP只有1700美元的經濟體,卻要靠消費來支撐經濟,這還怎麽玩?工業太過薄弱,是印度經濟的死穴!想想看,沒有大工業生産,靠消費服務業支撐經濟,印度如何將其大量勞動力融入到經濟發展當中?不能融入,如何將經濟發展的增加值支付到普通老百姓手中?不能支付到老百姓手中,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那麽消費如何持續增長?這也就是爲什麽印度經濟在“改數據”後只好了三年的根本原因。
 
莫迪實際上也看到了這一點,他改數據實際上是他經濟計劃的一部分。莫迪的計劃是,通過“改數據”制造一個印度經濟欣欣向榮的景象,然後再用這種景象吸引投資,增強印度的制造業。莫迪政府上任後,就提出的“印度制造”口號,希望將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提高到25%。說白了,莫迪是想把“數據效應”放大,然後用“數據效應”吸引投資從而刺激印度制造業的發展,並最終推動印度經濟能夠維持可持續的增長。
 
然而,莫迪的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他嚴重低估了經濟發展本身的自身規律性,同時又在戰略上做了錯誤選擇,所以最終必然是這樣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印度工業設施、基礎設施落後,人口受教育水平較低(文盲率至今還有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很難快速承接制造業,也就是說印度經濟快速承接制造業的思路絕對是錯誤的。在占豪看來,印度正確的選擇是投資基礎設施,在基礎設施投資帶動下再根據投資需求發展工業制造業,並逐漸將印度人口融入到經濟發展當中來,發揮印度人口基數大的優勢。然而,當基礎設施、基礎工業都薄弱和技術人才匮乏的情況下,直接引入高水平的制造業是不現實的。就像蘋果公司,真能將中國的加工廠都搬到印度去?個人認爲,不太可能。因爲,印度的基礎設施和工人素質都不夠,商業投資環境也根本無法讓投資企業適應。所以,莫迪政府實際上是好高骛遠做了錯誤選擇。莫迪曾提出每年創造1000萬個就業崗位,結果卻是每月僅能增加約一萬個就業崗位,這一切都是因爲上述因素沒有理順的原因,是印度選擇錯了發展切入點的原因。印度想從中國這裏學習,但其實他連一根真正的毛都沒學到。
 
印度更大的錯誤在于,莫迪政府將地緣政治博弈作爲自己外交政策的核心,並且放棄了印度過去保持獨立的外交政策,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明確選擇了西方並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爲敵。
 
莫迪政府的這個選擇是戰略性錯誤,其代價是中印緬孟經濟走廊陷入停滯,中印之間由互惠互利的共同合作發展的主旋律變成了博弈較量的主旋律,這直接導致印度的經濟很難與中國進行對接。
 
對印度來說,經濟不能與中國對接代價是非常巨大的。因爲,只有中國這個有巨量需求增長空間的市場才能拉動13億人口的印度經濟,只有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能力才能推動印度的基礎設施和投資快速增長,只有中國能在短期內幫印度培養大量技工,只有中印兩國和睦了世界各國的資本才能放心投資印度······然而,莫迪政府不懂這個理,看到中國重點發展中巴經濟走廊他憂慮了,擔心在地緣上中國蠶食其地盤,于是從2016年開始與中國不睦。結果,印度經濟也基本上是從中印關系開始不睦後開始轉弱的。
 
由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印度挑戰中國在未來可預期的時間裏都是笑話。由于印度GDP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中印之間的經濟差距不是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小,而是越拉越大。中國未來至少20年還會保持中高速增長,而印度平均增速將很難超過中國,想想20年後中印的差距會是多少?
 
 
本來,中國是想拉上印度發展的,印度有巨大的人口基數,中國可以將一些産業轉移到印度,這樣中印可謂互惠互利。但是,現在中印在戰略上已經沒有互信可言,光這種戰略互信建立都得很多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卻不等人,印度相當于一定程度上錯過了這一戰略機遇。
 
對印度來說,時間是不等人的。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發出後,中國未來會以自己爲中心打造大中華經濟圈,中國會根據需要按照“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規劃去進行産業戰略的布局和發展,隨著時間推移相關産業會根據發展的市場需求而進行配置。由于中印關系不睦,這一戰略機遇印度正在失去。這樣的機會一旦錯過將不再,印度未來可能將無法承接大量制造業,這就必然會導致印度大量人口長期閑置,人口紅利無法發揮,當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就會較弱。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往往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印度,選了莫迪當總理,他的民族主義和擴張主義促使他與中國爲敵,但也讓印度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戰略機遇。印度的問題,一時半會將很難有大的改觀,經濟增長只能受制于外部市場,隨波逐流。說白了,這麽多人口的國家,沒有工業還想強國?那只能是白日夢了!     
如您方便請把紅德智庫首頁(http://www.hongdezk.com)添加到收藏夾裏或是分享到朋友圈裏,星星之火亦能燎原,讓我們一起來弘揚正能量,共同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占豪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nanborn&aid=108838777

 回應文章

暱稱者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連美國都肆無忌憚
2017/10/29 14:31

現在國際經濟數字流行造假,因為連美國都肆無忌憚

更改國家GDP的細項,何況是印度這樣的國家。

不過經濟榮枯不會因為GDP內容更改而變得繁榮,

反而會因此而對GDP數字失去原有的警覺作用。

譬如像日本南韓、歐洲、美國、印度便是刻意忽略

經濟上的困境,一再QE想用特效來延緩

經濟癌症提前發作,但最後只會讓

危機的泡沫愈來愈大而且是連鎖性的。

東風壓倒西風 (tainanborn) 於 2017-10-31 09:41 回覆:
                              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