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退出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 背後的內幕
2017/11/04 10:19:59瀏覽1000|回應5|推薦0

對於美國退出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網上分析文章大多圍繞著賴欠會費和以色列被“欺負”問題,但這些並不是重點;真正的問題是全球意識形態鬥爭問題,也就是話語權之爭。
 
1984年雷根政府退出教科文組織真正理由:宣傳戰不利於美國,這次也不例外
 


 
歐州PK美國
 
   教科文組織,美國始終對它又愛又怕,當覺得可以操縱時,美國是愛它的,當無法操縱它時,美國是怕它的。
 
它的歷史,就是美國與全球PK史。
 
上個世紀20年代,歐洲知識分子在巴黎組建了國際智力合作研究所,瑞士還有個國際教育局。
 
二戰時爆發後,歐洲一些國家淪亡在納粹鐵蹄之下,各國教育部長流亡英倫三島,他們組建了一個教育多邊合作組織,目標是在戰期間開展知識傳播活動,名稱爲盟國教育部長會議(CAME)。
 
再結合民間智力合作,教育合作機構,CAME設立了十幾個專門委員會,如書藉借閱,敵占區教育,文物保護,文化傳播等等。
 
主導的自然是英國政府,具體負責人是英國教育委員會主席巴特勒勳爵。1943年,隨著戰局變化,成立聯合國開始提上議程。
 
CAME就面臨選擇,它是獨立組織呢?還是成爲聯合國機構?
 
如果不是美國極力堅持,CAME可能像國際足聯或奧委員那樣,成爲獨立的專業組織。
 
美國在1944年3月才加入CAME,美國國務院給駐倫敦大使的指令是:與CAME保持合作,一直到聯合國有相應織織出現爲止。
 
時間上看,美國加入太晚,不利于從英國手裏取得主導權,但從整個國際形勢來看,英國完全無法跟美國競爭。
 
美國議員富布賴特成了CAME轉型爲“聯合國教育,科技重建組織”的憲章起草委員會主席,急於推動它成爲聯合國機構。
 
英國則想拖延腳步,不想讓CAME成爲聯合國一個機構存在,但是蘇聯並不支持英國,因爲蘇聯對這個組織興趣不大。
 
在美國全力推動之下,194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本成形。
 
美國在二戰後的全球霸權戰略主要以三個方面構建爲主:
 
一,布雷頓森林會議(經濟)
 
二,聯合國安理會,聯大(政治)
 
三,教科文組織(宣傳)
 
但是通過教科文組織來掌控全球意識形態,一直無法成功,美國後來單幹,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全球宣傳體系。
 
教科文組織在美國心中是個什麽角色:
 
一個爲美國利益服務的政治宣傳工具。
 
一切恩怨,都是因爲美國達不到這個目標而造成的。以色列,會費,機構效率,總幹事人選等等問題只是理由,而不是根本動機。
 
1945年11月1日,全球44個國家在倫敦召開會議,專門討論這個新機構相關問題。英國首相艾德禮引用了美國詩人麥克利什的一段話:
 
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須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路。
 
這段話也是教科文組織憲章開篇辭。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這個組織充滿著理想主義,國際主義,它一開始就不願意成爲政治組織,更不願卷入政治鬥爭。
 
就在倫敦大會一切順利的時候,法國人跳了出來,他們早就准備了一個針對美國的反建議,法國版憲章草案跟美國版憲章草案最大區別在於新組織的名稱。
 
美國提出的是:教育文化組織。
 
法國提出的是:智慧知識組織。
 
明顯能感覺到,歐洲擔心美國會將該組織政治化,歐洲認爲這應當是一個知識分子與政府合作的組織,而不是由各國政府主導。
 
最終獲勝是美國,於是就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在教科文組織主要職能方面,歐洲認爲活動領域應當是:
 
教育,文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但是美國代表團提出要將“信息通訊”列入工作領域。
 
美國代表團副團長(助理國務卿威廉.本頓)毫不掩飾地告訴大會,“大衆傳播是教科文組織的重要工作領域。”
 
在美國一再堅持之下,大衆媒體傳播,思想自由流動被列入了《組織法》第一條。
 
美國通過一系列手段,強行將“媒體宣傳”加入了教科文組織工作之中,這跟美國策略完全吻合,利用這個組織來推行美國意識形態。
 
沒想到後來驗應了一句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千般恩怨
 
今天媒體在說總幹事之爭,美國要扶自己的人沒有得逞,其實總幹事之爭在第一任就開始激烈爭奪了。
 
組織建立後,常設機構確定爲:大會,執行局,秘書處,最高權力機關是大會。所有成員國投票權平等,一年召開一次。執行局委員由大會選舉,並爲大會推選總幹事。
 
沒有民主精神,沒有契約精神,就不會有國際合作機構,對不對?
 
美國有這種精神嗎?巴勒斯坦2011年加入教科文組織,是大家投票通過的,美國投反對票是美國的權利。
 
但因此退會,你置國際公約于何地?既違反民主精神,又違背契約精神。

第一任總幹事,就是衆所周知的英國學者朱利安.赫黎胥。
 
關于赫黎胥現在被中國一些“新西方知識份子”扭曲成反共作家,這是對他的亵渎。
 
跟喬治.奧威爾《1984》一樣,他的《美麗新世界》也被說成了反共小說,並被大力推薦。

奧威爾是共産黨員,他反的並不是共産主義,而是專制和霸權,反對老大哥式統治,誰在監聽全世界?
 
赫黎胥,歐洲推存他爲總幹事,美國堅決反對,死活不同意,最主要理由有兩點:
 
一,赫黎胥是唯物主義者。
 
二,赫黎胥是無神論者。
 
歐洲很憤怒,讓美國推一名美國藉知識分子出來,美國推不出來。最終雙方妥協,赫黎胥只能當兩年,而且他必須任命一名美國公民爲副總幹事,由副總幹事負責財政,人事,行政。
 
什麽叫霸道,什麽叫無賴?淋漓盡致。
 
1947年12月8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出台N-A號秘密文件(已解密),決定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隱密宣傳戰,到今天也沒停止過。
 
雖然美國炸彈永遠也不敢落在中國土地上,我們不是南斯拉夫,伊拉克,但宣傳炸彈每天都在轟炸我們。
 
赫黎胥對美國提出的“信息自由流動”並不支持,作爲歐洲知識分子,他們體會過納粹宣傳戰對人民思想的毒害,各個國家都應當保護自己的信息傳播。
 
美國對赫黎胥怎麽看?1947年CIA一份絕密報告中,指責赫黎胥“親共”,共産主義思想已經滲透到教科文組織之中。
 
赫黎胥期滿離任後,美國推出總幹事候選人又被挫敗,結果墨西哥外交部長博德當選。
 
1950年,教科文組織在佛羅倫薩爆發激烈爭吵,社會主義國家提出讓新中國取代蔣代表議案,被否決。
 
新中國被美國阻擋無法加入教科文組織,但美國對教科文組織中立性和非政治性越來越不耐煩。
 
朝鮮戰爭爆發前兩月,1950年4日,杜魯門在美國報紙編輯協會上講話時提出,美國要發動“真理運動”。讓全世界人民了解世界真理在美國手中。
 
在“真理運動”背景下,本頓代表國務院向教科文組織施壓,說“教科文組織必須結束自己的高貴冷漠,要與美國政策保持一致,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政治工具,與美國合作最終贏得人類思想和忠誠。”
 
朝鮮戰爭爆發後,7月,美國要求教科文組織與“真理運動”站在一起,向全世界揭穿共産主義的“侵略行徑”,否則就非正義。
 
總幹事博德把美國頂了回去,表示教科文組織的作用就是爲南北朝鮮交戰方兒童提供教育幫助,在戰爭結束後參預朝鮮教育機構重建。
 
美國沒有想到在蘇聯沒加入教科文組織的時候,就已經步步落空,博德激怒美國,他只能在辭職和順從中選擇。
 
博德辭職,被大會挽留,最終博德起草一份關于朝鮮戰爭決議,表示對戰爭感到震驚,強調推動正義,法制,人權,自由的重要性。
 
這份模糊的決議,其實代表執行局再次拒絕完全接納美國政策,這個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英國雖然在軍事上跟著美國來到朝鮮,但也反對教科文組織卷入政治宣傳。
 
美國在1951年就懷疑教科文組織對它的政治價值性和宣傳有效性,美國覺得在宣傳戰上處于下風。
 
1953年1月9日,杜魯門下達10422號行政命令,要求建立國際組織雇員忠誠局(IQELB)。
 
麥卡錫主義興起,並不是麥卡錫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美國在搞政治運動。只要被美國思想警察懷疑爲“非忠誠美國”者,一律被強令離開公務員隊伍。
 
決不允許吃美國的飯,砸美國的鍋現象存在。
 
運動一來,在教科文組織中上班的美國藉雇員大衛.勒夫被“忠誠局”懷疑爲共産主義分子,一共挖出了七名美國藉雇員。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洛奇要求教科文組織開除這七人,被教科文組織拒絕。
 
1954年,美國見官方強制不成,又發動民間愛國組織向教科文組織施壓,夏天,“美國革命兒女協會”“美國退伍軍人協會”“美國商會”聯名發表致教科文組織公開信,指出共産黨人已經滲透到教科文組織中,滲透到美國教育系統之中……
 
這樣,除了美國官方與教科文組織關系轉冷,民間原來對教科文組織良好觀感,也被輿論帶到了憎恨情緒之中。
 
第一次分手
 
1,政治和錢
 
美國堅決想把教科文組織握在自己手中,將它政治化,成爲服務于美國利益的政治工具。
 
但是,不久美國就高喊教科書組織要非政治化。爲什麽呢?
 
因爲1954年,蘇聯帶著一幫社會主義兄弟進場了。蘇聯缺席情況下,美國還沒有辦法把教科文組織變成冷戰宣傳工具,蘇聯一來,美國感覺事情不對了。
 
所以從1955年開始,美國一直高喊教科文組織要“非政治化”,再也不敢推動政治化策略。
 
蘇聯這幫兄弟來了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權問題再次提出。美國卻完全變樣了,再投票,投不過社會主義陣營,而且沒有否決權。
 
美國這時指出,中國代表權是政治問題,不能夠在教科文組織中討論,而應當放在聯大會議上討論。
 
後沙月光:美國又退出教科文組織,水比你想像要深得多
 
美國代表裝白蓮花,表示很吃驚,怎麽能將政治問題帶到這個純潔的場所討論?當初它是怎麽指責教科文組織的?全吃回去了。
 
從整個六十年代開始,美國在教科文組織內對蘇聯一直處于守勢,攻不上去了。
 
蘇聯提裁軍問題,美國說是政治問題,不談,蘇聯提非殖民地問題,美國說是政治問題,不談,蘇聯建議譴責一下殖民主義?也不行,那會引起政治沖突。
 
但這時候美國已經在加速打造自己的全球宣傳體系。
 
美國對教科文組織評價也從“人類文明最偉大支柱之一”變成了“需謹慎評估”的組織,到最後斥之爲一個“帶著歧視和不公”的組織。
 
這些變化,並不是教科文組織本身有什麽缺陷,而是跟美國利益息息相關。
 
到了1974年,教科文組織成員由最初的37個變成了136個,而且是一人一票,毛澤東主席提出全球治理“三個世界”新理論後。這下好了,亞非拉國家投票都有了方向感,而且國家又多,票數又多,美國影響力等于在急劇下降。
 
美國對付教科文組織杠杆只剩下財政,但是教科文組織預算外資金跟預算內資金基本持平,不會受到美國多大影響,財政獨立性比較強。
 
美國這次欠它五億美元跑路了,但也不必聽教科文組織哭窮,錢還是有的,你就想想吧,以色列滾了,阿拉伯土豪會缺這錢給它?


 
2,以色列問題

從上面可知,美國跟教科文組織鬧得不可開交,核心問題是政治問題,以色列只是一個火上澆油的問題,並非主導因素,過度炒作無益于正確理解這場鬧劇。
 
以色列是阿拉伯國家死敵,“反以運動”並不是只出現在教科文組織之中,而是要從整個聯合國體系來看。
 
在聯大會議上,在安理會上,阿拉伯集團就屢次提出譴責猶太複國主義提案,都被美國擋下。
 
教科文組織也同樣存在著驅逐以色列運動,矛盾大爆發是在1974年大會上,阿拉伯國家指出:
 
一,以色列通過考古發明曆史,歪曲耶路撒冷特征涵意。
 
二,以色列對被占領區阿拉伯民衆進行大規模洗腦。
 
決議草案得到了大多數國家同情,教科文組織要求以色列不得阻礙占領區人民自由教育和文化生活權利。最終以51:5絕對優勢通過。
 
執行局的票數是:25:2(七票棄權)。
 
以色列就被排除在教科文組織的活動範圍之外。在美猶太人組織就輪番向白宮和國會遊說施壓,要求美國收拾教科文組織。
 
美國停止拔款,畢竟美國還占著教科文組織預算內資金的四分之一。但是僅僅用錢,阿拉伯土豪並不怕。
 
很多人擔心說中國這次會不會變成拔款大戶,想多了。
 
在基辛格斡旋下,兩年後,以色列才重迫歐洲組參加活動,美國也恢複了財政支付。
 
真正觸發美國退出教科文組織動機是1978年《大衆傳媒宣言》。
 
上面寫過,美國一直要求將媒體信息傳播納入教科文組織工作範圍,但是,在西方媒體掌握90%局面下,這反而不利于美國宣傳戰了。
 
1976年8月,在科倫坡,中國和一些不結盟國家提出“新聞新秩序”觀點,反對美國媒體霸權。
 
1978年巴黎會議上,與會代表譴責西方四大通訊社壟斷全球信息資源,總幹事姆博譴責西方“新聞自由”實質上是文化侵略。
 
這踩到了美國紅線,美國不可能允許有任何國際組織威脅到它的宣傳控制力,就像不能威脅IMF和世界銀行金融控制力一樣。
 
問題是“思想自由流動和信息自由交流”是美國在1945年硬塞給教科文組織,現在正好砸到美國腳上。
 
1980年教科文組織在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召開大會,討論記者權利和新聞交流問題。
 
“國際交流研究委員會”主席麥克布萊德提出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全球新聞報道不均衡不公平不平等。
 
移到巴黎開會後,教科文組織制定了比較具體的措施來限制美國宣傳霸權:
 
一,驗發外國記者從業執照。
 
二,制定外國記者道德和行爲准則。
 
三,核實身份證件。
 
這不是一個決議這麽簡單,這是一場爭取話語權鬥爭。
 
美國被激怒後,1981年共和黨裏根上台,美國拉上一幫兄弟在法國特魯爾開會,《華爾街日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等宣傳工具聯手挑戰教科文組織。
 
美國警告:如果“新聞新秩序”被實施,那麽美國與參會各國將全部退出教科文組織。
 
雙方矛盾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輿論霸權是美國全球霸權的重要部份,沒有妥協可言。
 
1983年10月,教科文組織召開會議,商討1984年全球新聞交流計劃。
 
美國再次拉上小弟去特魯爾唱對台戲,稱“新聞自由”受到威脅,號召與會國家政府退出教科文組織,並中止對教科文組織撥款。
 
1984年美國宣布退出教科文組織,1985英國跟進。1986荷蘭宣布退出,後來想想不劃算又收回。
 
911之後,2002年小布什宣布重新加入,2003年正式回來,現在又要退了,理由一大堆。
 
1984年美國一退出,1985年,美國就擁有了一個新的全球宣傳工具。
 
1985年在法國蒙彼利埃成立一個新聞組織,拿著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和“自由古巴中心”資助,記者中有美國中情局老特工。
 
這個組織就是“記者無國界”。
 
這次美國退出,主因也是宣傳控制問題,去年12月,美國和歐洲分別通過《反擊第三方宣傳的戰略傳播》決議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函批評這種決議,指責美國和歐洲妨礙了新聞自由。
 
美國這出鬧劇會被媒體盡量低調處理,畢竟太不光彩,還十分無賴。
 
很多事情不能擺在台面上說,全球輿論戰比我們想像得要嚴重百倍,接下來還有沒有國家跟著退出?比如日本,英國?還不知道。
 
這個地球離了誰都照樣在轉,美國離開對中國來說是個機會,但也不能過于樂觀。蘇聯當年就是在美國離開後,在宣傳戰上一敗塗地。
 
必須看到,全球輿論主動權還在西方手中,我們話語權還很小。
 
最起碼,我們對一些媒體忠誠度也要進行審核。
 
媒體如軍隊,平台如戰場。美國走了,說明它在蓄力反撲,要警惕。
 
1984離開,2003回來,中間消失了一個蘇聯。
 
2017美國又離開了,希望它永遠也不要再回來了,死在哪兒就埋在哪兒吧!

後沙月光

http://www.hongdezk.com/a/hantangguilai/2017101/182052.html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nanborn&aid=108948911

 回應文章

ynn60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8/04 18:06

前因後果, 敘述得真是井井有條. 佩服.

ynn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11 22:53

美國本來就是無賴XD

 

東風壓倒西風 (tainanborn) 於 2017-12-03 12:30 回覆:
正是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10 15:08
謝謝如此精闢的解說
東風壓倒西風 (tainanborn) 於 2017-12-03 12:20 回覆:
                                                     微笑

暱稱者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帶美國玩
2017/11/05 14:48

其實不要被美國騙了,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只是暫時性的;原因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愈來愈不受

美國控制,因此藉退出施壓;退出是施壓的手段,巴勒

斯坦問題只是導火索而已;更重要的是美國順便也藉此

拒付聯合國年費。美國在告訴聯合國「我不爽,非常不爽。」

一方面要聯合國扮演美國的白手套,

一方面又要聯合國為美國的利益服務,

美國對聯合國都如此頤指氣使,可想見美國氣燄多麼囂張,

適才有了聯合國準備把總部從紐約搬到北京的說法。

我想北京「不帶美國玩的戰略」在聯合國會有愈來愈多志同道合的參加國。

東風壓倒西風 (tainanborn) 於 2017-11-06 11:10 回覆:
說得真好!
  • 点个赞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04 12:06
原來如此!謝謝分享這麼詳盡的分析。祝週末愉快微笑
東風壓倒西風 (tainanborn) 於 2017-11-04 23:13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