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可穿戴式電腦值得期待!
2013/07/02 12:12:21瀏覽143|回應0|推薦0

我相信超可攜穿戴式電腦將會是下一件產業大事,但這類產品可能還得等上10年才能達到像 iPhone 那樣的等級。Google試圖藉由 Project Glass大步領先,開創了一個非常大眾化的產品原型打造程序,雖然很炫,卻完全不保證成功。

在日前慶祝乙太網路誕生40周年的活動上,與任職於Microsoft Research、研究可穿戴式電腦的產業老將Gordon Bell的一場閒聊,進一步鞏固了我看好可穿戴式電腦前景的信念;他告訴我,臉部辨識醫療感測將會是該類產品的兩大殺手級應用。

作為研究計畫的一部分,Bell 隨身帶著一台行動攝影機;他在午餐時間對我們一小群人說:「我的結論是,可穿戴式電腦是一種記憶的輔助;」而臉部辨識將會是其關鍵功能。

諷刺的是,Google的Glass專案經理最近透露,該公司目前並沒有計畫使用臉部辨識功能;我猜想以上聲明的動機有一部分應該是基於對隱私權的憂慮,另一部分則是認為相關技術仍在初期發展階段。我相信未來的可穿戴式電腦將會支援高度精確的臉部辨識,並且能克服相關的隱私權問題;但以上兩者都是很大的挑戰。

要在不受限的人群中達成精確的臉部辨識,技術上有其難度──特別是當資料是由日常生活使用的消費等級攝影機來收集時;此外臉部辨識系統需要處理那些透過主流無線網路所傳送的資料,這類系統的回應必須即時,才能在一般使用者偶爾於半路上遇到其他人時派上用場;而這將使得相關技術挑戰更加艱鉅。

而臉部辨識將遭遇的市場行銷與法規政策議題想必也是難以釐清,我可以想見其複雜度;不過就像Bell說的,我相信臉部辨識會是可穿戴式電腦的殺手級應用。

可穿戴式電腦也可望為醫療保健領域帶來革命。比利時研究機構IMEC等地的科學家們,已經投入人體區域網路(body area networks)多年,並逐漸取得進展;微軟的Bell身上配戴了一個Fibit品牌的心律監視器,並投資了多家開發可穿戴式醫療保健裝置的新創公司,包括設計了一款像是腕錶的心跳感測器的Bobo Analytics。

Bell告訴我:「我強烈地感覺到必須讓醫療照護不僅限於專業醫療院所,」他與許多人都預見了人們將可持續不斷接受醫療監測的未來;雲端服務能分析、追蹤病患的資料並提出報告,期望能預防健康問題發生。

而這方面應用也同樣面臨技術與市場行銷/法規政策相關議題挑戰;舉例來說,內建於日常衣物或配件中的所謂乾式感測器(dry sensor),必須能在人體內外的雜訊干擾中收集精確的資料。至於該類產品可能面臨到的醫療責任與賠償等政策問題,就又更複雜了。

其實可穿戴式電腦的發展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例如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早在十年前就已經投入相關計畫;今日產業界則是有更多小規模公司著手開發各式各樣的可穿戴式裝置,主要是提供給運動健身愛好者使用──該應用市場不必受醫療法規政策約束。

Google顯然已經藉由Project Glass在消費者心目中佔據一定份量,但這並不意味著該產品將同樣贏得市佔率;Google仍將克服不少障礙,包括因為一般使用者所願意負擔的重量有限,而使得其電池續航力受到限制。

總有一天,Apple或是其他公司將會推出像是iWatch、iBelt 或 iShirt…甚至iGlasses等等讓我們驚豔的產品,能攫取市場上的某部分需求、但不一定要非常明確;我認為一整套可穿戴式裝置共同搭配使用的應用也將具備龐大發展潛力。

多年來,包括飛利浦(Philips)等大廠的研究人員(主要來自歐洲)積極開發導電紗線(conductive yarns),其主要目標是將可穿戴式感測器直接織進衣物中;這真的是很酷,但看來會是等手錶、眼鏡甚至皮帶等第一代可穿戴式裝置誕生之後才會問世的更下一代產品。而當我們邁向「織品電腦」之前,科技與時尚界的合作可能只會激盪碰撞出讓智慧型手機看起來像是一隻Hello Kitty娃娃的手機殼。

有鑑於仍有諸多挑戰有待克服,我預期真正實用的超可攜穿戴式電腦還要等上好幾年才會誕生,而在那一天來臨之前,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Wearable Computing: Let's Get It On,by Rick Merritt)

資料來源: eetTaiwan 2013/7/2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786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