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全文
2012/02/20 11:01:20瀏覽157|回應0|推薦0
 中新社報導,工業和資訊化部日前發佈《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我國將通過加速物聯網的發展,提升傳統產業的經濟附加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以下為《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全文:

 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

 物聯網已成為當前世界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發展物聯網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抓住機遇,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加快培育和壯大物聯網,根據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現狀及形勢

 (一)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物聯網發展與全球同處於起步階段,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技術、產業和應用基礎,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產業發展初具基礎。無線射頻識別(RFID)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00億元,其中低頻和高頻RFID相對成熟。全國有1600多家企事業單位從事感測器的研製、生產和應用,年產量達24億隻,市場規模超過900億元,其中, 微機電系統(MEMS)感測器市場規模超過150億元;通信設備製造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建成全球最大、技術先進的公共通信網和互聯網。機器到機器(M2M)終端數量接近1000萬,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場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10年物聯網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元。

 技術研發和標準研製取得突破。我國在晶片、通信協定、網路管理、協同處理、智慧計算等領域開展了多年技術攻關,已取得許多成果。在感測器網路介面、標識、安全、感測器網路與通信網融合、物聯網體系架構等方面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取得進展,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感測器網路標準工作組(WG7)的主導國之一。2010年,我國主導提出的感測器網路協同資訊處理國際標準獲正式立項,同年,我國企業研製出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晶片,研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光纖傳感器,TD-LTE技術正在開展規模技術試驗。

 應用推廣初見成效。目前,我國物聯網在安防、電力、交通、物流、醫療、環保等領域已經得到應用,且應用模式正日趨成熟。在安防領域,視頻監控、周界防入侵等應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電力行業,遠端抄表、輸變電監測等應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領域,路網監測、車輛管理和調度等應用正在發揮積極作用;在物流領域,物品倉儲、運輸、監測應用廣泛推廣;在醫療領域,個人健康監護、遠端醫療等應用日趨成熟。除此之外,物聯網在環境監測、市政設施監控、樓宇節能、食品藥品溯源等方面也開展了廣泛的應用。

 儘管我國物聯網在產業發展、技術研發、標準研製和應用拓展等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應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物聯網發展還存在一系列瓶頸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與國外差距較大,高端綜合集成服務能力不強,缺乏骨幹龍頭企業,應用水準較低,且規模化應用少,資訊安全方面存在隱患等。

 (二)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物聯網由起步發展進入規模發展的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

 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美國已將物聯網上升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點之一;歐盟制定了促進物聯網發展的14點行動計畫;日本的 U-Japan計畫將物聯網作為四項重點戰略領域之一;韓國的 IT839戰略將物聯網作為三大基礎建設重點之一。發達國家一方面加大力度發展感測器節點核心晶片、嵌入式作業系統、智慧計算等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加快標準制定和產業化進程,謀求在未來物聯網的大規模發展及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

 創新驅動日益明顯。物聯網是我國新一代資訊技術自主創新突破的重點方向,蘊含著巨大的創新空間,在晶片、感測器、近距離傳輸、海量資料處理以及綜合集成、應用等領域,創新活動日趨活躍,創新要素不斷積聚。物聯網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不斷深化,將催生大量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模式。

 應用需求不斷拓寬。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注重經濟品質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亟需採用包括物聯網在內的新一代資訊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品質和效益,提高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家居生活智慧化水準。巨大的市場需求將為物聯網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產業環境持續優化。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物聯網發展,明確指出要加快推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大部分地區將物聯網作為發展重點,出臺了相應的發展規劃和行動計畫,許多行業部門將物聯網應用作為推動本行業發展的重點工作加以支持。隨著國家和地方一系列產業支持政策的出臺,社會對物聯網的認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聯網正在逐步成為社會資金投資的熱點,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二、指導思想、發展原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抓住我國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契機,加強統籌規劃,促進協同發展;加強自主創新,注重應用牽引;加強監督管理,保障資訊安全;加強政策扶持,優化發展環境。重點突破核心技術,研製關鍵標準,拓展規模應用,構建產業體系,為我國物聯網的全面發展並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奠定堅實基礎。

 (二)發展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引導相結合。既要充分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利用市場手段配置資源,面向市場需求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調控引導,加強規劃指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促進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2.堅持全國統籌與區域發展相結合。做好頂層設計,進行統籌規劃、系統佈局、促進協調發展。同時,各地區根據自身基礎與優勢,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形成重點突出、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態勢。

 3.堅持技術創新與培育產業相結合。著力推進原始創新,大力增強集成創新,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推動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展培育壯大物聯網產業。

 4.堅持示範帶動與全面推進相結合。推動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先導應用,逐步推進全社會、全行業的物聯網規模化應用,形成重點覆蓋、逐步滲透、全面推進的局面。從政策法規、標準規範、技術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聯網安全保障水準。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我國要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範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

 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攻克一批物聯網核心關鍵技術,在感知、傳輸、處理、應用等技術領域取得500項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項以上國家和行業標準;推動建設一批示範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載體,為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初步完成產業體系構建。形成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培育和發展10個產業聚集區,100家以上骨幹企業,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建設一批覆蓋面廣、支撐力強的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形成門類齊全、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物聯網產業體系。

 應用規模與水準顯著提升。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廣泛應用,在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應用水準明顯提高,形成較為成熟的、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在9個重點領域完成一批應用示範工程,力爭實現規模化應用。

 三、主要任務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術

 集中多方資源,協同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和應用集成創新,儘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形成完善的物聯網技術體系。

 1.提升感知技術水準。重點支持超高頻和微波RFID標籤、智慧感測器、嵌入式軟體的研發,支援位置感知技術、基於MEMS的感測器等關鍵設備的研製,推動二維碼解碼晶片研究。

 2.推進傳輸技術突破。重點支援適用於物聯網的新型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和感測器節點的研發,支援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復、自管理的傳感網組網和管理技術的研究,推動適用於固定、移動、有線、無線的多層次物聯網組網技術的開發。

 3.加強處理技術研究。重點支援適用於物聯網的海量資訊存儲和處理,以及資料挖掘、圖像視頻智慧分析等技術的研究,支援資料庫、系統軟體、中間件等技術的開發,推動軟硬體操作介面基礎軟體的研究。

 4.鞏固共性技術基礎。重點支援物聯網核心晶片及感測器微型化製造、物聯網資訊安全等技術研發,支援用於感測器節點的高效能微電源和能量獲取、標識與定址等技術的開發,推動頻譜與幹擾分析等技術的研究。

 (二)加快構建標準體系

 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保障重點、急用先行的原則,建立高效的標準協調機制,積極推動自主技術標準的國際化,逐步完善物聯網標準體系。

 1.加速完成標準體系框架的建設。全面梳理感知技術、網路通信、應用服務及安全保障等領域的國內外相關標準,做好整體佈局和頂層設計,加快構建層次分明的物聯網標準體系框架,明確我國物聯網發展的急需標準和重點標準。

 2.積極推進共性和關鍵技術標準的研製。重點支援物聯網系統架構等總體標準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聯網標識和解析、應用介面、資料格式、資訊安全、網路管理等基礎共性標準,大力推進智慧感測器、超高頻和微波RFID、感測器網路、M2M、服務支撐等關鍵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

 3.大力開展重點行業應用標準的研製。面向重點行業需求,依託重點領域應用示範工程,形成以應用示範帶動標準研製和推廣的機制,做好物聯網相關行業標準的研製,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廣價值的應用標準。

 (三)協調推進產業發展

 以形成和完善物聯網產業鏈為目標,引入多元化的競爭機制,協調發展與物聯網緊密相關的製造業、通信業與應用服務業。重點突破感知製造業發展瓶頸,推進物聯網通信業發展,加快培育應用服務業,形成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1.重點發展物聯網感知製造業。重點發展與物聯網感知功能密切相關的製造業。推動感測器/節點/閘道、RFID、二維條碼等核心製造業高端化發展,推動儀器儀錶、嵌入式系統等配套產業能力的提升,推動微納器件、積體電路、微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2.積極支援物聯網通信業。支援與物聯網通信功能緊密相關的製造、運營等產業。推動近距離無線通信晶片與終端製造產業的發展,推動M2M終端、通信模組、閘道等產品製造能力的提升,推動基於M2M等運營服務業發展,支持高帶寬、大容量、超高速有線/無線通信網路設備製造業與物聯網應用的融合。

 3.著力培育物聯網服務業。鼓勵運營模式創新,大力發展有利於擴大市場需求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服務新業態。著力培育海量資料存儲、處理與決策等基礎設施服務業,推進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應用軟體、嵌入式軟體、系統集成等軟體發展與集成服務業發展,推動物聯網應用創造和衍生出的獨特市場快速發展。

 (四)著力培育骨幹企業

 重點培育一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營造企業發展環境,採取靈活多樣的模式,做好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孵化和扶持工作;加強產業聯盟建設,逐步形成門類齊全、協同發展、影響力強的產業體系。

 引導企業間通過聯合並購、品牌經營、虛擬經營等方式形成大型的物聯網企業或企業聯合體,提高產業集中度。在感測器、核心晶片、傳感節點、作業系統、資料庫軟體、中間件、應用軟體、嵌入式軟體、系統集成、感測器閘道及資訊通信網、資訊服務、智慧控制等各領域打造一批品牌企業。

 (五)積極開展應用示範

 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以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先導應用為引領,注重自主技術和產品的應用,開展應用模式的創新,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形成通用、標準、自主可控的應用平臺,加快形成市場化運作機制,促進應用、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

 1.開展經濟運行中重點行業應用示範。重點支援物聯網在工業、農業、流通業等領域的應用示範。通過物聯網技術進行傳統行業的升級改造,提升生產和經營運行效率,提升產品品質、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促進精細化管理,推動落實節能減排,強化安全保障能力。

 2.開展面向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領域的應用示範。重點支持交通、電力、環保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推動物聯網在重大基礎設施管理、運營維護方面的應用模式創新,提升重大基礎設施的監測管理與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3.開展面向社會管理和民生服務領域的應用示範。重點支持公共安全、醫療衛生、智慧家居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發揮物聯網技術優勢,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和社會公共管理水準,推動面向民生服務領域的應用創新。

 (六)合理規劃區域佈局

 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加強宏觀指導,結合現有開發區、園區的基礎和優勢,突出發展重點,按照有利於促進資源分享和優勢互補、有利於以點帶面推進產業長期發展、有利於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原則,初步完成我國物聯網區域佈局,防止同質化競爭,杜絕盲目投資和重複建設。

 加快推進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建設,積累經驗,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物聯網產業在全國範圍內的發展。充分考慮技術、人才、產業、區位、經濟發展、國際合作等基礎因素,在東、中、西部地區,以重點城市或城市群為依託,高起點培育一批物聯網綜合產業集聚區;以推進物聯網應用技術進步及物聯網服務業為導向,以特色農業、汽車生產、電力設施、石油化工、光學製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一批特色產業基地為依託,打造一批具有物聯網特色產業聚集區,促進物聯網產業與已有特色產業的深度融合。

 (七)加強資訊安全保障

 建立資訊安全保障體系,做好物聯網資訊安全頂層設計,加強物聯網資訊安全技術的研究開發,有效保障資訊採集、傳輸、處理等各個環節的安全可靠。加強監督管理,做好物聯網重大項目的安全評測和風險評估,構建有效的預警和管理機制,大力提升資訊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強物聯網安全技術研發。研製物聯網資訊安全基本架構,突破資訊採集、傳輸、處理、應用各環節安全共性技術、基礎技術、關鍵技術與關鍵標準。重點開展隱私保護、節點的羽量級認證、訪問控制、密鑰管理、安全路由、入侵檢測與容侵容錯等安全技術研究,推動關鍵技術的國際標準化進程。

 2.建立並完善物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建立以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為主導,第三方測試機構參與的物聯網資訊安全保障體系,構建有效的預警和管理機制。對各類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全面開展安全風險與系統可靠性評估工作。重點支援物聯網安全風險與系統可靠性評估指標體系研製,測評系統開發和專業評估團隊的建設;支援應用示範工程安全風險與系統可靠性評估機制建立,在物聯網示範工程的規劃、驗證、監理、驗收、運維全生命週期推行安全風險與系統可靠性評估,從源頭保障物聯網的應用安全可靠。

 3.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建設。充分整合現有資源,提前部署,加快寬頻網路建設和佈局,提高網路速度,促進資訊網路的暢通、融合、穩定、泛在,為新技術應用預留空間,實現新老技術的相容轉換。加強對基礎設施性能的分析和行為預測,有針對性的做好網路基礎設施的保護。

 (八)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積極利用現有存量資源,採取多種措施鼓勵社會資源投入,支援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運營,提升物聯網技術、產業、應用公共服務能力,形成資源分享、優勢互補的物聯網公共支撐服務體系。積極探索物聯網公共服務與運營機制,確保形成良性、高效的發展機制。

 1.加強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明確需求,細化專業分工,加強建設和完善共性技術、測試認證、知識產權、人才培訓、推廣應用、投融資等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提升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的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準。

 2.加快公共支撐機構建設。依託相關部門和行業的資源,建設物聯網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推廣應用中心等公共支撐機構,促進物聯網技術創新、應用推廣和產業化。

 3.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加快整合各區域、各行業現有平臺建設資源,採取多種措施吸引相應的社會資源投入,形成資源分享、優勢互補的產業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物聯網技術研發、產業化、推廣應用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能力。

 四、重點工程

 (一)關鍵技術創新工程

 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積極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實驗室的現有研究成果,在資訊感知和資訊處理技術領域追趕國際先進水準,在資訊傳輸技術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增強資訊安全保障能力,力爭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較為完備的物聯網技術體系並實現產業化。

 專欄1關鍵技術創新工程

 1.資訊感知技術

 超高頻和微波RFID:積極利用RFID行業組織,開展晶片、天線、讀寫器、中間件和系統集成等技術協同攻關,實現超高頻和微波RFID技術的整體提升。

 微型和智慧感測器:面向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需求,開展感測器敏感元件、微納製造和智慧系統集成等技術聯合研發,實現感測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慧化。

 位置感知:基於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開展基帶晶片、射頻晶片、天線、導航電子地圖軟體等技術合作開發,實現導航模組的多模相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2.資訊傳輸技術

 無線感測器網路:開展感測器節點及作業系統、近距離無線通信協定、感測器網路組網等技術研究,開發出低功耗、高性能、適用範圍廣的無線傳感網系統和產品。

 異構網路融合:加強無線感測器網路、移動通信網、互聯網、專網等各種網路間相互融合技術的研發,實現異構網路的穩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資訊處理技術

 海量資料存儲:圍繞重點應用行業,開展海量資料新型存儲介質、網路存儲、虛擬存儲等技術的研發,實現海量資料存儲的安全、穩定和可靠。

 數據挖掘:瞄準物聯網產業發展重點領域,集中開展各種資料挖掘理論、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實現國產資料挖掘技術在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的全面推廣。

 圖像視頻智慧分析: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應用,有針對性的開展圖像視頻智慧分析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實現圖像視頻智慧分析軟體在物聯網市場的廣泛應用。

 4.資訊安全技術

 構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聯網安全體系架構,研究物聯網安全等級保護和安全測評等關鍵技術,提升物聯網資訊安全保障水準。

 (二)標準化推進工程

 以構建物聯網標準化體系為目標,依託各領域標準化組織、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重點支持共性關鍵技術標準和行業應用標準的研製,完善標準資訊服務、認證、檢測體系,推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專欄2標準化推進工程

 標準體系架構:全面梳理國內外相關標準,明確我國物聯網發展的急需標準和重點標準,開展頂層設計,構建並不斷完善物聯網標準體系。

 共性關鍵技術標準:重點支援標識與解析、服務品質管制等共性基礎標準和感測器介面、超高頻和微波RFID、智慧閘道、M2M、服務支撐等關鍵技術標準的制定。

 重點行業應用標準:面向工業、環保、交通、醫療、農業、電力、物流等重點行業需求,以重大應用示範工程為載體,總結成功模式和成熟技術,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廣價值的行業應用標準。

 資訊安全標準:制定物聯網安全標準體系框架,重點推進物聯網感知節點、資料資訊安全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建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物聯網安全監測體系,明確物聯網安全標準的監督和執行機制。

 標準化服務:整合現有標準化資源,建立國內外標準資訊資料庫和智慧化檢索分析系統,形成綜合性的標準諮詢、檢測和認證服務平臺,建立物聯網編碼與標識解析服務系統。

 (三)“十區百企”產業發展工程

 重點培育10個產業聚集區和100個骨幹企業,形成以產業聚集區為載體,以骨幹企業為引領,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的現代產業集群。

 專欄3“十區百企”產業發展工程

 產業聚集區:培育以研發中心、研髮型企業、測試認證中心為主體的綜合物聯網產業聚集區;緊密結合相關行業應用特點,在感知製造、通信運營、應用服務等領域,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物聯網產業聚集區,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彙集和產業資源整合。

 骨幹企業培育:在全國範圍內培育100家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經營狀況良好、主業突出、產品市場前景好、對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大、發展初具規模的物聯網產業骨幹企業。

 (四)重點領域應用示範工程

 在重點領域開展應用示範工程,探索應用模式,積累應用部署和推廣的經驗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複製推廣的應用範本,為物聯網應用在全社會、全行業的規模化推廣做準備。經濟領域應用示範以行業主管部門或典型大企業為主導,民生領域應用示範以地方政府為主導,聯合物聯網關鍵技術、關鍵產業和重要標準機構共同參與,形成優秀解決方案並進行部署、改進、完善,最終形成示範應用牽引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

 專欄4重點領域應用示範工程

 智慧工業:生產程式控制、生產環境監測、製造供應鏈跟蹤、產品全生命週期監測,促進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

 智慧農業: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生產精細化管理、生產養殖環境監控、農產品品質安全管理與產品溯源。

 智能物流:建設庫存監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現代流通應用系統,建設跨區域、行業、部門的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實現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一體化管理。

 智慧交通:交通狀態感知與交換、交通誘導與智慧化管控、車輛定位與調度、車輛遠端監測與服務、車路協同控制,建設開放的綜合智慧交通平臺。

 智能電網:電力設施監測、智慧變電站、配網自動化、智慧用電、智慧調度、遠端抄表,建設安全、穩定、可靠的智慧電力網絡。

 智慧環保:污染源監控、水質監測、空氣監測、生態監測,建立智慧環保資訊採集網路和資訊平臺。

 智能安防:社會治安監控、危化品運輸監控、食品安全監控,重要橋樑、建築、軌道交通、水利設施、市政管網等基礎設施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聯動。

 智慧醫療:藥品流通和醫院管理,以人體生理和醫學參數採集及分析為切入點面向家庭和社區開展遠端醫療服務。

 智能家居:家庭網路、家庭安防、家電智慧控制、能源智慧計量、節能低碳 、遠端教育等。

 (五)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在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下,充分發揮園區、企業、科研院所等責任主體的作用,實現平臺的多方共建,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建立資源分享優勢互補的公共服務平臺。

 專欄5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公共技術平臺:針對技術的研究開發、產品的驗證測試和品質檢測等需求,整合全行業的技術資源,提供面向軟體、硬體、系統集成方面的共性技術服務。

 應用推廣平臺:針對前沿技術、解決方案、科研成果、專利等內容,為使用者提供最直觀的使用體驗和前瞻示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知識產權平臺:建立覆蓋支撐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立關鍵技術和產品及關鍵應用領域的專利資料庫,建立動態的物聯網知識產權資料監測與分析服務機制。

 資訊服務平臺:為政產學研用各類主體提供及時、豐富的物聯網各類資訊,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資訊服務。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

 建立和完善協同工作機制,加強部門合作,協調物聯網在重點領域應用示範工作,解決物聯網發展面臨的關鍵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業發展、安全保障等問題。建立健全行業統計和運行監測分析工作體系,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的監督、檢查和處理,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

 (二)營造政策法規環境

 加強對國內外物聯網發展形勢研究,做好政策預研工作,針對發展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制定出臺相關管理辦法。總結推廣各地區、各部門的先進經驗,加強政策協調,制定促進物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政策法規。

 (三)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增加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加大產業化專項等對物聯網的投入比重,鼓勵民資、外資投入物聯網領域。積極發揮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作用,支援中央企業在安全生產、交通運輸、農林業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範。落實國家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支持物聯網產業發展。

 (四)注重國際技術合作

 發揮各種合作機制的作用,多層次、多管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鼓勵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積極開展全球物聯網產業研究,在境外開展聯合研發和設立研發機構,大力支持我國物聯網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持續拓展技術與市場合作領域。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制定和落實相關人才引進和配套服務政策。以良好的服務穩定人才,努力做好引進人才的戶口管理以及子女入學、基本養老、基本醫保等配套的公共服務,有計劃地改進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創造適合人才事業發展和健康生活的生存環境。加大力度培養各類物聯網人才,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造就一批領軍人才和技術帶頭人。

資料來源: 中央網路報/沈子涵 2012/2/19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613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