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公交卡可被追蹤位置 保護隱私要靠技術制度"雙保險"
2011/10/31 19:20:42瀏覽93|回應0|推薦0
    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的居民身份證法修正案草案中特別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泄露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信息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安全,再次引起人們關注。

    記者注意到,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北京“一卡通門”雖漸歸平靜,但由此帶來的相關話題仍在網上持續發酵。人們在思考,在這個“一網打盡”的社會,我們的隱私將藏向何處?

    “想追蹤某人的位置,登錄網站輸入他的公交卡號即可!”“一卡通門”一出,新浪網友“到頭來”驚呼,“神馬高科技設備、私家偵探,在一卡通面前全都‘弱爆了’!”更有人借助這張比GPS還牛的交通卡的“定位追蹤功能”,了解老公“動態”、摸清心儀女孩的“出行規律”。“當公交卡上都有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還有什麼隱私可言?”“博客中國”博友李晨說。

    不僅僅是“一卡通”。生活中不經意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把你的個人隱私暴露在公眾面前。比如買張實名制火車票,別人只需免費下載個軟件掃描一下即可知道你的姓名、身份證號;使用醫療卡看病是方便了,但一旦卡丟失,裏面的個人信息很容易就會失竊。前不久,四川綿陽一車主超速駕駛時撫摸副駕座位上女性胸部的照片被人發到網上,這張從交警部門流出的照片廣為流傳,令不少人惴惴不安。

    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作為一把雙刃劍,它在改變、便捷我們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羅軍舟告訴記者,風靡全球的RFID(即射頻識別,俗稱電子標簽)技術正被廣泛應用于門禁控制、航空包裹識別、票證防偽領域,但這種技術也可能危害到消費者的隱私。比如,德國已有人復制出RFID護照,而且尚無辦法阻擋非法使用者竊取其數據。電腦黑客們歡呼:應用RFID的公眾領域將很快成為他們的下一戰場! 

    “任何創新都會有風險,這就警示我們,應用創新別忘關緊安全閥門。”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孫嘯教授說,他們正在進行的基因芯片和基因測序研究,成功臨床後病人花個六七千元在測序機上來個體檢,即可知道有無腫瘤等惡性病變基因,提前進行幹預性治療。但一旦推向市場,疑似患者會受歧視,去保險公司參保、談個戀愛都成問題。正因如此,他們特別添加了一項“保護程序”,讓這項突破性技術既能給病人帶來福音,又不至于泄露個人隱私。

    像這樣給創新加個“保險蓋”的例子很多。谷歌推遲發布“人臉搜索”服務,原因就是這項技術開放後非常可怕——街邊任何一個人舉起相機拍攝一張你的照片後,就可以在網上輕松“人肉”你的任何隱私,包括查到你的名字、工作、住宅地址乃至你的親朋好友的信息。

    “是否256位硬件加密”、“能不能防止暴力破解、密碼猜測、數據恢復”,記者在南京珠江路電子商店看到,許多顧客對加密型的移動存儲設備格外青睞。“現在連小學生都選擇加密型閃存盤保存自己的日記,與生活密切關聯的應用領域在越來越數字化和開放的同時不能放松保護。”孫嘯說,推動公眾隱私由“半裸時代”向“加密時代”轉身,我們還需努力。比如公交“一卡通”,這種不需密碼只需卡號的毫無技術含量的“裸查”,對偷窺者來說無異于“送肉上門”。又如暴露于街頭的自動取款機,沒有任何防復制、讀取保護,導致持卡人信息泄露、資金被盜取事件頻發。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再先進的技術也是人設計的,有人能設計就有人能破解。擰緊安全閥門,靠技術也要靠制度。

    存一次錢,招來一批基金公司電話;買一輛車,引來一群保險公司電話……面對這種惡意泄露和買賣個人信息的行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劉明祥指出,技術層面的東西只能治標,嚴刑峻法才能治本。如果沒有完善的隱私法律保護、沒有嚴苛的數據管理、沒有監管數據採集的獨立力量,公民也會陷入另一種對隱私保護的焦慮。

    而現實是,雖然我國法律對此已有相關規定,但人們想投訴往往找不到地方,處罰和賠償更無從說起。這就需在實際操作層面進一步細化。這方面我省走在了前面,9月23日剛獲通過的《江蘇省信息化條例》規定:非法披露、出售、提供信息,或非法獲取信息的,由縣級以上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門責令沒收違法所得,對單位處以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記者發現,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的居民身份證法修正案草案,對于泄露公民個人信息“構成犯罪”的條件,並沒有設置“情節嚴重的”這樣的限定。“與以往法規相比,現在的表述離開了模糊地帶,操作性更強,為用法律保護公民個人隱私帶了個好頭。”輿論這樣評價。專家還建議,加重對此類違法者的行政處罰力度,以增加違法成本。

    技術實現自動擰,再讓制度推動擰。“雙保險”下,應用創新的安全閥門才有可能被徹底“密封”。(蔡志明 任松筠 )

資料來源: 新華網 2011/10/28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579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