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谷歌想把手機變錢包
2011/10/13 10:18:14瀏覽99|回應0|推薦0

你是願意把錢包留在家裡過一整天的窮光蛋生活﹐還是願意把手機留在家裡與世隔絕一整天?很多人可能寧願身無分文也不願離開手機。不過﹐如果手機也能用來付款﹐那麼忘帶錢包就沒什麼大礙了。

為此﹐搜索引擎谷歌公司(Google)推出了谷歌錢包(Google Wallet)移動支付服務。使用這款應用程序的手機只要安裝一個芯片﹐將手機在支付終端前掃過﹐就能完成購物付款。用戶可以指定一張信用卡用於手機支付﹐或事先用信用卡給谷歌預付卡(Google Prepaid Card)充值﹐交易時還需輸入一個四位數的密碼。谷歌錢包將於9月末通過安卓(Android)系統軟件升級的方式在Sprint移動通信公司的Nexus S 4G手機上推出。

我在華盛頓特區和加州的帕洛阿爾托測試了谷歌錢包﹐發現它用起來非常方便﹐令人身心愉快。雖然電子支付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但不難想象它將奮起直追﹐成為一種常見的支付方式。不過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情況。

谷歌錢包只能在內嵌了近場通訊(NFC)芯片的手機上使用﹐這種芯片能在一個較小範圍內實現安全的電子支付。在日本﹐已有數百萬手機用戶通過NFC芯片使用手機錢包服務﹐但該技術在其他國家的推廣較為緩慢。目前﹐Nexus S 4G是在美國唯一能使用谷歌錢包的手機﹐但未來將有更多的手機加入這一行列。

谷歌錢包只能在配備萬事達卡(MasterCard) PayPass無線支付終端的商店使用。在華盛頓特區靠近我辦公室和家的區域﹐這些商店包括太陽石油(Sunoco)、麥當勞(McDonald's)、CVS連鎖藥店、Papyrus鞋店、家得寶(Home Depot)家居超市、7-Eleven便利店、百思買(Best Buy)電器商場和OfficeMax辦公用品超市。谷歌錢包應用程序中內置了一個萬事達PayPass的尋找功能﹐可以顯示附近支持PayPass的地方。目前﹐只有15萬家商戶安裝了PayPass終端。

花旗銀行萬事達卡(Citi MasterCard)是目前唯一可直接通過谷歌錢包使用的信用卡﹐但谷歌預付卡能支持其他信用卡。谷歌公司表示﹐其將與Visa、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和發現卡(Discover)等發卡機構合作﹐但沒有明確具體時間。

另幾家公司也在計劃自己的數字支付解決方案。2011年9月中旬﹐PayPal表示將在年底推出一個雲錢包的試點項目﹐只要在付款台輸入手機號和PIN密碼就能使用。美國移動支付公司Square已在安卓和iPhone平台推出一款免費應用程序Square Card Case﹐玩的是虛擬標簽的概念﹐只要在商家刷過一次卡﹐下次在這個商家就可以通過手機支付。PayPal和Square的移動支付構想都不需要內置NFC芯片的手機。

2011年10月﹐谷歌錢包將允許用戶在其應用程序中註冊商店貴賓卡和禮品卡。舉例而言﹐如果你在CVS藥店這樣的商戶使用谷歌錢包﹐終端就會自動識別你的CVS特別關愛卡(CVS ExtraCare card)。把梅西百貨(Macy's)這類商戶的禮品卡註冊到應用程序上﹐就不用帶著禮品卡出門了。(目前﹐只有美國之鷹女裝店(American Eagle Outfitter)在紐約的一些門店能夠使用谷歌錢包的貴賓卡和禮品卡註冊功能。)

用戶還可以通過谷歌搜索引擎找到更多的商店優惠券﹐將其加到用戶的谷歌賬戶中﹐並同步到谷歌錢包上。

我的第一次谷歌錢包支付經歷是在CVS﹐我選了兩盒紙巾和一排AA電池﹐在付款台排隊﹐期待著刷一下手機就能付款﹔但收銀員問我有沒有CVS貴賓卡﹐我只能手忙腳亂地從錢包里掏出貴賓卡﹐才能享受到折扣價﹐然後在支付終端上揮舞一下手機﹐輸入四位數密碼﹐就可以離開了。

我在麥當勞吃午餐的時候﹐旁邊一位女士驚嘆於我的揮手機支付方式﹐說她等不及也想弄一個。在7-Eleven便利店﹐男收銀員感到很驚訝﹐覺得我買一瓶水的付款速度特別快﹐尤其是前頭一名男顧客掏出好幾個鋼蹦和幾張紙幣來付款﹐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在CVS使用谷歌預付卡﹐在麥當勞和7-Eleven使用在谷歌錢包上註冊的信用卡。應用程序上會顯示每張信用卡的圖片﹐我的花旗銀行萬事達卡就是那種藍色調的﹐上面甚至還有我的名字﹐卡號顯示的是末四位數。

如果手機屏幕處於待機狀態﹐用戶必須喚醒手機才能進行交易。這一步驟是有意而為的﹐避免人們走過PayPass移動支付終端時會稀里糊塗地買下什麼東西。輸入四位數密碼的有效時間可以調節﹐少則一分鐘﹐多則半個小時。我把密碼失效時間設為15分鐘﹔有兩次測試時﹐不用輸入密碼就能揮動手機完成支付。

谷歌錢包無法裝載你的駕駛執照或其他官方的身份證明﹐因此﹐即使以後谷歌錢包隨處可用﹐你也得帶上自己的身份證件。

Katherine Boehret

資料來源: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 2011/10/11(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1011/atc074734.asp)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572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