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Starbucks看電子付款方法的發展
2011/01/23 21:15:41瀏覽1022|回應0|推薦0

一連三篇的「Starbucks系列」終於進入尾聲。上回介紹過Starbucks推出的iPhone小程式-「Mobile Card」,可以讓用戶把身上所有的Starbucks Gift Card電子化,然後利用iPhone或iPod Touch在店內付款。

事實上,使用電子二維條碼付款,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早在幾年前的日本已經十分流行(大多是QR Code),除了可以用作一般付款外,連火車站的閘口也設置掃描器,人們只需帶著手機,展示二維碼就可付錢搭車。如此革命性和方便的科技,日本人還覺不夠,時至今天已被更方便的NFCRFID取代,連條碼也省了,把手機像八達通一樣放左感應器上,已經可以付款。

縱使用NFC和RFID付款比使用二維條碼更方便,但前者成本很高,暫時在全世界難以普及。反之,二維條碼原理簡單,只是黑白條碼,不論是LCD屏幕還是一張紙,只要能顯示到條碼就行。而所謂的掃描器也不用特別,除了紅外線機外,一般的Webcam配合軟件且你和我的手機皆可做到。

現時印刷版二維條碼在美國也很常見,但使用方法和日本有點不同。日本人大多把二維條碼作宣傳用途,例如印在雜誌和產品上,用戶掃描後會進入產品的網站;美國人大多用在商業識辨上,如飛機的登機證早就不用磁帶,全部改用二維條碼;而駕駛執照或身份證上也印上二維條碼作為識辨,而非港澳使用的晶片。

但把二維條碼電子化,在美國沒有多少公司做到。聽說Delta航空推出了iPhone版登機證,原理和「Mobile Card」一樣,減少印刷一次性的登機證,或許慢慢能改變完全把登機證電子化。同理,Starbucks推出的「Mobile Card」,也是希望減少使用真實Gift Card(膠的,十分不環保),鼓勵大眾使用電子化付款,進而改變付款習慣。現時在美國,沒有像香港八達通一樣的統一電子貨幣,故人們付款只有三個方法:現金、信用卡和支票。年青的大多使用信用卡,中年的會使用現金,而再老一點的會帶著支票簿出街。在漫長的排隊過程中,看著他們花一分鐘寫支票,會有一種浪費青春的感覺。為了加快付款速度,Visa和Mastercard推出了像八達通一樣的感應型信用卡,還有迷你卡和匙版本,可是一直未有普及。首先是成本貴,肯使用的好像只有Chase和CitiBank,大部份銀行還是堅持使用傳統的磁卡;第二則是支援的地方太少,我暫時只見過Jack in the Box快餐店支援,各大超市和商場通通沒有相關設備。連推動感應式信用卡也阻力重重,更不用說使用電子二維條碼付款。

其實支援二維條碼的軟硬件已經很成熟,現在缺少的只是普及性和統一付款機制。Starbucks自行推出「Mobile Card」都是想免卻外來因素,自行把這科技普及罷了。如果市場反應好的話,相信會有不少人仿效,繼而慢慢普及。不過今天有Starbucks推出二維條碼付錢,明天可能有7-11,然後戲院和食店各自推出一套程式,那你的手機上可能需要過百個程式才可以應付日常所需,我們最終還是需要一套統一的付款方法。

電子二維條碼、NFC和RFID付款肯定是未來大趨勢,但假若信用卡龍頭Visa和Mastercard不帶頭推廣和使用,「免卻攜帶十張信用卡的煩惱」和「一機在手,世界通行」的夢想,應該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圖片來源:

圖一:TGS Throngs Obsessed With Jubblies
圖二:RFID in Japan: Japan’s experience with RFID phones and contactless cash

資料來源: http://blog.bcxstudio.net/posts/1307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481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