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物聯網與節能概念的結合─家庭能源管理
2010/08/31 09:13:04瀏覽1320|回應0|推薦0

在綠色節能觀念的日益普及趨勢下,有效管理家中用電的「家庭能源管理(Home Energy Management,HEM)」成為智慧電網公共建設外,另一項具備高度發展潛力的市場領域,Cisco與Intel也陸續搭上平板電腦熱潮,推出協助民眾管理家庭用電的HEM裝置。

在綠色節能觀念的日益普及趨勢下,有效管理家中用電的「家庭能源管理(Home Energy Management,HEM)」成為智慧電網公共建設外,另一項具備高度發展潛力的市場領域。面對民眾對節能管理的需求,現階段陸續已有許多國際大廠投入相關應用與服務的研發;除了Google推出PowerMeter的用電監測網路平台外(需搭配智慧電錶或插座等設備),Cisco與Intel也陸續搭上平板電腦熱潮,推出協助民眾管理家庭用電的HEM裝置。相較於Google PowerMeter,Cisco與Intel所推出產品是以「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為基礎,透過無線網路模式連結家中各項電器設備,進行用電資訊的傳遞與監控,同時進行遠端遙控動作。

Cisco推出包含「家庭能源控制器(Home Energy Controller,HEC)」與「能源管理服務平台」的「家庭能源管理解決方案(Home Energy Management Solution,HEMS)」,作為進入家庭節能市場的第一步。HEC如同家庭中的監控中心,除了可以在螢幕上即時顯示家中用電的即時狀態資訊外,使用者透過觸控面板的HEC還可以對連線的家電產品進行操控,決定是否關閉或調整特定家電來節省電力消耗。

Cisco HEC主要以ZigBee無線網路協定直接與相容的家電進行連結;其他未連線家電則可透過與內建ZigBee系統的「可編程通訊型溫控器(Programmable Communicating Thermostat,PCT)」或「負載控制模組(Load Control Module,LCM)」來與HEC進行連結。對外方面,HEC則透過WiFi無線網路協定與寬頻連結,進一步與Cisco能源管理服務平台連線。服務平台則依據使用狀態、尖離峰動態電價等多項因素來提供最適的電力使用配置建議。未來隨著智慧家電的推出,HEC更可接受家電使用狀態資訊,通知使用者進行保養與維修動作。

HEC所監測用電資訊則透過ZigBee技術與智慧電錶連線後,循經智慧電網基礎建設(AMI)網路回傳至電力公司;用電需求回應(Demand Response)或價格資訊則相同路徑回傳至HEC。此外,電力公司與Cisco能源管理平台間亦可傳遞相關資訊。另一方面,使用者也可遠端透過智慧型手機來連結服務平台,透過雲端方式取得用電監控的相關功能與服務。

在家庭能源管理的概念下,Intel也推出暫稱為「家庭儀表板(Home Dashboard)」的整合性解決方案,產品設計為一個具備運算能力且低耗能的平板電腦。Intel規劃此產品成為家庭網路的核心(Heart of the Home Network),使用者可與智慧家電、智慧插座、智慧電錶與家中各項感測裝置進行連結與監控動作,並進行家電設備的安全設定、溫控設定、電源開關等功能。

如同前述的家庭能源管理項目,Intel儀表板透過ZigBee無線技術連結家中的各項家電,監控用電狀況。此外,透過WiFi連結家中寬頻網路,可與當地的電力公司進行資訊傳遞或更新(或透過Zigbee技術與智慧電錶連結,進一步與電力公司連線)。而透過儀表板上顯示的差異電價時段或市面上各項家電的耗能(節費)資訊,儀表板可以提供使用者用電與家電購置的建議,甚至可協助計算需使用多久的時間才能回本。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家庭用電的檢測與管理外,Intel儀表板本身即是平板電腦,使用者可透過11.2吋的觸控螢幕來上網進行(氣象、交通等)資料查詢更新、收發電子郵件或錄製影音留言,此外更可依據自身需求來下載並安裝應用程式,如UPS的包裹追蹤軟體,擴大了使用彈性與範圍。此外,其他如搭配重力感測技術(旋轉時自動調整螢幕)、支援移動偵測感應、配備攝影機可記錄影像留言等功能,更擴大了使用的功能性。

兩項家庭能源管理裝置的差異在於,Cisco強調所搭配的能源管理服務方案,Intel則重視裝置應用的擴充性。雖然還家庭能源管理尚屬於概念性層面,但透過節省電費支出作為民眾採用的誘因,將可能成為物聯網進入日常家庭生活的切入點。

資料來源:  Cisco與Intel & FIND 2010/8/30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5909)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436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