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爾掌“物聯”領先技術帶動家電產業升級
2010/06/02 12:12:33瀏覽1416|回應0|推薦0

    美國導演羅蘭•艾默裡奇的電影《2012》盡管虛構,但地球未來命運走向卻是人類真真切切的思索命題:地球的未來在哪裡?人類的未來在哪裡? NGO說,要低碳,溫室效應已經在逐步摧毀地球,300年後人類將無法生存。IBM說,要智慧,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無縫鏈接的“智慧地球”技術家園是出路。分析兩種觀點,其根本都是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給地球注入“智慧因子”。 

    為此,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經將“智慧地球”定位為振興美國經濟、確立全球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溫家寶總理也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積極推進 ‘三網’融合”,並特別提出“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二者舉措的目的最終是通過智慧產業的發展達成節能減排的全球使命,實現國家間科技創新的競爭。 

    洞察中國企業現狀,依靠多年人口紅利和資源優勢獲得市場份額的中國企業,若不另辟蹊徑將很難與歐美現有的領先科技抗衡,而海爾等中國企業以家電“物聯網”科技為突破口,似乎為中國家電企業未來的競爭找到了出路。 

    技術先行 海爾引領物聯美好生活 

    所謂“物聯網”科技,就是通過網絡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將現有互聯網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范圍放大,這也將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特征。據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比例將達到30:1,物聯網將成為一個萬億元級別的超級通信產業。如果中國企業能夠在“物聯網”市場贏得先機,將會提升自身的全球競爭資本。 

    或許大家在007的每部電影中,都會看到這樣一些類似的鏡頭:詹姆斯•邦德輕輕按一下手機,遠在幾百公裡的家中,咖啡機就開始自行運轉,熱水器也把水溫調節到適合主人的溫度。而這些原本科幻化的向往,在中國也已變為現實,由於家庭物聯網系統的誕生,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未來之家”不再是夢。 

    例如,由海爾U-home和江蘇電信聯手打造的位於無錫雙子樓的智慧家庭用戶體驗展廳,則將物聯網科技的便利性充分展現。展廳中,輕輕一按遙控器樣板間的燈光、窗帘、空調等設備自動開啟﹔發一條短信,物聯網冰箱關閉並將自身情況通過短信發送到主人手機上﹔作為智能家居解決方案供應商的海爾U-home和作為網絡服務運營商的中國電信用一個最直觀的方式向外界展示了一種中國的普通老百姓觸手可及的全新數字家庭生活方式。 

    其實,早在1999年,物聯網概念一被提出,就被歐洲眾多企業納入重點研發項目,並在中產階級中大力推廣。而在中國,以家電業巨頭海爾集團和IT信息業聯想集團為代表的領軍者,都很早就高瞻遠矚地轉戰家庭物聯網,旨在贏得未來高端市場。 

    “家電企業應該向上下游延伸,需要和電信運營商、網絡設備提供商、家電終端制造商、服務軟件提供商等產業鏈伙伴共同努力,才能使物聯網技術更好地服務消費者。”閃聯信息技術工程中心總裁孫育寧表示:“這是家電企業的必經之路。” 

    智慧地球,海爾“物聯”帶動家電產業升級 

    “物聯網改變了傳統制造業的商業模式,家電企業將逐漸從制造產品向提供整套服務方案轉型。”國家家用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驗部主任魯建國表示。 

    我們知道,傳統制造業的商業模式,是企業把產品制造出來,然後銷售人員向消費者推銷。在這個模式中,企業是主動生產,消費者是被動購買,消費者最終把握了消費的主動權。而通過現在現有的信息技術和制造能力,企業通過為消費者提供整套生活解決方案,一開始就把消費者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並瞄准了消費需求,重新把握了主動權。 

    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目前,海爾集團已經率先推出了U-home產品,為未來家庭打造了一個物聯網平台。在這個平台上,能夠實現家庭需要的視頻交互、自動化監視和操作等。將互聯網、家庭無線路由器組成的家庭寬帶網絡、Zigbee無線家庭監控網絡、3G手機網絡等這些網絡有機的結合起來,便能實現家庭物聯、操控的所有要求,實現了目前“物聯網”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延伸。 

    隨著海爾物聯網技術的成熟和推廣,人們將不再把有限的時間耗費在繁瑣的家務中,傳統的生活將被徹底顛覆。賽迪顧問半導體分析師李珂認為,短信控制熱水器、電飯煲之類的產品,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潛在需求是很大的,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智能家電功能的實用和高效將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願意為之買單。(張強)

資料來源: 財華網 2010/6/1 (http://www.finet.hk/mainsite/newscenter/PRNEWSBJ/0/35843.html)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408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