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物聯網產業化瓶頸
2010/04/26 18:05:18瀏覽460|回應0|推薦0

步入張江射頻識別(RFID)產業化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長列形狀顏色各異的電子標籤。這些內涵嵌入式微處理器的小玩意兒在不同領域內大顯身手:生豬養殖、危險品管理、服裝洗滌、安全防偽⋯⋯

隨著「物聯網」概念持續升溫,該機構作為中國唯一的RFID國家級產業基地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所謂「物聯網」,通俗的理解就是物物相聯的網路。其標準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瞄器等訊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定,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進行訊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RFID是其中的基礎核心技術之一。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網際網路之後,世界訊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國際電信聯盟於2005年的一份報告曾這樣描繪「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麼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

政府吃螃蟹

3月30日上午,張江RFID產業化基地迎來四川省樂山市政協副秘書長李知明與四川省RFI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秦宗榮一行。

受樂山市政府的委託,秦宗榮所在的研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在樂山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內具體負責佔地300餘畝的「物聯網(核心射頻識別技術)產業科技園」的組織建設和協調管理。目前12000平方米的生產和辦公大樓已建成,中國移動、華為等企業已入駐園區。

李知明告訴《瞭望東方週刊》:「樂山的產業佈局過去以傳統產業為主,但重工業太重,節能減排的壓力很大。我們希望打造成西部物聯網示範城市。」

「我們的物聯網發展與無錫有區別。」李知明說,「無錫更著重於前沿的探索,樂山要從應用著手。我們的門票管理、煤礦安全、公共交通等15個市場全部向外開放。」

目前,研成通信對該市所有的探礦企業實施了井下員工定位管理,礦工在井下的路徑、軌跡、生存狀態乃至所處空間的瓦斯濃度都可以實時監測。

為證明樂山的競爭力,李知明還舉了個例子––––西南交大的生物傳感器專家永遠,準備把實驗室放在樂山:「他開始準備到無錫,但後來測了空氣質量,樂山的空氣更好。」

將無錫當作「假想敵」的不僅是樂山市政府。尋求經濟轉型的全國各大城市,都在制訂當地的物聯網發展方案,搶建區域示範中心。地方政府由此成為當下物聯網產業的主要推動力。

長三角的產業佈局尤為微妙。此前,由於國內最早開展傳感網研究的中科院微系統與訊息技術研究所設在上海,上海曾在該新興領域佔據明顯優勢。但多年前中科院就在嘉興設立了中心,直接帶走了部分物聯網的研發、製造業務。此後,該所劉海濤領導的研究隊伍又在無錫開設了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

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視察無錫時提出,要將無錫建成「感知中國」中心,該市一時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無錫還獲批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中國傳感訊息中心)」,即外界所稱的「物聯網示範基地」。

2010年3月2日,上海宣佈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訊息技術研究所合作,在嘉定區成立「上海物聯網」中心,欲「打造國內最具競爭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物聯網研發中心、工程中心、應用中心和核心技術產業化集聚地,並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物聯網研發計劃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此舉被一些業內人士視為遲到的「補課」。

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殷貫西對本刊記者評論道:「物聯網的產業模式還在探索中。必須由政府主導,把各種企業、資源吸引、聚集起來,形成產業群。現在的情況就是政府來吃螃蟹。各地有競爭是好事,沒競爭做不好。」

兵家必爭之地

面對這一襁褓中的朝陽產業,誰都不願輸在起跑線上。

繼中國移動宣佈將在無錫成立中國移動物聯網研究院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也相繼與無錫市政府簽訂了合作框架協定。

三大運營商均在不同場合表示,將物聯網視作重要的市場機遇。

中國移動表現得尤為積極。自2009年8月21日訪問台灣以來,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反覆強調,「物聯網是我最感興趣的事」。他甚至帶著一份名為《發展物聯網,推進訊息化》的提案參加了2010年3月的「兩會」。

世博會門票是中國移動首個面向大眾用戶的物聯網應用。針對世博會,移動還推出了為世博車隊開發的「車務通」系統,而其核心就是通過GPS終端收集數據,根據世博場館周邊交通情況進行智能化調度。

上海移動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週刊》,M2M主要強調機器與機器的通信,是現階段物聯網的普遍模式。從現有M2M業務發展情況來看,目前還處於「重通道,輕應用」階段,運營商處於輔助產業鏈方式,有陷入價格競爭及淪為純粹「通道」之憂。

為佔據行業主導地位,上海移動計劃在金融、交通物流、公用事業三個領域尋求突破,於2010〜2012年形成2〜3個成熟的行業標準化解決方案;並關注航運、環保、水利、社區等上海政府關注的熱點領域,做好航運港口物流倉儲、水文、環境監測和社區等標準化解決方案的研究儲備工作,於2011〜2012年逐步啟動推出。

中國電信也不甘示弱。在無錫成立中國電信物聯網技術重點實驗室的過程中,總經理王曉初更是親自督戰。

中國聯通則建立了物聯網專用通道,在傳輸過程中將數據加密打包至用戶的分析處理平台再進行破解,從而起到雙重保護的作用。

電信系統鏖戰正酣,正在竭力推進市場化轉型的廣電系統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華數數字電視傳媒集團副總裁趙志峰對本刊記者說:「物聯網要求高安全度的承載,基於網際網路是不對的,這是很多專家的誤區。基於網際網路的物聯網是不能成為基礎設施的,廣電的NGB可以成為物聯網最佳的承載網路。訊息的採集、訊息的傳輸、訊息的集成都應該是專網,訊息的提供、發佈是公網,廣電的NGB在物聯網領域大有所為。」他認為,物聯網要求高安全度的承載,手機、網際網路、寬頻、有線電視網都是訊息接入和訊息發佈渠道,基於NGB的物聯網則應成為核心傳輸網。

趙志峰透露,廣電總局已開始做基於NGB的物聯網總體規劃,預計年中出台。可以預計,物聯網領域將成為廣電與電信系統的又一「戰場」。

產業化瓶頸

美國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這意味著物聯網產業要比網際網路大30倍。「物聯網」也因此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

邢濤介紹,該領域的產業鏈將主要包括:傳感器製造––––晶片製造––––設備製造––––網路服務––––網路運營––––軟體開發––––服務商等環節。

刑濤認為,根據產業特性,未來將誕生一大批專注於細分領域的中小企業,如軟體開發商、維護商等,這將成為經濟活力的有益補充力量。

但物聯網的產業前景依然被一些人評價為「模糊不清」。聯想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及百度CEO李彥宏均對產業投資持保守態度。

技術上已較為成熟的RFID應用就始終面臨著產業推廣難題。

「我們一直在反思,RFID產業為什麼一直沒有迎來預期的井噴式發展?因為缺乏成就一個產業的底氣。」上海RFID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東告訴《瞭望東方週刊》。

王東主持了一個名為「未來商店」的試點項目。這一商店位於上海市南京東路558號,是中國首家正式投入商業運營的基於RFID技術的商店,如今已成為上海世博會特許商品旗艦店團購中心。

王東介紹說,該店在實行RFID技術改造後銷售額大大提高。但產業推廣還面臨困難。

這些年來,RFID普及始終面臨著成本與技術兩方面的瓶頸。首先是居高不下的標籤價格。普通最便宜的標籤在20美分以上,有源標籤最便宜也要超過1美元,這直接制約了廉價商品的RFID應用。

此外IT系統與解讀器等硬體設施也需要龐大的一次性投資。

技術方面,國內企業在RFID底層專利上,並無主導權。全球RFID專利佈局戰已延續多年。美國更是一馬當先,申請總量超過了歐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等多個區域專利申請總量的總和,占比高達53%。

與RFID標籤相比,微型傳感器的成本更高,而且廠商稀少。日本、歐洲在傳感器技術上擁有巨大優勢。

未來商店中應用的RFID標籤,太湖水監測工程應用的傳感器,均是進口產品。

而近段時日被大肆炒作的「物聯網」概念股,幾乎都是方案整合商。

搶攻國際標準

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濤告訴《瞭望東方週刊》,由我國提交給ISO/IEC JTC1(ISO/IEC 訊息技術委員會)的一項「關於傳感器網路訊息處理方面的國際標準提案」於3月23日通過新工作項目(NP)投票。

此前,由工信部牽頭的一個9人工作小組於3月上旬飛赴英國倫敦,參加傳感器網路國際標準工作組(WGSN)的第一次工作會議,並帶去兩份中國自己的提案。

在物聯網標準的制定上,中國基本保持了與國際同行同步,這在以往新興產業的發展中十分罕見。

早前的幾次高科技產業浪潮中,美國等起步較早的國家掌握著大部分國際標準的制定權,中國企業在PC、軟體、網際網路、移動通信、DVD等諸多領域處處受制於自主標準的缺失。

刑濤介紹說,之所以中國在物聯網標準的制定上掌握一定的話語權,除了受益於國標委的支援,也與產業發展程度及企業參與意識的增強有關:「網際網路等標準成形的時候,國內企業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但現在許多產業聯盟都主動參與到物聯網標準的制定中。」

2009年9月11日,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全國訊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建了傳感器網路標準工作組。參與標準工作組的成員,除了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傳感網主要的技術研究單位外,還有中國移動、華為等相關企業。

刑濤稱,企業的參與對推動標準的產業化應用至關重要:「技術標準的制定最終還是產業應用說了算。」他以英特爾為例,該公司通過向全球銷售網路產品,將IEEE標準推行為國際標準,儘管這一技術方案並不是最佳的。

如何避免利益爭奪引發的重複建設、標準林立?

趙志峰在看了美國FCC發佈的「美國寬頻產業規劃」後感觸良多:「物聯網是個產業,不是某個運營商的事情,應該是個國家工程。但目前還比較無序。國家的部委應該做好規劃,再安排落實。地方和運營商都應該在國家的大規劃下來實施和推進。否則要走很多彎路––––先發展,後治理。」

刑濤則認為:「標準本身想一統天下是不可能的,因為有很深的利益牽涉其中。標準制定就是各方利益博弈與協調的過程。」

奇跡還是泡沫

歷史經驗表明,重大的經濟危機往往會催生新一輪的技術革命。1987年的經濟危機,成就了網際網路訊息技術革命,其影響力持續至今。2000年前後,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一些名頭響亮的網際網路公司早已銷聲匿跡。

十年後的今天,物聯網熱潮又將迎來怎樣的命運?

王東評論說:「我在仔細研究了整個產業以後,覺得它是實的,有現實的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

「有炒作的泡沫,以後還會更混亂。物聯網是個大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要真正形成產業化,所花的時間恐怕比網際網路更長。」刑濤說。

資料來源: 瞭望東方週刊 & http://magazine.sina.com.hk (http://magazine.sina.com.hk/orientaloutlook/2010013/2010-04-12/ba85992.shtml)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397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