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遠距醫療 送醫師到你家
2010/01/27 10:59:33瀏覽1085|回應0|推薦0

相信嗎?高科技的進步幫人們把醫生護士從醫院請到了身邊,透過愈來愈發達的遠距醫療技術,人類的健康正受到更聰明的保護。

時光快轉五年,智慧家庭裡的醫療長什麼樣子?

手錶、手機變成隨身監測的小護士;會笑會說話的照護型機器人成為居家良伴;嵌入GPS、RFID的柺杖、手套,讓人在哪裡、做什麼、有沒有危險,遠方一目了然。

包含遠距醫療、居家照護、遠距會診等的遠距醫療服務是銀髮社會健康的創意模式,也是發展趨勢。

工研院年初新成立的醫療器材研究中心喊出「Bring hospital devices to distribute care」(把醫療資源帶回家),點出未來趨勢,就是要「在家看醫生」。

遠距居家照護服務更是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中明列的新興服務產業,預計到二○一○年,台灣市場規模會達七十億元。在未來醫療預想圖裡,高科技扮演起醫院和家庭的橋樑,把醫療與患者拉近、把過程變簡便安全。

請醫生隨侍在側

藍芽、無線介面、紅外線等傳輸技術,把護士醫生請在身邊。

面積一萬六千平方公里,卻沒有任何開業醫師的花蓮豐濱鄉,拜無線寬頻環境的鋪設完成之賜,也開始受惠於遠距醫療。

現在,署立醫院的醫生一週一次,可以遠距連結到健保資料庫、同步更新病歷,還能「隔空抓藥」,解決部份村落每次看病都要花上三十分鐘以上車程的不便。

五月飛利浦在美國上市的Motiva,能讓量好的體重血壓的數據透過藍芽,經過電視的介面,把資料傳回醫院中央護士站。護士可以傳回健康提醒,或者自動播放健康教學錄影帶。

德國全力投入eHealth的手機廠Vitaphone,則推出一個「心電圖手機」,透過心臟上的傳感器,手機能將心電圖數據即時傳回二十四小時都有專責醫師值班的醫療中心,一有狀況,馬上可以應變。科技弭平了時空差距,讓診間延伸、資源串連共享。

個人醫療,量身打造

「個人化絕對是未來模式,」南開技術學院醫療器材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柯錫卿說,儘管還有隱私問題的考量,科技讓醫療資訊帶著走的構想,能提升病人安全,也減少醫療浪費。

飛利浦正在開發利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的技術,可以把含有個人資料的晶片卡嵌入手機,輕觸讀卡機就可以在家掛號領藥付帳;甚至藥盒上也附有NFC,輕點藥盒,就知道是不是吃對了藥,或是不是吃對了時間。

智慧卡的構想,除了把了電子病歷、保險資料、身分證明放進去外,英國《衛報》在今年初也報導,以色列科學家甚至嘗試把基因資料存入這類卡片中,讓醫生能根據基因下判斷,用藥更安全精準。

生理到心理面面俱到

除了生理訊號的監測,未來遠距醫療還要關懷病人的心理感受。

工研院《生技與醫療器材》前年就報導,未來遠距監測可以從血壓、血糖等生理監控,進展到憂鬱症、躁鬱症等心理層面。

而日前元智大學也推出「溝通機器人」,只要透過ADSL,就能遠端操作。機器人身上除了有麥克風、攝影機,還加入人際溝通的元素:如表情、手勢等。除了可以拿藥取水,現在還照顧到老人的心理層面,讓不在家的子女也能有如隨侍在側一般。

台灣目前「只聞樓梯響」

儘管科技勾勒出美麗的未來醫療藍圖,但在台灣要完美實現,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最大的問題在於不成熟的市場。柯錫卿表示,和日本、美國等已經成熟的市場比較,台灣預估還要五年才會真正走入老人世代,社會上還感受不到遠距醫療的需求。

加上台灣醫院密度高,看病方便,在城市地區,對不會使用科技介面的老年人來說,去醫院掛號,比使用遠距醫療器材要來得方便。

客觀上,也缺乏法規環境的配合。如台灣保險並不給付遠距醫療,消費者缺乏使用服務的動機,就是一個關鍵。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研究經理趙蘭英表示,去年他們曾對老人做過焦點訪談,老人們可接受購買遠距醫療服務的費用,平均是每個月一百五十元;而像七月中華電信推出的「氣喘手機」,能透過手機上傳患者的健康資料,並做評估報告和健康資訊提供,剛推出時,一個月就要五九○元的花費。

「目前不能以營利為目的,」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協理陳長榮坦白地說,後來考量氣喘患者的付費能力和意願,調整為一個月二九九元。他說,從可實現的小服務開始,現在重要的是逐步建立市場對遠距照護價值的認知。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352期/作者謝明玲 2006/8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364)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3726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