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6/06 19:33:49瀏覽637|回應3|推薦69 | |
按語:我的一位博友,讀了我的《夾邊溝詩祭》,後來又讀了台灣作家巴代寫的《走過》(《走過》寫台灣原住民曲那詩十七歲被騙當兵送到大陸作戰,後被俘又加入解放軍和中央軍作戰。戰後在大陸娶妻成家,生子生孫,過了四十多年,到六十四歲方隻身返鄉的故事。),就和我談論起小說。
我的朋友是個詩人,但對小說敬而遠之。他讀過《夾邊溝詩祭》後曾對我說“耐著性子”讀完了它;當然他讀《走過》也是“耐著性子”。但是從他讀後時常和我聊起小說來看,他耐了性子還是有所收獲。我就進一步給他解釋小說、宣傳小說,於是方有了此篇文字。博客上寫小說的朋友大有人在,但互相交流不多,很為遺憾,彼此談談心得體會定將是一件有趣有宜之事吧!下面記錄了我和該友對話中有關小說各方面的認識。 還是聽我給朋友講點關於小說的經驗和認識好嗎?小說、尤其從中國小說的發展看來,小說就是講故事。在中國還沒有小說的時候已經有了說故事的人,有了活本。 小說故事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線的故事,如《走過》,另一種是多頭多線索的故事,如《夾邊溝詩祭》。過去有一種長、短篇分類的理論稱,只有復線索情節的小說,方能稱長篇小說。但現在基本上都是按篇幅分,只要篇幅夠大,單線索情節也算長編小說。就像有現代詩一樣,也有現代小說。現代小說,如意識流、抽像派、荒誕派等,也不重視故事情節,但仍然要有一個模糊的、無形的、或無情無理的情節,也還是要有故事。那麼是不是有了故事就是小說的全部呢?不是的。甚至比情節更重要的是人物。為什麼自古以來很多故事人物(或稱小說人物)我們感覺對他們甚至比對親戚更熟悉?加秦瓊、羅成、武松、李逵、賈寶玉、林黛玉這些人。這正說明小說的成功是因為人物的成功。 寫人物就比單講故事要難了!寫人物要有形象、有性格、有身分。你家的路口可能有家雜貨店、水果店、或理髮店等等,你要能寫出這家店的老板讓人不會認為是另一家的老板。智慧高的人寫智慧低的人比較好寫,智慧和你平等的人、或智慧比你高的人,你就難寫了。工人、農人、士兵, 這都好寫一點,身分高的,如大學教授、富商大賈、政界高官,這都挺難寫的。在《夾邊溝詩祭》中,我寫到毛澤東,一天一宿末動一筆,第二天早上我對朋友說: 有了!這回我可把老人家寫活了!到吃中午飯,這一章的雛形告成了!寫人物要有血有肉有思維。一部大書,有名有姓的人物可能有十幾個、幾十個,主要人物肯定要寫得有血有肉,次要人物也要有血有肉,詳略不同罷了。次要人物甚至更難寫。因為次要人物往往擔負著襯托主要人物和推進情節的任務。這個任務又必須十分隱 蔽,被人看出破綻,就是人物寫作失敗。寫小說,人物是一關,但是比寫人物更難寫,是寫什麼呢? 從我的經驗得知,小說中比人物更難寫的是“場面”。很多人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共同出現的情節就叫場面。一些人開會、很多人的會餐、大家聚賭等等都是場面。《走過》一開始,官員給村民開會、後來千軍萬馬向徐蚌戰場大進軍等都是場面。巴代寫得不錯,需要功力。《夾邊溝詩祭》裡大大小小幾十個會,最高層有毛澤東參加的座談會,最低層有關武強開的大車隊的小會;人數最多的有萬人大會、三千人大會等,最小的只有關武強他們一、二十人的商量、討論。都是會。場面最難寫精彩,容易寫成流水賬,不吸引讀者眼球,費力不討好。例如《夾邊溝詩祭》裡頭眾多的大會小會,要各寫出其特點、不雷同、要具體、要營造氣氛、要為每個發言的人編一套“演說辭”;我寫的時候是下了大功夫。 還有一難是寫細節。寫細節應該是小說家的基本功,不會成問題。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很多小說缺乏細節。由此看來抓握細節很可能是一些作者天生的本領,不具備這種本領者,只能改行去給領導寫發言稿。有了細節描寫,劇情就顯得真實而生動了。例如我前頭提過的,寫毛那一節,苦思一天一夜,最後從一個用蓋碗“三炮台”飲茶的細節使劇情獲得了突破。 小說的語言也非常重要。各種文體的訴說語言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敘述,一種是描寫。敘述相當於繪畫中的勾勒,而描寫則相當繪畫中的工筆。敘述當然是基礎,而描寫是錦上添花。描寫,在其他文體雖然可以有、也可以沒有,但寫小說卻必須要有。缺失描寫,小說就不會精彩,就沒有小說氛圍和小說味道。《夾邊溝詩祭》的敘說語言中有很多的描寫成分。舉個例子,在張掖的右派於某個清早集合起來被送往夾邊溝的時候,負責遣送的兩個民政局幹部,穿著大頭皮鞋扎扎地在集合的右派中踱來踱去,等待運送右派汽車的開來。這一段細節描寫起到了烘托押送前森嚴的氣氛的作用。 通篇來看,小說一定要注意平衡。就是說故事要有頭有尾(現代派小說除外),人物要有交代有歸宿。盡量在人物裡、情節裡滿足讀者想到的任何問題。在這裡我想指出《走過》有一個沒掌握好的“平衡”失誤。主人公曲納詩從十七歲隨軍到大陸,六十四歲孤身還鄉,四十多年間他在大陸娶妻生子,已有一個大家庭。曲那詩在台和家人分開又單過了十六年,這不又是一幕骨肉分離的悲劇?因此給讀看造成比較嚴重的不平衡感。在該書再版的時候作者巴代先生最好加以修改。然而小說又應該留下一些作者解決不了,要質問社會的問題。《走過》和《夾邊溝詩祭》都給讀者和社會留下了思考題。越是社會性強的小說,留下的問題會更重要。龍應台的作品留下的問題是很沉重很沉重的,而瓊瑤的小說可能就不會留下很大的問題。 重磅的小說都要占有自己獨特的資源。有獨自的資源,才能出現個性的作品。一般的流行小說,盡管讀者不少,但很難稱為優秀小說,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使用的是共同資源,情節流於雷同,思想流於人云亦云,難入名作之林。說到資源,例如《水滸傳》的資源就是一百單八將,《紅樓夢》的資源就是賈寶玉和林黛玉、薛寶釵等活躍在大觀園的女孩子們。《走過》的資源乃是先國軍後共軍在大陸生活四十多年的台灣原住民由那詩的生平;而《夾邊溝詩祭》的獨占資源則一是夾邊溝題材(而夾邊溝題材已經被多作家多次寫過,所以已經不是為我們所獨有),二是夾邊溝難友們的留詩,這些詩篇才是我們獨一無二的資源! 最後提到呼應、懸念、跌宕。小說中前事預留下伏線,後事呼應前事,使故事前後成為一個有機體,是常用的手法。例如《夾邊溝詩祭》中先有殷三才等二老人去北京“要見毛主席”陳情災禍,後有公安部副部長王昭微服私訪。這就是呼應。懸念就是“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作者“賣關子”,讓讀者急迫想知下面的故事,這就是懸念。懸念往往和跌宕連用,使讀者的懸疑落空,得到一個想不到的結果,達到作者預期的爆炸效果。這些手法在《夾邊溝詩祭》中則多有運用。例如先放出風來,五一節時要召開三千人大會,會上宣布右派摘帽的名單,但最後落空。懸念和跌宕同時使用,成為故事前部的一個高潮。總之整部小說的流程就形同障礙賽跑, 要一波三折,有各種阻攔和迂回,不能讓它直線通車一跑到底。 |
|
( 創作|連載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