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5 19:37:28瀏覽526|回應0|推薦1 | |
高 32 公分 見證早期刻瓷的表現手法主要以線條為主. 在頸肩銜接部分有一圈金釉回紋刻瓷.(與定窯印花回紋不一樣喔!) 刻瓷藝術早在清代就誕生了,宮裡有個「造辦處」,那時的工匠們為了使一些書畫家隨心所欲在白瓷上的作品長期保留,他們就利用當時最硬的「老鋼」在瓷器上進行笨拙的雕刻。 刻瓷藝術,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術,秦漢時便有剥鑿瓷釉的方法,稱為“剥玉”。從魏晉開始,随着陶瓷業的發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現,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賞瓷器之餘,很想把咏詩題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當時的藝人們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單线刻出詩文書畫的輪廓,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飾,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燒制的典型代表。 真正的刻瓷(在瓷釉上雕刻)是从清初開始的。據記載,清初,在民間開始有了專門從事刻瓷的行業,但大多以平刻為主,点线构图等藝術表現力顯得單調、平實,並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經濟的昌盛和统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在皇宫中设置了“造辦處”,專門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藝品。由于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推崇,镌刻书法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甚至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鳥、草虫等,且栩栩如生。這個時期,刻瓷真正發展成為了一門新的瓷器裝飾藝術。 http://baike.baidu.com/view/2970680.htm 所詢尊藏紅地金彩花卉龍耳瓶的雷紋或為印紋,花朵或在瓣下堆 粉再上色料,然僅憑照片無法確實辨識,敬請 諒查。 此致祭司蔡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 啟 2011.11.02 這一回紋或雷紋的紋路間距約1mm.模具印紋可做到這個效果嗎? 我這件刻瓷是屬於大刀闊斧型.所以這一圈金釉是加厚突出.不然擋不住刀砍太深 .也因為需要加厚處理.整瓶用刀砍瓶身(像是漆器)就太厚重.顧此失彼.只能部分選擇刻瓷. 也因為變化不多.日後遂棄之不用.全面使用剔地錦紋. 至於剔地錦紋(又稱為 軋道 或 扒花)是屬於小針美容款. 最後發展成瓷瓶身上刻了百萬刀的精雕細刻. 刻好之後再填金. 費時費工.耗資頗巨. 極盡奢華. 這就是刺繡瓷.
清乾隆十八學士圖琺瑯彩盤口瓶-刺繡瓷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