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04 19:21:32瀏覽976|回應0|推薦0 | |
高 43 公分 欽內務府之員外郎署九江官監管景德鎮御廠唐英奉旨督陶燒造 大清乾隆元年正月大吉日御製 乾隆御覽之寶 大清乾隆年製 皇清乾隆御用 ---藍料款
值此民國100年 4月 4日兒童節. 姪子姪女童年快樂喔! 這四幅開光嬰戲圖場景---兩幅在室內. 兩幅在室外. 而且都呈凸出狀造型. 「欽」代表皇帝的權力,例如「欽差」就是皇帝派來出差的人,「欽賜」就是皇帝賜的某某東西,還有「欽點」...很多,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2507598
故宮文物外流遭攔截:鑑定專家:全是假貨別上當金門岸巡總隊日前攔截四件將運往台灣、疑似是故宮的骨董花瓶,外包裝盒還貼有泛黃老舊的「故宮保管委員會」封條,看起來像故宮外流的重要文物。不過,故宮院長周功鑫強調,她十分確定是偽造的。類似的故宮文物,近來在海峽兩岸大量「出土」,據國內鑑定學者曾肅良表示,骨董文物九成以上都是贗品,由於贗品能以假亂真,也因此害不少骨董迷受騙上當。
「我雖然沒有親眼看過那六件疑似故宮外流的陶瓷花瓶,不過從其他的標準件來看,都是同一批仿的,可以推斷都是贗品,無庸置疑。」擁有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學位的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曾肅良,看了報導就如此斷定。 金門岸巡總隊料羅羅安檢所日前抽查海運貨物,發現其中三個大紙箱,填載貨品是六瓶酒,內容卻是六個放在老舊匣盒,長約四十公分、看似國寶的彩瓷花瓶,底部有「大清國乾隆元年正月大吉日欽賜內務府員外郎署理九江關兼管廠窯唐英奉旨督陶燒造」和「皇清乾隆御用」、「乾隆御覽之寶」字樣及「博物院」紅燒底泥。 六個包裝匣盒是覆布硬紙板做成,每個高約二十三公分,長寬約四十二乘以二十五公分,不但有故宮保管委員會委員長趙爾巽之印的封條,還有「內政部北平古物陳列所」、「中華民國民國政府之章」、「故宮博物院內政部」及「察監委員」字樣,另有青天白日黨旗,及寫有「原有地點重慶」、「現有地點金陵」和「接管日期37.3.26」的文字。 北京專家四疑點李姓貨主到場表示,這批仿清花瓶從裡到外都是假的,是他二個多月前在台中的玉器市場地攤,以每件二至三千元購買,因覺得不漂亮要寄回台中退換。但匣盒中有些空隙以舊的「人民日報」填塞,岸巡不排除是從大陸走私的古文物,企圖中轉送往台灣,目前暫時把這些瓷器扣押,由縣文化局報請文建會或故宮協助辨識真偽。
不過,故宮登錄保存處長嵇若曦在立法院明白表示,「根據圖像判斷,器物是大家所陌生的,外盒封條不符合故宮和古物陳列所的慣例。」故宮院長周功鑫更強調,她十分確定是偽造的。 無獨有偶地,今年八月十八日,在大陸雲南昆明的塘子巷,一場大火也燒出類似的故宮文物外流問題。根據新浪網報導,住在塘子巷的李老先生,有一屋子的骨董,裡頭有十餘只貼著民國時期標籤,及「故宮保管委員會」封條的盒子,另有「內政部北平古物陳列所 接管日期:1947年9月3日 原有地點:重慶 現有地點:金陵」的字樣。 這則新聞也引起重視,大陸記者也訪問了北京故宮的專家。專家提出四點質疑。其一,這些文物包裝上有國民黨的黨徽,在當時國民黨黨徽不能隨便用在一般文物上。其二,封條用西元紀年,日期的寫法不符合民國時代習慣用法。其三,在故宮歷史上確有「故宮保管委員會」,但只成立兩個月就無疾而終,並沒有接管過故宮。其四,北平古物陳列所在一九一四年成立,後來南遷,一九四八年和故宮合併成故宮博物院,一九四七年怎會提前出現故宮博物院?據此,他們對塘子巷的「故宮文物」質疑是假的。
事實上,在廣西南寧青秀公園內,開設有一家私人博物館,負責人帥先生就收藏上萬件貼有「故宮保管委員會」封條的文物,從商、周、漢代的青銅、唐代金器,明、清官窯瓷器到歷代字畫,應有盡有,他並誇稱中國目前有三家故宮博物院,除了北京和台北故宮外,就屬他的故宮館藏最豐富。 儀器未必能盡信「我看了那些包裝的盒子,都是同一個時期做出來的東西,我個人是存疑啦。」研究藝術史,專門從事骨董文物鑑定的曾肅良這麼回答。
「基本上,我們搞鑑定,會從一批文物裡面,找對的標準件或假的標準件,一批文物裡找出有一、兩件有問題,那這一批文物就統統有問題。」曾肅良解釋說。 「鑑定有很多種,科學鑑定當然是最準確的,過去使用碳十四,現在則改用熱視光,利用熱視光去激發泥土礦石,從它放出光的比例,就可以推算出它的年代,是目前用來鑑定古陶瓷的最新方法,不過在台灣連故宮都沒有引進。」 「但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我就看過有人拿出土的破瓶子底座重新燒製,也有造假者把出土破的古瓷重新打碎去製作,可以騙過精密的儀器。所以,也不能全然相信儀器,還要有實戰經驗,才不會看走眼。」曾肅良說。 今年三月間,曾肅良去看一位已退休的老教授,這位老教授也是位文物愛好者,只見滿屋子的文物收藏,幾乎高達八千多件,老教授還跟一家出版商合作,挑了一些琺瑯瓷準備出版一本收藏集,出版商已花了十多萬元拍照。不過,曾肅良告訴他,裡面都是贗品,出版商也傻眼,不知如何是好。 曾肅良說,琺瑯彩在清代是珍貴的東西,皇帝不會隨便賞人,尤其是它需要三道工序,一爐窯裡只有幾個會成功,生產量少,不可能流入民間,因此外頭流通的琺瑯彩大都是假貨。 「中部有位大學的院長,有一天找我去他家,說他花了五萬元買到一個宣德青花瓷,我一看就是西貝貨,告訴他一個真的宣德青花瓷至少要上百萬元,不要花冤枉錢去買假貨,結果對方很不高興。」
奇摩拍賣找得到「你告訴他是假貨,錢財花費事小,主要是會讓他沒面子。但假的就是假的,我又不能騙他是真的,說真話很傷人,所以我不願再做這種吃力又不討好的事。」曾肅良教授很感慨。
「在台灣有很多人很有錢,有錢就想要充高尚,買一些骨董文物來提高身價,但很多人都沒有起碼的修為,又不願意去請教專業人士,代為「掌眼」,所以花很多錢買的東西卻是假貨。過去有位台灣企業家、專做電梯的大老闆,花了很多錢收購傅抱石的作品,還到大陸去開傅抱石大展,結果惹得傅的妻兒都出面,指控作品裡沒有一張是真的,畫冊最後全數收回,弄得灰頭土臉。」 「像陶瓷的鑑定依據,大都根據造形、釉色、文飾、圈足等來判斷,尤其是修足的方法,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窯廠都不一樣,另外也要搞懂歷代的制度,像明代不可能有小杯,那時都是用碗,如果有小杯打上明朝的年代,那一定是假的。」 「別以為公家單位展覽的就是真品,過去故宮的玉器展,歷史博物館展的李可染畫作,都曾出現假貨;他們說只出借場地,不負責作品真偽,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我覺得這和國內很多館院負責人出身官僚體系,不是專業出身有很大關係。」 「一九九九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就大魄力展出真假對比展,把真畫和假畫一起蒐集展出,真假立辨。」曾肅良對於國內的鑑識環境不足、贗品橫行十分感慨。 目前,類似金門岸巡總隊所查獲,打著「故宮保管委員會」文物瓷瓶,在奇摩拍賣網裡,至少有四個標場在拍賣類似商品,四個標場的貨主都在台中,拍的商品有的一元競標,有的九十九元起價,有的則標直購價三萬二千元,不一而足。 據標場貨主之一的小吳表示,他的商品是同業委託他代拍的,由於他都是主打一元起標,讓投標者自己去判定價值,沒有詐欺問題。另一位標主江小姐則注明「不知貨品真偽價值,請競標者自行研判」,競標者眾,有些貨品也可以標到數千元或上萬,甚受好評,至於真假,自在人心。 買骨董辨真偽 眼看、手摸、鼻嗅拿著記者借來標有「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的捲軸畫,曾肅良還沒有打開就說:「這是假畫。」問他為何這麼有把握?他說因為複製得不夠用心,只能騙外行人,碰到專家一眼就被看穿。
「善用所有感官,眼看、手摸、鼻嗅。」曾肅良說,這幅假故宮畫,他只看仿的故宮標籤,「捲軸做得很舊,可能下了一番工夫,但是那張故宮標籤還很新,四個角也都很銳利,這就是最大敗筆,因為不符經驗法則。」 打開畫後,曾肅良把畫貼近鼻子,問他在做什麼?「我在聞它的味道,很多假畫是用浸茶葉或化學藥品來讓它顯得陳舊,用聞的就可以聞出來。用手去摸,就是要去感覺紙張,新的紙和舊的紙纖維不一樣。再看它的折痕,像這幅畫很明顯是機器或手工折出來的,所以有等距的折痕,不是自然的老化。」 「再來看裱工,故宮的畫不會裱得這麼沒有水準,棍子也太粗俗了,就連這繩子都可以看出是浸泡作假,因為顏色前後不一致。最後再來看筆法,類似這幅董邦達的仕女人物畫,畫得不夠水準,一看就知道是假畫。」 判斷贗品並不難曾肅良指著另一盒裝,封條標注「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民國政府故宮博物院封」、「中華民國內政部書畫珍品」,上頭有國民黨黨徽、國父像及秋海棠地圖,畫作注明宋代,落款張中的未開啟國畫,「這火漆就不對,你看上頭博物院三個字,如果藏這麼久了,早就會染上灰塵或雜質,但你看這火漆明顯是新做的,印上去的三個字也字字清晰,從這一點就可以判定是偽作的。」
「再看這個封面,紙張還很新,這是拍照製版出來的,所以做舊的痕跡是印出來的,不是自然老化出來的。」曾肅良說,在古玩這個行業,造假不叫造假,而是稱為「作舊」、「修舊」。假的不說是假的,而是說「新」的,真的說是「老」的。 他強調,只要受過最基本的鑑識訓練,大體上就可以判斷是否偽造的贗品,也就不會受騙上當,少繳一些學費,「當然要想不看走眼,還是要多看、多學,才是不二法門。」 「一般民眾買骨董文物會受騙,其一是貪小便宜的心理作祟,其次是不願深入學習,只看表象,其三是不願請教專業人士付顧問費。我知道有位有名的電子業大老闆,他收藏很多名家字畫,但是每次請某知名老教授代為鑑定,都只是請吃一頓飯為代價,外面傳得很難聽。」 民初戰亂 故宮歷劫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曾說,國內外的大型拍賣會上,幾乎都會有故宮流出去的東西。這源自清宮舊藏的3次厄難: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入侵,以及溥儀在位時期的賞賜、拍賣典當和偷盜。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館長向斯,潛心3年研究清宮典籍流失課題,在所著的《清宮珍籍流傳宮外考》一書中,首次披露故宮國寶因搶奪、內盜、交流、轉移等原因而流傳宮外的內情。尤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以賞賜溥傑為名,大量盜竊宮中珍稀的書籍珍寶文物為最。 對日抗戰興起,故宮博物院被迫將大量精品文物裝箱南遷,輾轉數千里,歷時10餘年。抗戰勝利後,因大陸淪陷,有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目前仿製的故宮文物大抵是此一時期的,就是由重慶運回南京期間,約在1947年,因兵荒馬亂,很多文物就外流失蹤,骨董迷也希望有機會撿到寶。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