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加薩屠殺與以色列的自衛文化
2012/12/13 20:36:45瀏覽980|回應0|推薦0
以色列自2012年11月14日連續空襲加薩8日後,經埃及協調,在11月21 日暫時停火。以色列入侵加薩期間,商業媒體一再複製「哈瑪斯(Hamas)意圖消滅以色列,以色列攻擊加薩係出於自衛」的官方說法。主流媒體的報導並刻意 忽略以色列自1967年迄今已經占領巴勒斯坦長達45年的事實。

關於以色列自1948年種族淨化到現今種族滅絕罪行的脈絡請參考《帝國恐怖主義 斷送巴勒斯坦和平》、《以色列海盜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定罪以色列流氓 緝盜有贓》,本文不贅述。此處篇幅有限,僅討論第1次加薩屠殺(2008年12月27日至2009年1月18日)後加薩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因篇幅限制,之後簡稱加薩人),以及主流論述諱言的第2次加薩屠殺(2012年11月14日至11月21日)的事實。

第2次加薩屠殺前的殺戮

以色列在第1次加薩屠殺造成約1,400名加薩人的死亡。以色列的殺戮並未在加薩屠殺結束後告終。根據以色列人權組織B'Tselem的資料, 自2009年1月19日至2012年9月30日間,共有271名加薩人遭以色列殺害。耶路撒冷基金會(The Jerusalem Fund)亦指出,2011年,以色列對加薩發射飛彈造成了108名加薩人的死亡。

2012年10月29日,也就是第2次加薩屠殺的前2週,以色列戰機對加薩發射飛彈,造成1名加薩人死亡,此為以色列起釁的開端。路透社 (Reuters)指出,11月4日一名20歲的加薩人在加薩邊境隔離柵欄附近遭以色列士兵槍殺。依據Ma'an通訊社(Ma'an News Agency)的報導,11月8日以色列軍隊入侵加薩南部的康尤尼斯(Khan Younis)殺害了1名正在踢足球的13歲男孩,加薩武裝抗暴戰士憤而還擊。由於以色列一再挑釁,11月10日以色列占領軍意圖再次入侵加薩領土時遭到 加薩戰士反擊。11月11日以色列同意停火。才不過數日,以色列在11月14日即違反停火協議,以飛彈射殺哈瑪斯的將領賈巴里(Ahmed al-Jabari)。

哈瑪斯與以色列已同意停火

哈瑪斯意圖消滅以色列的論述根本背離事實。由於以色列持續封鎖加薩,哈瑪斯高層在第1次加薩屠殺後,對重建加薩一籌莫展,對民生凋敝亦束手無策,政策早已逐漸傾向偏安一隅。

以色列談判代表巴斯肯(Gershon Baskin)在11月16日投書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及接受Democracy Now!訪問時表示,哈瑪斯近年來的抵抗以裝模作樣的成份居多,賈巴里不但全力支持以色列與哈瑪斯的停火協議,他遇襲身亡之前的幾個小時業已同意以色列延 長停火協議的草案。他的遇害迫使哈瑪斯表態還擊。

以色列極右翼的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亦稱許哈瑪斯的立場與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扶植的巴勒斯坦傀儡政府(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的立場漸趨一致。一言以蔽之,儘管以色列在第2次加薩屠殺前再三挑釁,商業媒體依舊公然為以色列的侵略開脫。

第2次加薩屠殺前加薩人的處境

根據挪威晚報(Aftenposten)公佈的美國使館內部文件,以色列官員在2008年多次向美國官方證實,以色列封鎖加薩的用意在於使加薩經濟瀕臨崩潰。

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2年的報告顯示,歷任美國政府已投入總計超過1,150億美元鞏固以色列的軍 事占領。歐巴馬(Barack Obama)並建議國會在2013年撥款31億美金,援助以色列。

美國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落井下石並不止於此。英國醫學期刊The Lancet指出,研究人員於2011年5月4日至10月4 日間在加薩最主要的公立醫院Al Shifa記錄了4,027次的分娩案例,發現了高達94次流產 、77次早產、 30次死產、 55個畸形兒。

The Lancet研究顯示,第1次加薩屠殺的餘烈,迄今未滅。第1次加薩屠殺期間受以色列化學武器白磷彈之害者,20對夫妻中高達19對產下畸形兒。美國售予 以色列的白磷彈火焰高達攝氏816度。火焰無法以滅火器或水撲滅。白磷彈毒煙灼燒呼吸道及肺部。一旦火苗著身,先燃膚、再熔血肉、後蝕骨。

殺人不見血

第1次加薩屠殺期間,以色列蓄意轟炸污水處理系統。由於污水大量滲入含水土層,造成水質中硝酸鹽濃度過高。硝酸鹽慢性中毒會阻礙血液正常帶氧,並造成器官缺氧受損和呼吸困難,對嬰兒及兒童危害尤甚。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飲用水的硝酸鹽含量不應超過每公升50毫克。英國的救助兒童基金會 (Save the Children)在2012年6月公佈的研究顯示,加薩含水土層的水有90%以上不符合世衛的標準,由於以色列封鎖加薩的領海、領陸、領空, 至少110萬加薩人每日遭到受污染的飲用水毒害,飲用水污染所致的腹瀉及腹瀉出血亦十分常見。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及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在2012年8月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以色列封鎖造成加薩極度缺乏清潔的飲用水、醫療物資、基礎建設,加薩在2020年將不堪居住。

坐困加薩 無法就醫

救助兒童基金會的報告亦顯示,以色列的封鎖使得58.6%的加薩兒童以及高達68.1%的9個月至12個月大的嬰兒受缺鐵性貧血所害。

加薩人的倒懸之危不僅於此。The Lancet的研究顯示,由於以色列封鎖加薩,造成加薩醫療物資奇缺,迫使加薩人必須向以色列申請離境就醫。2011年,有6名加薩人在等待以色列核發就醫許可期間死亡,並有1,082人的申請遭以色列駁回。

第2次加薩屠殺

以色列官方表示,以色列在2012年11月14日至11月21日間,在加薩轟炸了1,450個目標。加薩面積為360平方公里,約為台北市與新竹市面積的 總和。人口約為160萬,其中120萬人為難民,加薩50%以上的人口為兒童及18歲以下的青少年。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4,444人。換言之,以色列 在對加薩的恐怖攻擊中,平均每小時轟炸加薩7.55次。

國際新聞通訊社(Inter Press Service)指出,以色列為期8天的屠殺造成162名加薩人的死亡,其中有42 名為兒童及嬰兒、11名為婦女、18 名為老人。以色列的恐怖主義也造成1,222名加薩人受傷,半數以上的傷者為婦女及兒童。以色列屠殺期間,加薩戰士發射的火射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

世衛派駐加薩的官員也表示,加薩的醫療物資因以色列封鎖早已告罄,由於以色列蓄意攻擊民宅,醫院的傷者半數以上為婦女及兒童。

一份由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與其他語言學者在2012年11月14日發表的共同聲明指出,在Al Shifa醫院服務的加拿大醫生目睹以色列飛彈及砲彈碎片所致的斷肢、截肢、腦部創傷、頸部創傷、胸部創傷、心包填塞、氣胸、脾臟破裂、腸道破裂。由於以 色列封鎖加薩,醫護人員只得在聽診器不足、嗎啡、止痛劑、麻醉劑奇缺的情況下急救。

紐約時報描繪的巴勒斯坦人

紐約時報素來支持以色列的軍事占領。時報駐耶路撒冷的前首席記者布隆納(Ethan Bronner)(2008-2012)之子即在以色列占領軍服役。布隆納今年年中離職後由羅得倫(Jodi Rudoren)繼任。她在2012年11月19日的報導捏造了加薩人久經邊境衝突後發展出「列士文化」的新聞。她表示,加薩人早已習於死亡,在親人遭遇 不測時,不但不流眼淚,也無動於衷。

紐約時報描繪加薩人的模式與三名以色列前總理對巴勒斯坦人的詆毀如出一轍。貝京(Menachem Begin)曾形容巴勒斯坦人是「二隻腳站立的畜生」。夏米爾(Yitzhak Shamir)聲稱巴勒斯坦人是「該被打爛的蚱蜢」。巴拉克(Ehud Barak)則稱巴勒斯坦人為「鱷魚」。紐約時報藉由複製巴勒斯坦人=冷血動物 恐怖份子」官方立場,輕易開脫了以色列的屠殺罪行。

種族滅絕言論

紐約時報對加薩人的「冷血」、「恐怖份子文化」「觀察入微」,對以色列的「自衛/種族滅絕文化」卻是裝聾作啞。以色列官員對種族滅絕一事常常直言不諱。以 色列國土報(Haaretz)在2008年2月29日指出,以色列國防部次長在2008年2月揚言,如果加薩人膽敢反抗以色列的軍事占領,以色列就會以納 粹式大屠殺(shoah / the Nazi Holocaust)清理掉加薩人。

以色列前總理夏隆(Ariel Sharon)之子在2012年11月18日投書耶路撒冷郵報時也呼籲軍方比照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做法,將加薩夷為平地,只要加薩仍有電力供 應,汽輛行進,以色列絕不該輕言停火。根據國土報2012年11月20日的報導,以色列的副總理兼內政部長呼籲軍方將加薩基礎設施全數摧毀並將加薩轟炸成 中世紀狀態。換言之,儘管以色列統治階級如此泯滅人性,主流媒體仍然一再聲稱以色列入侵加薩全係自衛。 

歐威爾(George Orwell)對帝國、民主、媒體的共存有深入的觀察。他曾道:「馬戲團的狗看見訓練師揮鞭子時就會跳躍。真正訓練有素的狗,即便是訓練師手上沒鞭子,也 會自行翻筋斗。」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為近代歷時最長的軍事占領之一,對加薩的封鎖亦構成國際法上的戰爭行為。主流論述對以色列進犯加薩火上加油,對加薩人 民的死傷如積卻輕描淡寫。歸根結柢,商業媒體再怎麼一展長才、上竄下跳,終究跳脫不了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體制下新聞自由的假象。

延伸閱讀
‧帝國恐怖主義 斷送巴勒斯坦和平
‧以色列海盜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定罪以色列流氓 緝盜有贓
‧歐巴馬勝選後的階級問題

【2012-11-26 聯合新聞網】
( 時事評論國際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ychou2003&aid=713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