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巴勒斯坦自治的界線
2021/10/21 09:07:36瀏覽970|回應0|推薦0

 

2021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影片《市長先生的完美任期Mayor導讀

巴勒斯坦自治的界線

文/周世瑀

 

以色列長達半世紀的軍事佔領、殖民統治究竟如何影響約旦河西岸(簡稱西岸)巴勒斯坦人民的日常?遭受佔領與殖民時,拉馬拉市長要如何拿捏城市治理的分寸?這是走進《市長先生的完美任期》這部紀錄片時,值得觀眾探索的主題。

拉馬拉市「自治的界線」與奧斯陸協議下所設的區域界線習習相關。以色列依據該協議劃設西岸三區。區各處完全由巴勒斯坦當局「自治」,面積占西岸的 18%,拉馬拉為區。區各處由巴勒斯坦當局和以色列「共治」,面積為西岸的 22%。至於區則由以色列控制。必須說明,區大多分布於區外圍,而區則又圍繞著兩區。因各區所有聯外道路皆為佔領軍所控制,所以只要參閱西岸各區分布的地圖,就會戳破區具有「自治」地位的假象

試想拉馬拉的民眾因工作、就學、探親、訪友等原因出城前往區或區時,在聯外道路就會遭遇全副武裝的以色列佔領軍。想要通行,就得在佔領軍槍口下當街褪去衣褲,「證明」自己不是恐怖分子。但羞辱、刁難並不僅於此。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民因急診、重大手術、分娩赴醫受阻,在路旁生產、難產、感染,甚至死亡,就是軍事佔領下的日常。

不過,巴勒斯坦民眾即使不看地圖不出城都能戳破拉馬拉市「自治」的窗紙。戮力從公的市長並不諱言,在該市興建污水處理系統的都市規劃並非由他單方決定,而是得由以色列決定。

市長無法過問的事不僅於污水處理這樁。以色列以 230 多個官方允許或默許的殖民地屯墾區棋布於西岸永駐佔領區,意圖斷絕巴勒斯坦人民爭取民族自決與解放的決心。所有殖民地皆是強奪巴勒斯坦土地、強拆民房而得。

以色列以軍事手段蠶食鯨吞巴勒斯坦領土已嚴重違反國際法。2004 7 月國際法院曾就以色列於西岸大肆擴張殖民地及興建種族隔離牆作成諮詢意見。該法院以 14 票贊成、1 票反對重申國際法禁止以戰爭奪取領土的原則,並裁定以色列應返還於 1967 年六日戰爭所掠奪的耶路撒冷東城、西岸、加薩等巴勒斯坦領土。此外,以色列更不得就西岸各處的殖民地主張任何權利。

然而,儘管以色列一再踐踏國際法,市長與市民一樣,見到朝拉馬拉市不斷擴張的以色列殖民地,再對照巴勒斯坦益發支離破碎的領土,完全無力回天。

片中出現以色列士兵開槍鎮壓巴勒斯坦青少年的一幕。士兵開火的位置距離市長並不遠為免受流彈波及,市長急忙驅車離去。他在市政會議中裁示,市政優先,不就川普政府遷移美國使館至耶路撒冷之事表達意見。這與市長不相信以巴雙方繼續交流就能促成和平,以及他見到佔領軍逮捕巴勒斯坦人時面色凝重強調維護巴勒斯坦人民尊嚴的立場,形成明顯對比。

要理解市長的恐懼形諸行動,但抵抗卻流於口頭,甚至默然無聲,就得瞭解堅持原則、言行如一的巴勒斯坦政治領袖會落得什麼下場而前車之鑑又是如何形塑和制約現今巴勒斯坦官員的立場 。

片中提及 2002 年以色列軍方包圍拉馬拉市與摧毀巴勒斯坦政府建築之事。這段過往正是領會巴勒斯坦官員在軍事佔領下拿捏應對分寸的關鍵。

序要從 2000 年說起。以色列最大的極右翼政黨聯合黨(Likud)領袖夏隆(Ariel SHARON認定工黨政府在簽訂奧斯陸協議時做出太多「讓步」,阻礙以色列對外擴張的進程。為了快速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夏隆於 2000 9 28 日率領一千名全副武裝的鎮暴警察進入耶路撒冷舊城的伊斯蘭教第三聖地、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該寺位於東耶路撒冷,也就是國際一致承認的巴勒斯坦首都。該清真寺的重要性僅次於麥加天房、麥地那先知寺。

試想若外國軍警長驅直入梵蒂岡,天主教徒豈會容忍這類的侵門踏戶之舉?夏隆的挑釁立即引發巴勒斯坦民眾自發抗議。以色列隨即展開大規模的軍事鎮壓。此時深受巴勒斯坦民眾愛戴的總統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斷然拒絕美國、以色列與阿拉伯專制君主的施壓。他堅持與人民站在一起、尊嚴抗暴。

2001 3 月夏隆出任首相。他與美國總統小布希更誣衊阿拉法特是阻礙中東「和平」的恐怖分子。同年 12 夏隆在小布希的允許下,公然以阿帕契攻擊直升機和坦克砲擊位於拉馬拉的巴勒斯坦當局總部。阿拉法特在隨扈的協助下順利逃生。

2002 4 月以色列佔領軍砲擊巴勒斯坦當局總部時更為變本加厲,不僅摧毀棟建築物,更以大批狙擊手格殺保護阿拉法特的人員。時年 73 歲的阿拉法特在斷坦殘壁、失去電力與通訊系統的總部中孤立無援。但是他仍然拒絕屈服於以色列要他撤離總部的要求。他深知一旦撤離,他便會遭到驅逐出境、自此流亡海外。

由於阿拉法特寧折不,佔領軍在 2002 9 月遂以推土機剷除總部大多數建築。夏隆與以色列副總理歐麥特(Ehud OLMERT)更揚言殺害阿拉法特以瓦解巴勒斯坦人民的抵抗。此時以色列政府官員商議「撤換」阿拉法特,預先為他死後的巴勒斯坦政府佈局之事已然沸沸揚揚。在遭到以色列軟禁兩年後,阿拉法特總統的建康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厭食、肝腎功能衰竭等症狀。他於 2004 10 月陷入昏迷,同年 11 11 日死於法國軍醫院。

在美國和以色列的認可和扶植下,阿巴斯(Mahmoud ABBAS繼任總統。不同於阿拉法特所追求的民族自決與解放,阿巴斯以美國提供的武器鎮壓巴勒斯坦人民的雷厲風行與以色列不遑多讓。

阿拉法特的死因引起國際關注。瑞士科學團隊於 2013 10 月在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 發表了〈 釙中毒的法醫調查〉(Improving Forensic Investigation for Polonium Poisoning。研究證實阿拉法特生前遭到放射性物質釙 210 的毒害。巧合的是 2006 11 月俄羅斯雙面諜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遭到毒殺時,體內與住處皆驗出放射性同位素釙 210。釙為管制物質、數量極為稀少,通常只有核武國家才能取得。中東國家中僅有以色列既坐擁核武、又具有毒殺阿拉法特的動機和能力。

阿拉法特因堅持原則,生前所受的羞辱、腹背受敵、兩年軟禁、乃至於最終遭到毒害僅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巴勒斯坦的悲劇。他的遇害也終結了巴勒斯坦的高階政治領袖不受威逼利誘的堅毅典型。此後,巴勒斯坦自總統以降的高階官員要想確保佔領下的「自治 」, 就得先懂得趨吉避凶 。觀眾不難發現,夙夜在公的拉馬拉市長也不例外。

相信觀眾可以輕易觀察到拉馬拉的市政常著力於煙火、燈光、音樂、噴泉、地景等軟性內容。這裡必須提醒,去政治化的種種作為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它既彰顯了巴勒斯坦人民在佔領下日益加劇的政治困境,更透露了「自治的界線」有時不僅形於外,而是早已深入骨髓。

 

延伸閱讀

書單

《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 ,閻紀宇譯。立緒,2002

《東方主義》,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立緒,1999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alestinian Question: Essays on Zionism and the Palestinians》,Joseph MASSADRoutledge2006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Palestine》,Ilan PAPPESimon and Schuster2007

Brokers of Deceit: How the U.S. Has Undermined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Rashid KHALIDIBeacon Press2013

The Hundred Years War on Palestine: A History of Settler Colonialism and Resistance, 1917–2017》,Rashid KHALIDIMetropolitan Books2020

A Threshold Crossed: Israeli Authorities and the Crimes of Apartheid and Persecution》,Human Rights Watch2021

 

作者簡介

周世瑀

工人、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學博士與巴勒斯坦團結運動成員。政治立場支持國際工人階級的團結和解放。

 

 

( 時事評論國際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ychou2003&aid=16968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