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參加馬州活動雜感 (1)
2010/07/28 22:56:19瀏覽341|回應2|推薦9
上個星期到馬州參加華人舉辦的三天活動,看到一些事情,特地記下來提醒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錯。

當天坐在樓下場地的人,除了三、四個人說中文外,其他與會來賓皆是越南人。午餐時間,會場有供應免費的便當,有人﹝她是每周固定參加主辦單位之一活動的當地中國人﹞發言:「這裡還需要三個餐盒。」說中文的義工婆婆媽媽們不確定還需要多少個便當,七嘴八舌的對著一群越南人說:「還需要幾個便當?誰需要便當?沒便當的,舉手。」想當然爾,越南人因為語言不同,聽不懂中文,毫無反應。說中文的義工婆婆媽媽們,看到沒人反應,越說越大聲。儘管很挫折,為盡主辦單位地主之誼,她們仍舊費力的大喊:「沒便當的,舉手。」數分鐘過後,一位越南翻譯人員走過來,雙手搭在其中一位義工婆婆肩上說:「大姐,不要激動,不要激動,有話好好說,有話慢慢說。」等到那些義工婆婆媽媽們進入廚房後,越南翻譯人員搖頭,對另一個人把剛才的事敘述抱怨了一下,結語說到:「說話不要那麼衝。」

類似的事情,十多年前我就目睹過。一個年輕的白人收銀員對一對越南中年夫婦說:「Plastic or paper? 」﹝要塑膠袋或紙袋?﹞那對越南夫婦稍微愣了一下,沒說話。此白妞收銀員重複說:「Plastic or paper? Would you like plastic or paper beg? I said : You want “plastic” or “paper” beg? 」﹝要塑膠袋或紙袋?你們要塑膠袋或紙袋?我說你們要塑膠袋或紙袋?﹞越南夫婦還是保持沉默。固執的白妞收銀員至少花了六、七分鐘,一再地重複並且提高音量提問,直到一位白人婦女看不慣,輕率地說:「你何不隨便給她們一種袋子。」那位年輕的白妞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拿了兩、三個塑膠袋出來。我在旁邊看了非常難過,語言不通在異國生活真的不容易,很辛苦,其艱辛不是我在這裡所要表達的。

我要說明的只是很簡單的一點,當我們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時,尤其對方和自己是不同人種,若重複說了兩次,對方毫無反應,無需提高音量,無需重說,更不必生悶氣。要瞭解,對方可能語言和你不同,縱使說了一萬次,別人還是聽不懂。也有可能對方是聽障人士,縱然喊破喉嚨,對方也聽不見,無法和你溝通。這其中,當然還有上千萬種的可能性。我們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說話,從未想過別人因為生活的環境及成長的背景不同,在我們認為是自然的,對的,或理所當然的事,對別人確是完全另外一回事,是畸形困難的,錯誤的,甚至毫無道理的。

後記: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願意提昇改造自己,讓自己趨向善男子,善女人。我無意說對錯是非,相反的,向那群義工婆婆媽媽們,和義工爺爺爸爸們致上最高謝意,辛苦了,感謝您們的付出,讓三天活動圓滿的結束。

待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san0001udnblog&aid=4270231

 回應文章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講中文也有隔閡
2010/07/29 17:40

上海是個講上海話的都市。上街買東西,店員當然要眼明手快,看到顧客聽不懂,就會改說普通話。根據我的經驗,出租車司機比較鈍,上醫院,醫院的掛號人員更衝。

也許沒有像我這樣的台灣人會去本地醫院看病吧。他們堅持講上海話,即使是普通話,各種病種也有不同的用詞,我只能說聽得一愣一愣的,被當成呆子一樣看待。


鄰虛塵(susan0001udnblog) 於 2010-07-29 20:21 回覆:
我只去過大陸一次,那次經驗糟透了,導致現在一點去大陸觀光的意願都沒。

我之前看病的醫生和他太太皆是上海人,醫生的普通話非常標準,然而他太太的普通話有著濃厚的鄉音。通常,我們聽不懂百分之三十左右,有時甚至到百分之五十,還好她不是醫生。

有些臺灣醫生跑到大陸去開業,您可打聽一下,據了解,很少台灣人會在大陸當地醫院看病,都是找在大陸開業的臺灣醫生或者回臺看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棒!!!
2010/07/29 12:21

姐姐是有福之人

謝謝分享

這篇 [ 了凡四訓 ]也和姐姐分享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619.htm

鄰虛塵(susan0001udnblog) 於 2010-07-29 19:45 回覆:
了凡四訓以前看過了,謝謝您。可愛小孩是有福人,喜歡了凡四訓,并推薦它和有緣人分享。

曾經遇到一些人,她們努力的修福修慧,深刻感受自己不如人;我無福無慧,說來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