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28 22:56:19瀏覽341|回應2|推薦9 | |
上個星期到馬州參加華人舉辦的三天活動,看到一些事情,特地記下來提醒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錯。 當天坐在樓下場地的人,除了三、四個人說中文外,其他與會來賓皆是越南人。午餐時間,會場有供應免費的便當,有人﹝她是每周固定參加主辦單位之一活動的當地中國人﹞發言:「這裡還需要三個餐盒。」說中文的義工婆婆媽媽們不確定還需要多少個便當,七嘴八舌的對著一群越南人說:「還需要幾個便當?誰需要便當?沒便當的,舉手。」想當然爾,越南人因為語言不同,聽不懂中文,毫無反應。說中文的義工婆婆媽媽們,看到沒人反應,越說越大聲。儘管很挫折,為盡主辦單位地主之誼,她們仍舊費力的大喊:「沒便當的,舉手。」數分鐘過後,一位越南翻譯人員走過來,雙手搭在其中一位義工婆婆肩上說:「大姐,不要激動,不要激動,有話好好說,有話慢慢說。」等到那些義工婆婆媽媽們進入廚房後,越南翻譯人員搖頭,對另一個人把剛才的事敘述抱怨了一下,結語說到:「說話不要那麼衝。」 類似的事情,十多年前我就目睹過。一個年輕的白人收銀員對一對越南中年夫婦說:「Plastic or paper? 」﹝要塑膠袋或紙袋?﹞那對越南夫婦稍微愣了一下,沒說話。此白妞收銀員重複說:「Plastic or paper? Would you like plastic or paper beg? I said : You want “plastic” or “paper” beg? 」﹝要塑膠袋或紙袋?你們要塑膠袋或紙袋?我說你們要塑膠袋或紙袋?﹞越南夫婦還是保持沉默。固執的白妞收銀員至少花了六、七分鐘,一再地重複並且提高音量提問,直到一位白人婦女看不慣,輕率地說:「你何不隨便給她們一種袋子。」那位年輕的白妞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拿了兩、三個塑膠袋出來。我在旁邊看了非常難過,語言不通在異國生活真的不容易,很辛苦,其艱辛不是我在這裡所要表達的。 我要說明的只是很簡單的一點,當我們用自己的語言和別人溝通時,尤其對方和自己是不同人種,若重複說了兩次,對方毫無反應,無需提高音量,無需重說,更不必生悶氣。要瞭解,對方可能語言和你不同,縱使說了一萬次,別人還是聽不懂。也有可能對方是聽障人士,縱然喊破喉嚨,對方也聽不見,無法和你溝通。這其中,當然還有上千萬種的可能性。我們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說話,從未想過別人因為生活的環境及成長的背景不同,在我們認為是自然的,對的,或理所當然的事,對別人確是完全另外一回事,是畸形困難的,錯誤的,甚至毫無道理的。 後記: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願意提昇改造自己,讓自己趨向善男子,善女人。我無意說對錯是非,相反的,向那群義工婆婆媽媽們,和義工爺爺爸爸們致上最高謝意,辛苦了,感謝您們的付出,讓三天活動圓滿的結束。 待續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