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抗日7…六堆客家殊死戰
2008/11/01 00:38:18瀏覽2360|回應1|推薦0

步月樓前禦日寇    火燒庄野殺倭狼

「日本戰犯」於1895年5月29日在澳底(臺北貢寮)登陸,台灣抗日義士群起雲湧,雖然他們沒有現代化的武器,用的是「竹竿綁菜刀」土法,但是他們寧死也不屈服在異族的統治之下。

「倭寇」靠著幾名漢奸的帶領,不斷突破義軍的頑強抵抗,他們從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彰化,一直南下打到屏東。屏東這場戰役發生在10月11日枋寮登陸之後,地點在佳冬和長治(火燒庄)一帶,由客家六堆組織義勇軍對抗來犯的敵人,然而由於勢單力孤,客家義軍死傷慘重。

客家義軍死的死、傷的傷,逃出「日本戰犯」魔掌的人紛紛改姓異名(有許多逃出的義軍後來被捉到,也被砍頭)。目前在六堆地區有一些家族在掃墓時,會有許多「不同姓」的子孫聚集在「一個祖先」的墓地,參加祭祖典禮。

得勝的「日本戰犯」接著再攻打東港、鳳山,最後於10月21日進犯台南(漢奸辜顯榮從台北跑到台南迎接日軍進城),台灣於148天後被日本全部佔領。

下面是有關六堆客家抗日的經過。

===========
血戰步月樓   殊死火燒庄
 
前言

1895年正值乙未年,一個開啟台灣歷史上悲情的年代。只因天高皇帝遠的彈丸之地卻面臨有史以來的護國悲哀。清廷大臣李鴻章,在下關春帆樓的一只文書,開啟台灣人民的苦難。從清軍的若有似無的抵抗緊接著倉卒成立的台灣民主國,美其名要保衛台灣,然而卻是空殼一只。從最先逃難的唐景嵩總理、中途逃脫的丘逢甲,到緊要關頭棄民不顧的劉永福大將軍,都回到所謂的祖國懷抱。然而水深火熱的台灣百姓呢?只能依靠雙手抵禦外侮,從北到南都有抵抗事蹟。不論是泉州、漳州、原住民、客家族群都團結起來抵禦異族,回顧當年客家先祖英勇事蹟,抱著感恩緬懷的心情,提筆寫下這篇…血戰步月樓殊死火燒庒,以表懷忠無盡的追思。

大軍壓境

日期
進佔地點
進攻日軍單位
各軍種人員武器數
1895/03/23
攻佔澎湖
比志島混成支隊
陸軍:2500人
海軍陸戰隊:1000人
海軍:7艘巡洋艦及其他船隻
軍伕:1572人
合計約5508人
1895/05/29
登陸台灣
本島----澳底
近衛師團
(第一師團)
陸軍:16200人(含騎兵、砲兵、工兵、輜重部隊)
海軍:233艘艦艇
合計約16200人
1895/10/11
登陸台灣
本島----枋寮
第二師團
陸軍:6330人
軍伕:1600人
海軍:5艘艦艇
合計約7930人
1895/10/21
佔領台南府城
第一師團
   +
第二師團
陸軍:超過50000人(佔日本陸軍總數的30%,日本陸軍共7個師團)
海軍:264艘艦艇(佔日本海軍總數的大半)

褒忠義民軍

六堆地區之義民,自清代康熙以來素以【忠勇善戰】聞名,更是憑藉著客家族群特有的硬頸精神、團結自立亦有【懷忠里義民】的雅譽。

為響應黑旗軍…劉永福大將軍的保台聖戰的號招下,於1895年6月投入聖戰並於內埔媽祖宮商議成軍。原定之抗日大總理李向榮,因未能貫徹軍令(無法馳援劉永福與鳳山道台)遭到撤換。另於10月在西勢忠義亭進行,六堆義民總理之改選,結果人選如下:

六堆義民軍----中央指揮
抗日大總理
邱鳳陽
副大總理
蕭光明
 
總參謀
鐘發春
 
六堆義民軍----各堆指揮
左堆總理
蕭光明
副總理
張阿庚
戴登壇
右堆總理
曾榮祥
副總理
宋守四
 
中堆總理
鐘發春
副總理
曾寶琛
 
前堆總理
邱鳳陽
副總理
邱鳳祥
 
後堆總理
曾維彬
副總理
邱毓珍
 
先鋒堆總理
林宜三
副總理
鐘順君
 

 
首役步月樓

1895年10月六堆義民軍的首次大戰在佳冬的步月樓開戦,日軍乃木希典大將率領台灣遠征軍第二師團約7930人,自屏東枋寮附近北邊的番仔崙登陸。沿途僅有清軍的零星抵抗直到遇到六堆義民軍才有真正的受到台灣島民的劇烈抗爭,所引發的衝突勢必是相當慘烈的。保衛戰地點在現今的屏東縣佳冬鄉的蕭家古宅步月樓展開,步月樓原是蕭家古宅的書房,為蕭家人是出入街道之門,因為居交通要道、四通八達且古宅內設有防禦工事,如同堡壘一般,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步月樓保衛戰就此展開,然而雙方的武器質量與人員數量比例懸殊,一場血戰開啟了可歌可泣的六堆義民軍的戰史。

時空回到1895/10/11上午8:40,日軍第二師團第四步兵聯隊一行自枋寮出發,由桑波田景堯少佐指揮,以太田中尉指揮的第三中隊為前導,往東港方向進攻,經過交通便利的茄苳腳(今佳冬鄉)受到六堆義民軍的抵抗。當時日軍以全盤接受西化使用西式武器,槍砲彈藥充足。反觀我義民軍僅有自台南府城運來的就是大砲六門及鳥統刀劍棍棒抵抗日軍。在軍力比例懸殊下,節節敗退,在日軍一陣猛轟之後,左堆總理蕭光明眼見戰局不利我義民軍,立刻下令轉戰到長治鄉,進行更大規模的抵抗。自此步月樓戰役結束。
 
決戰火燒庄

日軍繼續追擊義民軍,在火燒庄(今長治鄉)遇到更大規模的抵抗,雙方展開殊死巷戰。義民軍早已在庄外架起防禦工事,有槍眼、石牆甚至有寬2公尺,深及胸的壕溝防禦力堅強。歷經一番激戰,雙方死傷慘重,戰局僵持不下。日軍山田忠三郎少佐吹起衝鋒號,在火力掩護下,日軍進行放火燒庄的突擊,在強風推波助瀾下,戰況情勢扭轉,大火席捲全庄、幾近廢墟,義民軍被迫撤離家園。日軍佔領茄冬腳已是午夜12點多。佔領佳冬耗時一整日,雙方傷亡人數:義民軍傷亡大半;日軍15人死亡(含軍官1名)57人受傷。

日軍第二師團於
1895/10/12日 進攻橫渡東港溪
10/13  佔領東港
10/16   進攻鳳山城
10/21   進攻台南府城
10/22   第一師團進攻台南府城台灣淪陷

後語

雖然義民軍只抵抗了一日,仍抵擋不住日軍的猛攻,犧牲眾多鄉親的生命,或許對初期的保臺抗日事蹟上並無極大貢獻。但是在六堆鄉民的心中及日後子孫的心目中所認知的保家衛國,是出自內心的行動與視死如歸的忠勇之心。雖然查不到這些先烈鄉民的名字,也無從考證。但是他(她)們有一個與日月同昭、永垂不朽、子孫驕傲的共同英名------褒忠六堆義勇軍

多謀驍勇一干域   韜略兵機古將驚
步月樓前禦日寇   火燒庄野殺倭狼
乾坤浩氣滿身膽   寶島傾山獨臂擎
甲午風雲悲割地   建言十策保民生

六堆總參謀鍾發春題
 
參考書目:
鍾發春傳記,鍾氏族人著,出處不詳
日軍在台灣1895-1945軍事設施的主要活動(上.下),劉鳳翰著,出版社
攻台見聞─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圖繪,許佩賢著,遠流出版社
攻台圖錄─台灣史上最大一場戰爭,鄭天凱著,遠流出版社

為了壓制不受異族統治的台灣人,日軍從北打到南,一路上不斷遭到義軍頑強的抵抗。義軍的武器雖然不如人,但是他們保鄉衛國之勇氣卻不退縮。

火燒庄之役是台灣淪陷的最後一場戰役,六堆客家義軍在武器不如人的情況下,犧牲慘重。

百年後(即1995年),六堆客家鄉親為了紀念壯烈成仁的義士,特別在長治鄉立碑,向後人講述義士抗日不屈不撓的故事。碑上除了有開國元老于佑任所提的詩外,還有前堆人士吳癸英的頌詩:

甲午當年痛割疆 鳳揚領隊護家鄉
六堆抗日推賢哲 萬眾興邦起義方
歷久火燒留聖蹟 至今長治有康莊
憶追念舊逢週百 樹立公園紀偉光

下面是屏東縣長治鄉官方網站對六堆抗日紀念碑的描述:

=======
六堆抗日紀念碑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滿清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是時全台憤懣。唐景崧巡撫組台灣共和國,六堆鄉親在邱鳳揚大總理領導下,堅決反對外族入侵,響應一致抗日。

同年五月下旬,日軍侵台,全台急速淪陷,公侯將相多數潛避,遺六堆義軍激烈抗日。十月間、日本軍團由枋寮登陸,在桑波田少佐指揮下攻打六堆並節節進逼,義軍在六徑(佳冬)被擊退,幾次大小戰役後,大總理決領軍退守火燒庄(長治鄉長興村)做最後決戰。十一月火燒庄戰役爆發,血戰數日,六堆義軍及庄上男女青年以土槍對洋砲,死傷慘烈,此役為台灣抗日最後一戰。

今感念先民阻外侮忠義之精神,為保社稷而犧牲情操,可謂正氣完人。六堆聖火在此點燃,緬懷先民以勵後人發揚先民熱愛鄉土高尚情操。

氣與河山壯 名爭日月光
煌煌民族史 照耀火燒庄
         
-----于佑任


聳立在屏東的堆客家抗日紀念碑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person2&aid=2344701

 回應文章

ts891101@gmail.com
2019/04/20 10:34
您好!正在努力找尋美濃龍肚和屏東新北勢鍾發春的後代,您這邊是否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