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客家龍岩:奧運金牌搖籃-2
2008/09/01 01:36:02瀏覽521|回應0|推薦2

關於他們三位成功的故事,新華社記者鄭良將它歸功於機遇、勤奮、心態,而中新社記者羅欽文則將其歸功於政府對體育的投資和政策的支援...。詳細情形,請見下面三篇新聞報導。


============================
報導之一:三塊奧運金牌背後:解讀北京奧運會的「龍岩現象」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中國新聞網2008年08月21日

龍岩,福建西部山區、與江西交界的一個僅有二百八十多萬人口的地級市。過去,龍岩讓人記住的是,這裡是曾經為中國紅色革命奠基的著名革命聖地,是全球客家人的祖地,有聞名海內外、剛剛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客家土樓。

而在北京奧運會上,被不少媒體所稱的「龍岩現象」,讓人認識了一個體育事業發展的龍岩:來自福建龍岩的張湘祥、林丹、何雯娜,分別摘取了北京奧運會的舉重、羽毛球男子單打、女子蹦床金牌。

「湘祥的成長,離不開龍岩良好的體育氛圍。」奧運冠軍張湘祥家人的一番話,就道出了北京奧運會上「龍岩現象」的奧秘。

多年來,龍岩市從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援體育事業發展,時刻關心國家隊、省隊運動員的訓練、生活情況,並在二00三年首次提出了創建體育強市的目標。

在政府引導下,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體育人口不斷增加,目前已達百分之四十點五;健身路徑二百六十條,遍佈該市各縣區,基本實現城市每個社區、農村每個鄉鎮都有健身點。

現在,該市有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的「國家級全民健身中心」兩個,新羅區、長汀縣、上杭縣是全國體育先進縣(區),連城縣是全國武術之鄉。

在龍岩隨處走走可以發現,這裡體育設施齊全,先後建成了現代化的體育中心、體育公園,包括體育場、體育館、游泳池、羽毛球館、舉重網球館、射擊館、小球重競技館等功能齊全的體育場館。據統計,龍岩人均擁有體育場地面積達一點零六平方米。

在中共龍岩市委書記張健看來,龍岩之所以能出這麼多奧運冠軍,體育事業之所以能走在山區市的前列,是艱苦奮鬥、不畏艱難、勇於拼搏、團結互助的紅土地精神與奧運精神融合的生動寫照。

實際上,三塊奧運金牌背後,也呈現了龍岩對競技體育品牌的打造。舉重、羽毛球、體操是龍岩的優勢項目。該市抓住優勢項目,著力培養有世界水準的運動員。例如,參加北京奧運會六十九公斤級角逐而因傷不得不退賽的雅典奧運冠軍石智勇,去年退役、現任福建省乒羽網中心副主任的羽壇名將陳宏,都出自龍岩市。

近年來,該市積極響應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實施金牌戰略,創建國家高水準運動人才基地,始終加強優秀教練員、優秀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引進皮滑艇、擊劍、體操等項目的優秀運動人才,與福州、廈門等沿海城市以山海合作方式共同培養拔尖運動員。正是這種種舉措,推進了龍岩市競技體育水準的整體發展,使這個山區市奧運冠軍輩出。(完)


===================
報導之二:三位福建龍岩籍奧運冠軍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鄭良,新華網8月20日

8月18日晚,來自閩西龍岩的19歲姑娘何雯娜不負眾望奪得中國蹦床首枚奧運金牌。「她把最美的姿態展現給了世界。」何雯娜的父親何龍激動地說。

何雯娜是本屆奧運會上第三位龍岩籍的冠軍。8月11日,來自龍岩市新羅區的張湘祥奪得男子舉重62公斤級冠軍;8月17日,來自龍岩上杭縣的林丹奪得男子羽毛球單打冠軍。

近日,記者來到龍岩市採訪了三位奧運冠軍的家人、教練,他們向記者講述了三位冠軍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機遇、勤奮、心態」是三位奧運冠軍共同的關鍵詞。

機遇

三位奧運冠軍走上專業運動員道路都具有偶然性,啟蒙教練的「慧眼識金」成就了這些普通家庭出來的孩子。

「何雯娜6歲就開始練體操,完全緣於龍岩市少體教練曹家紅的『慫恿』。」何雯娜的母親賴秀紅告訴記者。

1995年6月的一天,曹家紅在新羅區實驗幼兒園挑選練體操的「苗子」,一眼就看中了何雯娜,他說:「小女孩長得很可愛,身材和骨骼都很適合練體操。」9個月後,福建省體工隊在全省各地挑選體操運動員「苗子」,何雯娜因為「身體柔韌性好」被選入省體工隊,開始了職業運動員的訓練、比賽生涯。

張湘祥的母親黃玉曼說:「1990年暑假,家裏本來是打算讓湘祥到龍岩市業餘體校練乒乓球的,可體校校長林永樂覺得湘祥更適合練舉重,就向舉重教練朱日平作了推薦。」

朱日平說:「一見到湘祥就喜歡上了,他眼中有種堅韌不拔的霸氣,身材、骨骼很適合練舉重。」

上杭出生的林丹5歲就開始練習羽毛球。小時候的林丹很好動,總也閒不下來,父母就商量著把他送到上杭少體校,課餘時間做些運動,回家後就安靜了。啟蒙教練陳偉華發現了林丹這棵「苗子」,他說:「這小孩兒人很機靈,動作也很靈活,是打羽毛球的料。」

在上杭體校練了3年多,林丹遇上了他生命中的又一位「貴人」。福建省體校教練、前羽毛球世界冠軍張青松到上杭選「苗子」。林丹的彈跳力、爆發力、耐力,都給張青松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張青松就跟陳偉華說:「這孩子省體校要定了!」

勤奮

何雯娜7歲就獨自離家來到福州,在福建省體工隊進行專業訓練,艱苦、單調的訓練生活讓她很不適應。賴秀紅說:「到福州的第一年,何雯娜每次往家裏打電話都哭著說不想再練了,要回家;每次我們到福州看她,她都拉著我們的手不肯放開說要一起回龍岩。」

18日晚,何雯娜奪得金牌的那一刻,賴秀紅流出了眼淚,「這麼多年女兒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她想要打退堂鼓時,我們都鼓勵她一定要堅持下去。」

陳偉華也對小林丹的勤奮印象深刻:「訓練非常刻苦,每天總是最後一個離開訓練場。」林丹的父親林建斌說:「在上杭少體校時,5、6歲的林丹每天要練球4個多小時,晚上回家都是筋疲力盡,吃飯時都要睡著了。」

勤奮訓練的習慣一直陪伴著林丹,5歲進入上杭市少校,8歲到福建省體校,12歲進入八一隊,再到今天的奧運冠軍,「刻苦訓練、頑強拼搏」始終是林丹留給家人和教練的最深刻印象。

「堅韌不拔是湘祥的最大特點,他訓練時的刻苦很少有人比得上。」朱日平說。

1995年7月,剛打破舉重38公斤級福建省紀錄的張湘祥被北京體育大學的謝勇教練看中,進入北京體育大學;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張湘祥獲得男子舉重銅牌。但他的運動生涯並非一帆風順,2003年的一次醫療事故幾乎斷送了他的運動生涯,此後三年多,他從人們的視野裏消失了。

朱日平告訴記者,湘祥受傷的那段時間,他們常通電話,鼓勵湘祥不要灰心,一定能重返賽場。「他是個內心很硬朗的人,即使在最艱難的情形下,他也沒有放棄訓練,放棄職業生涯。」

心態

奧運前夕,何雯娜、林丹、張湘祥都被寄予了奪金厚望。記者採訪時發現,不論是家人,還是運動員自己,對爭金奪銀都有一種平常心,自信從容,不讓金牌成為影響自己發揮的負擔。

何雯娜比賽前夕,何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她能輕裝上陣,不論是否拿到獎牌,參加奧運會這樣的大賽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賴秀紅說:「每個周末都會跟女兒通電話,不談比賽,聊些家常,提醒她注意身體。這是何雯娜第一次參加奧運,不論勝負如何,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談到對兒子的祝福時,林建斌說:「希望林丹從雅典奧運會失利的陰影中走出來,以平常心一場一場去拼下來。」決賽之夜,30位街坊鄰居、親朋好友來到林建斌家中,為林丹加油助威,林建斌說:「參加奧運會是一項光榮,不管勝負如何,我們都為他驕傲。」

張湘祥比賽前,黃玉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不管他是否能拿到獎牌,家人都永遠支持他。」

==============
報導之三:三塊奧運金牌的背後
閩西日報 2008-08-20(王仰華 高營光)

張湘祥、林丹、何雯娜在北京奧運會相繼獲得金牌。連日來,一個僅有280多萬人口的山區地級市,在同一屆奧運會上能有四位奧運健兒參賽,其中三位獲得金牌,在全省獨領風騷,一時成為熱點話題,並被不少媒體稱為「龍岩現象」。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基礎:發展體育事業成為共識

記者曾多次採訪張湘祥的家人,他們發自內心地表示,湘祥的成長,離不開龍岩良好的體育氛圍。

多年來,龍岩市委市政府把體育事業作為龍岩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並首次提出創建體育強市的目標,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極大的支持。市領導時刻關心國家隊、省隊運動員訓練、生活情況,成為龍岩籍運動員的強大後盾。許多市領導到北京或福州出差,都會抽空與在京、在榕訓練運動員見面,予以慰問和鼓勵。

在龍岩隨處走走,我們就會發現龍岩的體育設施是比較齊全的,省體育局的領導曾說,不但在山區地市走在前列,跟沿海地市相比也不差。據統計,全市人均擁有體育場地1.06平方米,達全省先進水平。先後建成現代化的體育中心和體育公園,包括體育場、體育館、遊泳池、羽毛球館、舉重網球館、射擊館、小球重競技館等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體育場館。

龍岩市還十分注意體育氛圍的營造,近幾年通過各種措施引導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體育人口不斷增加,目前已達40.5%的先進水平。市體育局、體育總會牽頭開展的體育比賽每年達40項次,縣級比賽180項次,遍布全市五縣一市一區的健身路徑260條,從無到有基本實現城市每個社區、農村每個鄉鎮都有健身點。現在,全市有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的「國家級全民健身中心」兩個,新羅區、長汀縣、上杭縣是全國體育先進縣(區),連城縣是全國武術之鄉。

突破:紅土地精神與奧運精神融合

「龍岩現象」的形成,是老區人把紅土精神與奧運精神充分融合的必然結果。

2006年,福建省第十三屆運動會和省第七屆老運會在我市舉辦。這是省運會第一次在我省非沿海城市舉行。全市上下把省運會的舉辦作為推動龍岩市加快發展的一次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以有效的組織管理、良好的競賽秩序、完善的場館設施、熱情的接待服務、嶄新的城市面貌和安全的社會秩序得到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我市體育健兒發揚閩西蘇區體育精神,不畏艱難、奮勇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優異成績,代表團以116枚金牌、87.25枚銀牌、78.25枚銅牌和3468.5分的成績歷史性地名列金牌榜第四和總分榜第五,金牌總數超過前12屆總和。

市委書記張健說,龍岩之所以能出現那麼多的奧運冠軍,體育事業之所以能走在山區地市的前列,是艱苦奮鬥、不畏艱難、勇于拼搏、團結互助的紅土地精神的生動寫照。事實正是如此。多年來,市體校的教練沒有正常度過一個節假日;有的教練自掏腰包幫助運動員補充營養,有的還親自動手烹飪、調制營養品。許多小隊員才10歲左右,就離開父母到福州、廈門等外地集訓,戰酷暑、抗嚴寒,刻苦訓練;有些項目運動員本身學業較重,有的利用中午時間訓練,有的則延長下午的訓練時間;海上項目、皮劃艇等室外項目,更是要在烈日和風雨中堅持訓練,隊員們訓練過程中衣服濕了又幹、幹了又濕……

品牌:讓我們向金牌衝擊

「龍岩現象」的關鍵就在於努力打造競技體育品牌。

近年來,龍岩市積極響應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實施金牌戰略,把競技體育作為體育工作品牌來抓,積極探索競技體育發展規律,構建有利于發現、培養、輸送體育人才的機制,有力地推進競技水平的整體發展。

龍岩市以創建國家高水平運動人才基地為契機,建立和完善了市、縣兩級體育人才培訓基地,成立市級專業運動隊,加強重點運動員培養,形成優勢項目群和人才鏈。實行重點項目、重點人才、重點投入、重點培養。舉重、羽毛球、體操是我市的優勢項目,我市毫不放松,著力培養有世界水平的運動員。在此基礎上,再重點抓好田徑、遊泳、射擊三大項目,既擴大優勢項目的奪金面,又提高弱勢項目的競爭力。我們還努力開拓適合閩西的體育競技項目,如海上帆船、帆板等項目,我市與廈門市「山海協作」,利用他們的海域、器材、教練資源「借船出海」;跳水項目借用省隊場地、教練資源開展訓練,都在省運會上取得好成績。

龍岩競技體育能保持長盛不衰,還有賴于龍岩市始終加強優秀教練員、優秀運動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市裏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教練員、運動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術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完善運動員、教練員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堅持對參加重大體育比賽獲獎的運動員、教練員和有關單位的獎勵;把好運動員選材關,用科學的指標作選材的重要依據,建立運動員信息庫,實時了解重點運動員動態……近年來,我市還向外省引進了皮筏艇、擊劍、體操等項目的優秀運動人才,並與福州、廈門等沿海城市採取山海合作的方式培養拔尖運動員,一係列舉措把我市競技體育推上一個又一個新的臺階。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person2&aid=217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