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21 22:25:59瀏覽1261|回應0|推薦10 | |
原文 白話譯文 思文后稷 追思文明高尚的先祖后稷 克配彼天 他配立在天父上帝的兩旁 立我烝民 善於播種百穀養活了萬邦 莫匪爾極 推行公義有崇高道德威望 貽我來牟 將好麥種和農政留給子孫 帝命率育 上帝賜特殊能力養育眾人 無此疆爾界 廣大土地不再把疆界劃分 陳常于時夏 使美好德政在全中國傳頌 英文翻譯 Commemorate our forefather Houji for his nobly civilized deeds He was lifted up standing next to God in heaven For he was proficient in planting that rear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With lofty virtues he guided the kingdom in paths of righteousness He reserved strong seeds and good farming skills for his children To nurture his people God granted him with special talent The immense land would no longer be divided since then And so his greatness was praised in China the whole land 〈思文〉是〈詩經.周頌〉的第十首,為周人祭天時追思后稷的一首詩歌,作者是周公。其序文「后稷配天也」的意思是說:后稷的功績顯著,他有資格站在天父上帝的左右。 關於這首詩《毛詩正義》解釋說:「思文詩者,后稷配天之樂歌也。周公既巳制禮,推后稷以配所感之帝祭於南郊,既巳祀之,因述后稷之德可以配天之意,而為此歌焉。經皆陳后稷有德,可以配天之事。《國語》云周文公之為頌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是此篇周公所自歌與〈時邁〉同也。后稷之配南郊,與文王之配明堂,其義一也。而此與〈我將〉序不同者,〈我將〉主言文王饗其祭祀,不說文王可以配上帝,故云:『祀文王於明堂』。此篇主說后稷有德,可以配天,不說后稷饗其祭祀,故言后稷配天,由經文有異,故為序不同也。」 這首詩前面四句「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的意思是:「周公思先祖有文德者,后稷之功能配天,昔堯遭洪水,黎民阻飢,后稷播殖百穀,烝民乃粒,萬邦作乂,天下之人無不於女時得其中者。」 後面四句「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的意思是:「武王渡孟津,白魚躍入于舟,出涘以燎,後五日火流,為烏五至,以穀俱來,此謂遺我來牟。天命以是循存后稷天下之功,而廣大其子孫之國,無此封竟於女。今之經界乃大有天下也,用是故陳其久常之功,於是夏而歌之,夏之有九書,說烏以穀俱來,云穀紀后稷之德。」 「后稷配天,克配彼天」的「配」是「夠資格」的意思,也有「配角」的含義在內。古人祭天時,以敬拜上帝為「主祀」,追思祖先為「配祀」;也就是說祭天時,上帝是主角,祖先是配角。所以「后稷配天,克配彼天」的意思是:后稷的功績偉大,子孫們認為他有資格跟天父上帝同在,所以特別在祭天大典時追思他。關於周人祭天的習俗,《禮記》描述說:「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也。」即,在郊外敬拜天父上帝,同時配祀先祖后稷,乃是周天子必須遵行的禮俗。 關於「祭拜上帝、追思祖先」的禮俗,孔子強調說:「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意思是說:郊社之禮乃是敬拜上帝之禮,宗廟之禮乃是追思祖先之禮;一個懂得敬拜上帝、又知道如何追思祖先的人,治理國家就好像讀自己的手掌一樣容易! 〈詩經.大雅〉裡有一首追思周文王的詩,開頭這樣寫著:「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大意是說,文王在眾人之上為萬民景仰,昭明的德行使他得著天賜的祥福;周岐雖然是陳舊的城邦,然而天父的命令重新臨降。周岐的前途不但光明寬廣,上帝授與天命的時間也非常適當;不管文王升到天上、或降臨到地上,都始終站在天父上帝的左右兩旁。這跟「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和《禮記》描述的一樣,都是周人祭天的文辭。 中國先民為什麼要敬拜上帝、追思祖先呢?原因無它,因為先民們認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祀帝於郊,敬之至也。宗廟之祭,仁之至也。」大意是說,萬物的根源來自天父上帝,人類的根源來自祖先,所以在祭天時要敬拜上帝,也要配祀祖先。在郊外祭天的目的,是向上帝和祖先表達子孫隆重的感恩之心。在郊外祭祀上帝之禮,是最高的敬畏之禮;在宗廟追思祖先之祭,則是最高的仁愛之禮。 后稷的出生充滿了奇跡, 〈史記.周本紀〉這樣描述:「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詩經.閟宮〉這樣描述:「赫赫姜嫄,其徳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關於這段故事《毛詩正義》解釋說:「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於郊禖,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言姜嫄之生此民,如之何以得生之乎?乃由姜嫄能禋敬、能恭祀於郊禖之神,以除去無子之疾,故生之也。」 故事大蓋是這樣,后稷的母親名叫姜嫄,姜嫄本來患有不孕症,然而因為她有愛心又敬畏上帝,於是上帝治好了她的不孕症,賜給她一個兒子。奇跡發生的過程是如此,有一天姜嫄出去野外,看見路上有巨人的足跡,她看了很高興,就用腳去踩,這一踩,竟然讓她的肚子為之一動,感到像懷孕一樣。回去以後和丈夫同房,她就懷孕了。 十月之後,姜嫄生了個兒子。然而姜嫄信心不足,以為這個兒子會給他帶來不祥的徵兆,就把他丟到一個狹窄的巷子裡。結果奇跡發生了,所有經過那裡的牛馬都會自動從嬰兒的身邊繞過去。姜嫄看到以後暗暗稱奇,接著又把他丟棄到森林裡,雖然當時經過森林的人很多,但是他們也都自動繞過他。姜嫄看到這樣不行,又把他丟棄在河中的冰塊上,沒想到卻引來一群飛鳥,這些鳥竟然張開翅膀遮蓋在孩子身上保護他。 看到這些奇跡,姜嫄終於領悟到,原來這個孩子有上帝與他同在,有天使保護他。於是趕緊把孩子帶回去,決定把他撫養長大,並幫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棄」。「棄」長大以後,因為精通於農業,成了堯舜的農官。由於他的功績特別顯著,後人尊稱他為「后稷」。 周朝從后稷到武王伐紂,一共經歷1000多年。按照《史記》的記載,從黃帝、后稷到周武王的世系排列是這樣:黃帝→玄囂→蟜極→高辛(帝嚳)→后稷→不窋→子鞠→公劉→子慶→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文王→武王。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