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作 - 周頌5.詩經270
2014/12/13 23:37:41瀏覽770|回應0|推薦1
原文     譯文

 

天作高山  天父上帝賜下了高聳的岐山,
大王荒之  王不斷带領萬民努力開荒,
彼作矣。   就在山麓築起了宮室和住房

 

文王康之,  傳到文王時,百姓的生活安康,
彼徂矣岐,  岐道雖然險阻,但是人心
有夷之行,  祖先把它開墾成文明富裕之鄉,
子孫保之  子孫才能保有這片壯麗的家園

 

英文翻譯

 

From God our heavenly Father, the great Qishan was created and given

Ceaselessly our fore kings led their people to cultivate the virgin land

Then palace and houses were built around the mountain

 

Inhabitants lived in peaceful prosperity after King Wen took the crown

Roads to the maintain were perilous, yet they aspired to the Promised Land

Together our forefathers made it an affluent nation

For children might live and ensure the glorious homeland

 

 

天作是〈詩經.周頌〉的第五首詩,它是「祀先王、先公」的一首詩。

 

關於這首詩,《毛詩正義》解釋說:天生萬物於高山,大王行道能安天之所作也。天生此高山,使興雲雨以利萬物,大王自豳遷焉,則能尊大之,廣其德澤,居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

 

這裡的是什麼意思呢?中國文字上的有好幾層意思:

一是代表空間的空」

二是代表時間的天時

三是代表現象的天象

四是代表屬靈的天父

 

能够「生高山」…創造高山、「生萬物」…創造萬物,又能把高山萬物賜給百姓的,只有天父上帝才能做到。所以這裏所說的「天」是屬靈的「天」,有別於天時天象」以及我們平日所說的「天、天地、天下、今天、天氣…」的「天」字。因為上帝是天皇大帝,神之最尊者也,為萬物之所宗,人神之所主聖人法天順情…,即:帝是天上最偉大的帝王,祂是萬神中最尊貴的神,是創造萬物的宗主,也是人類和萬神的主宰

 

也許大家都會以為「天父」是外來的名詞,其實不然「天父」的觀念最早出自中國先民的信仰,並非洋名詞!如《易經》說:乾,也,故稱乎。」《尚書》說:萬物。」《淮南子》說:「聖人法天順情…,,以地為。」這遠比西方宗教稱呼 heavenly Father(天父)的年代早千年以上。

 

所以這裡的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大意是說:天父上帝賜岐山給周人,並使那裡的萬物興旺。百姓感謝的恩賜,於是就在那裡努力開荒,把岐山建設成了一個文明富裕的地方。

 

周朝的始祖后稷名「棄」,是黃帝的第五世孫,他出生的時候有上帝跟他同在。后稷長大之後對農業相當有研究,所以成年後被堯舜封為農官(農業部長)。他在農業上的貢獻,對後來中華民族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后稷死後,由兒子不窋即位。不窋晚年,夏朝的政治衰敗,因而丟了官,只好投奔到西部的戎狄地區。

關於后稷的出生,〈詩經.閟宮〉這樣描述:「赫赫姜,其徳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關於這段故事《毛詩正義》解釋說:「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於郊禖,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言姜嫄之生此民,如之何以得生之乎?乃由姜嫄能禋敬、能恭祀於郊禖之神,以除去無子之疾,故生之也。」

 

周朝從后稷到武王伐紂,一共經歷1000多年。按照《史記》的記載,從黃帝到周武王的世系排列是這樣:

 

黃帝→玄囂→蟜極→高辛(帝嚳)后稷→不窋→子鞠→公劉→子慶→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姬昌(文王)→姬發(武王)。關於周朝的世系,請見〈周朝興起與上帝關係圖(http://classic-blog.udn.com/superson2/19488908)

 

周朝真正興旺是從公劉開始,當時他們還留在西部和戎狄混居在一起。古公亶父即位後,周人從戎狄地區東遷到岐山(陝西岐山和鳳翔一帶)。古公亶父是一位有名的仁德之君,他「積德行義,貶戎狄之俗,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岐山在古公亶父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經營,終於成了文明之鄉。後人為了紀念周朝先祖的功績,特別寫下了〈天作〉這首詩歌紀念他們。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person2&aid=1963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