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單車界特斯拉VanMoof,為何亞洲唯一首選台灣?
2024/05/20 10:25:16瀏覽74|回應0|推薦1

單車界特斯拉VanMoof,

為何亞洲唯一首選台灣?

2022-04-15 文 / 白育綸 攝影 / 陳之俊

圖/造型時尚搭載馬達輔助騎乘,帶動城市通勤潮流。VanMoof提供

「未來5年,我們要讓世界上1000萬人愛上電動腳踏車!」

風靡歐美的電動腳踏車獨角獸VanMoof

共同創辦人Taco Carlier,激動地說。 

包含CNN在內,被許多外媒譽為「腳踏車界的特斯拉」

「全球最美電動單車」

的電動腳踏車新創VanMoof,近期又多了一項事蹟,

它從創投手中募得1.82億美元(折合約新台幣52億元)的資金,

創下電動單車史上最高的募資金額。 

隨著疫情肆虐,歐美因腳踏車比起大眾運輸,

更能保持社交距離,加上政策鼓勵掀起一股單車通勤的熱潮,

VanMoof乘風崛起,以流線的外型,受到城市雅痞們的歡迎,

連續三年,銷量翻倍,至今在19國家已銷售超過20萬輛。 

這樣一個受市場矚目、歐洲血統、

產品要價7萬元台幣起跳的精品腳踏車公司,

市場既不在台灣,創辦人的過往,

與台灣也沒有太多文化連結,在海外尋找據點時,

台北,竟是它最終落腳的地方。 

春陽照進台北市杭州南路的小巷子裡,一位身高近200公分,

頭髮微捲的西方面孔,迎面騎車而來,

在一幢停滿腳踏車的樓房前,優雅地停下。

他,是VanMoof創辦人兄弟檔中的弟弟,

44歲的荷蘭人Ties Carlier。 。陳之俊攝

「我們重新『發明』了每一個腳踏車零件,

這點要是沒有台灣,沒有發達的腳踏車工業,

恐怕也就不會有今天的VanMoof。」Ties堅定地說道,

這也是VanMoof為何落腳台灣的主因。 

事實上,這家由Taco Carlier與Ties Carlier兄弟創辦的公司,

早在2012年就在台北的舊公寓裡,成立了海外的研發辦公室,

Ties也因此來台定居,轉眼已經十年。

如今VanMoof在台灣的研發中心,已有超過300名設計師、

工程師及採購人員。 

從腳踏車產業聚落,到彈性化的電子業,

對於外國創業家而言,台灣提了一站購足的供應鏈,

台荷混血的DNA,正是VanMoof從概念、設計原型,

落地走向廣大消費者的關鍵。 

而所謂的在地供應鏈,最知名的便是在今年6月興櫃,

由連接線器大廠信邦與緯創合資所成立的太康精密,

太康從線材、電控,甚至專為VanMoof打造的整機組裝產線,

成為電子業斜槓進攻電動自行車產業的代表。 

太康受惠於電動腳踏車賣得火熱,

2021年不只寫下營收14.6億元,毛利率35.68%,

EPS 6.87元的新高,也在去年宣布,

將與VanMoof共同在台灣打造生產基地,

為各個正積極尋找新應用出海口的電子業者,

打開新的機會。  

最美電動腳踏車,帶動騎車通勤風潮 

談起這輛最美的電動腳踏車,

故事要從2009年Ties與Taco合力創立VanMoof開始說起。 

當時,年約30歲的兄弟檔已有過幾次創業的經驗,

也靠用於馬拉松、演唱會的手環機台,結合物聯網應用,

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這讓這對兄弟檔以產品發明家自居。 

不過Ties與Taco對VanMoof的企圖心、使命感,

遠不止於此。 

「在阿姆斯特丹有一半的交通,由腳踏車完成。

在城市裡騎車,是那麼舒服、愉快。但當我們去到紐約、

舊金山、巴黎,卻幾乎看不見腳踏車上的通勤族。」

從自身的體驗出發,Ties直言,創業就是想讓單車文化,

普及到每一座城市。 

「這絕不是一相情願、激情,而是帶動一股浪潮的機會。

不論你是否願意相信,20年內,城市的地景會全然改變,

身為一個產品的發明家,我想用一台徹底重新設計的腳踏車,

抓住商機。」Ties透出一臉創業家的自信與天真。 

一開始,Taco與Ties快速定義單車通勤族的痛點,

他們觀察到,車身的頭燈總是沒電與故障,讓人不堪其擾,

更讓單車通勤族提心吊膽的,是單車失竊的問題。

Ties誇張地形容,「荷蘭人一年不被偷個幾次,

恐怕也要覺得奇怪。」 

當VanMoof初試啼聲,推出重新設計過的頭燈、

防盜鎖等配件,很快的在荷蘭獲得廣大迴響,

卻沒有如預期征服外國市場,

對於誓言要用腳踏車改變世界的兄弟倆,

當然無法滿足於此。 

VanMoof切入自行車的整車設計,

卻在市場上找不到合適的零組件,原來過去,

腳踏車零件多半由Shimano(禧瑪諾)、

Bosch(博世)這些巨頭把持,規格的制定者,

供應給整車廠、品牌端的零件雖然顏色、外型略有不同,

卻讓腳踏車的功能受限於,難以創新。 

為了重新設計、生產每一個零件,

VanMoof將眼光望向亞洲,Taco在一段Podcast節目中坦言,

2011年Ties曾到亞洲巡找創業的地點,第一站選在上海,

進駐荷蘭政府提供孵化新創的共享空間,

但對於沒有獨立伺服器的小企業而言,光是上網得翻牆,

就讓他們吃盡苦頭,9個月後便鎩羽而歸。 

好在,當負責設計、

製造產品的Ties隻身來到腳踏車工業大國台灣後,

找到願意接受少量、客製化訂單,

又能擁抱VanMoof理念的供應商,加上在地的設計師、

製程工程師加入團隊,

讓VanMoof終於有能力推出整車產品。

儘管在開發產品的初期,

研發團隊也曾犯下讓人哭笑不得的錯誤。

例如在設計腳踏車上的LED照明燈時,

傳統開關容易因雨水滲透而短路,

VanMoof開發出一款磁扣控制的頭燈,

卻因磁力太強,讓用戶的銀行卡片全被消磁。   

VanMoof也一度因為重新設計零件後,成本太高、數量太少,

而不受到主流供應鏈待見,

「原本他們交貨(lead-time)就已經要排一兩年了,

你只要2、3000件,他們連理都不理你!」

Ties有些感慨地說。 

Ties的團隊一一克服障礙後,

VanMoof在2016年終於推出首款電動腳踏車S1,

這款造型流線、時尚的腳踏車,搭配自動變速、

馬達輔助騎乘的優勢,VanMoof才真正在全球火了起來。 

Ties觀察,歐美各城市與荷蘭相比,通勤距離更長、

上下坡起伏大,且太濕熱,

是人們仍選擇開車上下班的主要原因。

當電動腳踏車橫空出世,

等於解決了上班族不想狼狽通勤的窘境。

騎車上班,從此變成一件很酷的事。 

Ties回憶,在第一代電動車開賣的前一晚,

公司的現金已經燒光、試賣也並不順利,

他跟哥哥懷著忐忑的心情,一邊看著阿姆斯特丹的夜景,

一邊告訴自己,「放手一搏後,就不會遺憾」,

因為他們已經盡了全力。 

怎知隔天一開賣,電腦不斷傳來下單的訊息音效,

僅一個小時,就接到200多張訂單,雖然現在看來毫不起眼,

但在當時,對一個首發產品的公司而言,

簡直已是天文數字,

「這時我知道,我們終於找到了市場的甜蜜點。」Ties說。 

後來的故事,便是大家熟知的了。隨著近年環保意識高漲、

疫情下,許多城市為了培養騎車的風氣,

甚至降低市區汽車限速,鼓勵汽車與單車共融。

軟性移動(soft mobility)蔚為風尚,讓電動腳踏車市場,

真正進入了井噴式成長期。 

根據市調公司Fortune Business統計,

電動腳踏車的市場將以16%的年複合成長率,

在2028年達到524億美元的總額。

VanMoof在電動車大餅中搶下一席之地,有時機天助,

但更多是深入供應鏈多年、精準定位產品的努力自助。  

台灣產業怎麼學? 

細看幾個VanMoof電動車的賣點,在新一代的車身上,不只有完善的硬體防盜系統,如警鈴、電子密碼鎖等硬體設施,透過連線,腳踏車還能自動辨識車主、定位失竊、鎖死遭竊的車輛。透過AIoT,「解鎖」許多成過去難以想像的功能。 

更有趣的是,在「單車獵人」計畫中,一但有用戶通報自己的單車遭竊,無論有多遠,單車獵人都會在兩週內,靠著定位找到、歸還失物給著急的車主,萬一失敗,則由官方直接賠償一輛新車,推出以來,失竊率成功下降了七成。 

「最近我接到一封用戶的來信,他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頭,遠遠看到一台腳踏車,不用捆在任何柱子、鎖架,直挺挺地站立在那,卻不怕被偷,這位用戶直覺地相信,那是一台VanMoof」Taco說,能夠在消費者心中建立這樣牢靠的印象,絕對是他創業以來最驕傲的時刻。 

至於通路的策略上,VanMoof堅持不走經銷體系,所有訂單來自官網、產品直送消費者家裡,全球的實體店面,僅提供試乘與服務,更重要的是,在地的據點,會組織像單車獵人、快閃店這樣的活動,融入每一個城市的單車社群。 

回頭來看,當初Taco跟Ties定義的消費者痛點、出給自己的課題,無論是防竊、城市通勤的困境、文化推廣,這些年磨練,VanMoof都已能輕鬆的作答。 

r、Taco Carlier。VanMoof提供

Ties 觀察,台灣和荷蘭很像,從面積來看,不是太大的地方,但兩邊都是腳踏車「王國」:台灣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腳踏車,輸出的是「貨物」,但荷蘭有舉世文明的單車傳統,輸出的是「文化」,也造就了一切的不同。 

典型「台灣之光」的故事,總是寫下台灣車廠以製造優勢,量大、性能好,驕傲地攻下荷蘭市場,如今歐洲品牌來台,享有同樣的生產優勢,放眼全球市場,產業典範也隨著電動腳踏車興起,從傳產轉移到電子業,或是時候,台灣品牌開始思考,自己的「願景」「生態」是什麼。 

「現在我們供應商、成本表(BOM)當中,來自傳統腳踏車供應商,已經連1%都不到」Ties自評,比起一家「腳踏車廠」,VanMoof更像一家科技公司。 

在台灣的電子業助攻下,VanMoof得以解構、再靈活地建構腳踏車的每一個零件細節,歐洲美學也得有接地氣的台灣供應鏈,只是這一次,不再獨尊那幾大者恆大的自行車系統廠。 

將視野放到電動腳踏車這個漸興起的戰場,儘管過去已有不少先行者,有衝勁,卻因沒有生產經驗,慘遭淘汰,台灣的傳統自行車產業,則擁有硬底子,一手好牌,但常常在當代工的「追隨者」,直到夾在中間的VanMoof殺出血路,才讓業者看到不同的可能。 

VanMoof給想要發展品牌台廠,最好的啟示便是:你可以說,重視美感、辦活動、倡議、說故事,這些看似都與製造一台腳踏車無關的事,是外國新創在唱高調,但或許這正是傳統的腳踏車業,在發展電動車路上,最缺乏的。 

VanMoof小檔案  

成立:2009年  
關鍵時間點:2016年正式推出第一台E-bike  
創辦人:Taco Carlier、Ties Carlier  
全球員工:約900名  
年營業額:2021年約1.97億美元、合新台幣60億元(調研機構預估)

累積用戶人數:約20萬騎士

https://www.gvm.com.tw/article/amp/88933.

...........................................................................

「單車界特斯拉」VanMoof破產,爆財務危機禍及台廠?

VanMoof曾被譽為
「單車界特斯拉」,
但如今遭到前所未有的財務危機。
取自VanMoof臉書
Lineline
FBfb
聽遠見

20230714

電動自行車(E-bike)蔚為風潮,新創公司VanMoof備受關注,近期卻傳出財務不順,還燒到台灣合作伙伴太康精密,究竟發生什麼事?

《CNN》在內的許多外國媒體,在荷蘭電動自行車(E-bike)新創公司「VanMoof」成立時,紛紛投以高度期待,更給予「單車界特斯拉」、「全球最美電動單車」等美名。但VanMoof如今遭到前所未有的財務危機,而且早有跡象。

業內人士指出,VanMoof的2021年年度報告就已指出公司的融資只能延續到2022年的春季,也就是說,當時公司的金庫顯然幾近枯竭,急需新的投資者。電動載具外媒《electrive.com》報導也證實此事。

業內人士也提到,VanMoof在2021年的融資還算順利,募得約1.085 億歐元,VanMoof當時還對外宣稱,這是歐洲E-bike品牌有史以來最大的C輪投資。但以現況來看,投資人只想趕快拿回他們的錢。

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翻看, VanMoof過去2年財報,每年都虧損約7800萬歐元。業內人士認為,主因在於電動自行車(E-bike)生產製造相當花錢,維護、維修的成本更是可觀,因此衝擊VanMoof的營收。

根據了解,VanMoof現在已經「暫時停止」銷售產品,以趕上現有訂單的生產與交付進度,公司也已關閉全球20個城市的所有門市,希望藉此止血。

VanMoof財務卡關恐重創太康!

VanMoof財務卡關,連帶影響連接器大廠信邦(3023)的子公司太康精密(6833)。太康本週四(13日)晚間召開重訊記者會,旗下E-bike客戶VanMoof因所屬集團發生財務與資金調度問題,延遲支付8.14億元貨款,太康已提列7495萬元減損損失。

而太康對信邦的應付款項為3.56億元,這筆錢若全數提列減損損失,雖然不會明顯影響營運,但公司淨值將大幅減少。

太康發言人張賴弘指出,已得知荷蘭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批准VanMoof母公司VanMoof Global Holding B.V.申請的暫停付款(surseance van betaling)程序,荷蘭法院已對VanMoof下達兩個月的冷靜期,並指派管理人與管理階層共同評估、尋求解決方案,盼維持繼續營運。

據了解,VanMoof現在已經「暫時停止」銷售產品,

公司也已關閉全球20個城市的所有門市,希望藉此止血。

取自VanMoof臉書


曾在台灣聘百名員工,成功做出產品

VanMoof由Taco Carlier與Ties Carlier兄弟創辦,

與台灣的關係相當緊密,因為他們2012年就在台北的舊公寓裡成立海外研發辦公室,Ties更來台定居,當時的VanMoof台灣研發中心還有超過300名設計師、工程師及採購人員。

Ties當時來到自行車工業大國台灣,找到願意接受少量、客製化訂單的合作伙伴,加上在地的設計師、製程工程師加入團隊,公司終於有能力推出整車產品。

VanMoof成立初期創造話題,更一一突破技術瓶頸,如今卻落得瀕臨破產的下場,會不會衝擊台灣的E-bike市場?

事實上,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公會初步統計,今年第一季台灣整車與E-bike出口市場雙雙出現「量減價揚」現象,E-bike出口量罕見衰退,主因在於中低階產品庫存攀高。

不過,出口平均單價大幅提高,整體出口值依然雙雙逆勢成長。

但法人認為全球自行車產業受到俄烏戰爭、通貨膨脹影響,缺工、缺料且消費力銳減,整車廠和零組件廠都出現高庫存壓力,去化速度也不如預期,今年E-bike可能跌破去年締造的百萬台大關。

巨大(9921)、美利達(9914)、其他自行車零組件廠以及許多跨領域投入的電子業者,仍對E-bike的發展深具信心,VanMoof的成本管控與公司經營,或許可做為未來推動E-bike的借鏡。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4503

( 興趣嗜好收藏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nyjerry&aid=1746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