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喜劇,誰能忘記那不出聲就能使一堆人笑開懷的卓别林?他的詼諧,成為一種招牌,他的高帽、西裝、一撮刷子般的小鬍子,以及那過大的皮鞋,還有一只拐杖,早已成為一種文化形象。他的一舉一動中,總有著最精準的俐落,用肢體演繹出獨有的幽默。
而那總在人前帶來歡樂的卓别林,其實背後積累著各種辛酸與細膩,來自他不順遂的童年。
在卓别林幼年時,他的父母就已分居,他與同母異父的哥哥就跟隨著媽媽一起生活。他的母親在劇場工作,除了演戲也唱歌,卻不幸地在30歲時罹患喉炎,從此失去聲音。因為如此,卓别林在五歲時就替媽媽登台表演,也從此注定了他的表演人生。
而家裡的經濟也在媽媽生病後每況愈下,三人時常三餐不繼,兄弟倆也因此流連過收容所與孤兒院,這讓卓别林在孩提時期就已嘗盡被嘲諷與無助的滋味,然而,這些卻從未將他打倒,甚至接連著的父親過世、母親發瘋,只讓他比同年的孩子更獨立、成熟。
他賣過花、送過報紙,也當過理髮師的學徒,年紀輕輕就看見世間百態,使他日後的表演裡總比別人多了一些不同層面的觀點。
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的卓别林,在24歲那年,他終於被紐約的電影製片公司看上,得到了一份電影合約,從此踏上他長達六十多年的電影旅程。
一日,他在揣摩自己的電影角色時,突然閃過了一個靈感:「我想要一切都存在著衝突感,我要將肥碩的褲子配上緊身的西裝,小小的高帽配上過大的皮鞋。我加上一撮鬍鬚,因為這可以增加我的年齡卻不掩飾我的表情。我起先並不知道這個角色是什麼樣子的,但在我完裝的那一刻,我逐漸了解他。而當我走上舞台,這個角色便完滿地誕生了。」。
這個流浪漢角色在卓別林的第二部電影《威尼斯小孩賽車記》首次問世,並成為了我們今日熟知的卓别林形象。
從來沒有一個美國電影,發光發熱又令人喜愛的角色竟是一名流浪漢。他身處社會底層,卻更懂得關懷他人;儘管滑稽,卻也不乏英國紳士的風度翩翩。這個社會邊緣人角色反映出了卓别林早年的困苦經驗,並透過幽默來諷刺與反思現代社會。
而他的人生經驗,也讓他的喜劇總同時染上些許悲劇色彩。當他的流浪漢角色在銀幕上邁著八字步伐出現,帶給世人無盡歡笑,而這樣的歡笑卻飄散著人生際遇的淒涼,「悲喜劇」的概念因他而在電影史中奠定。
而他最著名的一部無聲電影-《城市之光》,便是他將喜劇與情感交融得最出色的一部作品。這部他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故事講述一名流浪漢愛上了一名賣花的盲女,並努力為她籌措醫藥費。卓别林以社會小人物道出了辛酸與最樸實的溫暖,也暗暗批判社會中那些擁有財富卻自私自利的人,電影評論家James Agee甚至誇讚說,這部電影的結尾是影史中最偉大的一段表演。
除此之外,他另一部最知名的無聲電影《摩登時代》,更是直截了當地敲擊了當年的社會問題。美國經濟蕭條時期,新興工業資本主義興起,勞資階級之間的對立愈加明顯。卓别林飾演的工人在工廠生產線上被弄得暈頭轉向,還捲入了齒輪之中,描摹出了面對機械時代來臨人類的恐懼與不安,並透過此一電影大膽批判了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摩登時代》的笑中帶淚是卓别林風格的最佳詮釋,而此作品也在日後被視為美國電影史上最棒的電影之一。
而卓别林的形象,也在時尚圈裡留下了影響,眾多設計師們在伸展台上以當代服裝對他的經典形象致上追憶與致意,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便屬John Galliano 2011年的春夏男裝系列。
模特兒們從巨大齒輪裡走出,有著一張白臉上有著一對深邃黑眼圈、一頭捲髮、一頂高帽,以及那絕對不可或缺的小鬍子。服裝線條依舊寬鬆頹廢,經典流浪漢形象卻在John Galliano的巧手下有了精緻的一面,進化成高級時裝裡的Dandy風格。
卓別林的一生,拿了兩次奧斯卡榮譽獎。一次是在1929年,另一次是在1972年,當年,他獲得了在場明星的五分鐘的起立鼓掌,也是奧斯卡歷史上最長的致敬。
而他也在1975年被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授與勳章,被封為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