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01 07:44:18瀏覽63|回應0|推薦1 | |
. 霍金逝世:從漸凍人到當代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2018年3月14日
克服身體殘障制肘,成為全球最尊崇物理學家之一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今日以76歲之齡與世長辭。 霍金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3月14日正是愛因斯坦139年前出生的日子。 憑借其過人的幽默感,霍金一直相當受大眾歡迎,他亦致力將科學普及化,確保大眾亦能接觸到他的研究。 其著作《時間簡史》於1988年出版,成為最暢銷書籍, 被譯成40多種文字,發行量高達2500多萬冊。 霍金曾說, 他的成年生涯一直要與運動神經細胞疾病 (其病症俗稱「漸凍人症」)共處, 但這並無礙他曾經經營出美滿家庭,並在學術路上取得成功。 「這證明了,」霍金寫道:「人毋須失去希望。」 史蒂芬·威廉·霍金於1942年1月8日生於英國倫敦, 父親為生物學家,其時為了逃離德軍空襲,偕妻遷離倫敦。 霍金在倫敦及聖奧爾本斯(St Albans)度過童年時代, 於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士學位後,進入劍橋大學進行宇宙學研究。 少年霍金熱愛騎馬及划艇, 但在1963年,霍金確診患有運動神經細胞疾病, 獲告知將逐漸全身癱瘓。 1964年, 霍金與其愛侶簡成婚時,醫生估計他的壽命只餘兩至三年; 霍金病情惡化的速度比預期為慢, 至1970年無法行走, 他開始使用輪椅, 其後幾年,肌肉萎縮情況日益嚴重, 全身能夠活動的部分僅剩幾個手指。 1985年, 霍金身體出現嚴重的併發症肺炎,醫生為其進行氣管手術, 雖然救回性命,但霍金自此失去說話能力, 只能依靠手指按動一個講話器按鈕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與外界交流。 在此情況下, 霍金仍於1988年完成《時間簡史》一書並對外發表。 這本深入淺出介紹宇宙學的著作,在全球的發行量數以千萬計。 霍金克服疾病與身體上的障礙, 以劍橋盧卡斯數學教授(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的身份持續進行研究, 並於2001年發表第二本書作 《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 霍金相信, 自己的病況事實上帶來了好處,令他的生命歷程更加有意思。 「我21歲時對生命已經是零期望,此後的一切都是額外的好處。」 他曾在一次訪問中如是說。 但他的身體不便,令他必須倚杖他人照顧: 霍金一直感謝陪在他身邊20年,為他打點一切的首任妻子簡, 兩人育有三名子女。 是故當霍金與簡離婚、 並於1995年另娶其看護時,親朋好友均感到驚訝。 2000年以來,霍金時時出入劍橋當地醫院,治理不同傷病。 警方曾就霍金有否被言語侮辱或暴力對待,盤問數人; 霍金多次否認受虐,警方亦未有就此正式拘捕任何人。 「科學明星」霍金提出了黑洞能量散發、繼而蒸發的理論,被稱為「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 然而,他最有名的當屬「萬物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 「這套完整的法則,能為『宇宙如何誕生』等一系列問題提供解答,」霍金說:「宇宙將何去何從,又會否結束?若然,它將如何結束?」 「如果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就將會知道上帝的思想。」 霍金是大眾熟悉的科學界明星,出現在諸多影視作品當中。 允许Instagram内容
《辛普森家族》就曾描繪霍金與主人公荷馬一同喝酒的場景, 他亦曾在BBC經典科幻喜劇《紅矮星號》(Red Dwarf )中粉墨登場、以投影的形式出現在《新星空奇遇記》(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中現身,甚至參演美國熱播科學劇《生活大爆炸》。 2014年,以其前妻簡·霍金著作為藍本的電影《愛的萬物論》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推出, 由英國演員艾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扮演霍金。 霍金本人曾與雷德梅恩見面,協助對方凖備角色。 「新福爾摩斯」班尼迪克·康柏貝奇及雷德梅恩均曾飾演霍金, 後者更憑此角捧回奧斯卡。 他一直致力鼓勵大眾對太空產生興趣。 「我認為,地球上的生命面對滅絶危機,」 他曾說:「一次突發的核戰爭、基因改造病毒,或其他危機均有可能造成這樣的局面。人類如果不向太空出發,將無未來可言。」 「因此我希望觸發更多人對太空的興趣。」 霍金更曾表示,認為外星生物存在是「完全合理的假設」, 但警告外星生物來到地球,可能只會掠奪地球資源後就離開, 「就像哥倫布抵達美國之後,本土美洲人所遭遇的下場」。 「我們人類只要看看自己,就可想像智能生命或會演變成我們 『不希望遇上』的樣子。」 霍金在中國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339703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3397037 .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