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9 12:43:29瀏覽322|回應0|推薦11 | |
海角七號大賺四億多,這是令人雀躍的事情,也恭喜導演及劇組,但是海角有這麼甜蜜麼? 對門的女孩子剛看完海角七號,在中庭遇見我,很興奮的跟我說他跟不同的同學去看,總共看了七次,又不知道從哪下載了電影音樂,一天到晚放,連續放, 而且大聲的放,算是個標標準準的海角迷了,但是這部電影到底演了什麼?觀眾到底接受了什麼? 我問那女孩,什麼原因你要去看七次?他很俏皮的跟我說因為電影名字叫做海角七次阿,所以要看七次,接著說:你不覺得這部電影很感人,愛情故事好美嗎?男女主角走在沙灘上好浪漫喔!劇中人物好親切喔!對白好有趣喔!等等.. 愛情 ,這似乎是時下年輕人既迷網又為之瘋狂的事吧,但是卻又是讓人在這愛情糖衣包裹而喪失批判力的 戲中,七封寄不出去的情書,其實是代表著台灣人對日本人的懷念,許多評論家也有著正反兩極的評價,陳儒修教授以及吳念真導演都認為這部影片的成功,代表台灣人都悶壞了,言下之意,這部電影之所以大賣是觀眾對於當下政權的不滿宣洩,也有影評人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以商業手法包裹殖民主義的電影,戲中的內容空洞,有的只是以商業手法包裝的現代浪漫愛情,並不是寫實電影,只能代表時下流行文化空洞的一面 其實海角七號所以成功或許真的是因為台灣人"悶壞了" ,因為這部影片若是從劇情結構來說並不比其他電影出色,以描述都市年輕人的失落開始,以找到愛情的宣洩為終止,這似乎是這幾年來國片的一貫敘事手法,例如單車上路,練習曲,人之島,六號出口,情非得已,流浪神狗人,幾乎每一部都是雷同的情節. 然而這部電影,確實是一部懷念日本統治的電影,七封寄不出去的信,讓人隨著有如日劇般的情結,對日本產生幻想,諷刺的是,海角其實一點也不浪漫,就在拍片場景不遠的恆春車城海邊,還有當年日本牡丹社事件日軍登岸屠殺原住民所立下的石碑呢,不遠處的石門鄉,還是原住民與日軍佐久間馬太發生戰事的古戰場呢!想到這邊你還浪漫的起來嗎?我們的祖先曾經在這片沙灘上與日本人拼鬥流血耶,更不用說日本人留下的包袱,當阿嬤打開那七封信時,是罵聲還是感嘆呢? 誠然,我們必須承認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並且也留下一些政績,這也是這部影片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因為海角七號,他大聲的說出"我就是懷念日本",但是同樣的我們也無法割除中國的因素,這似乎是台灣歷史的悲劇與宿命,擺盪在中國與日本之間,所以有人懷念日本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日本的元素一直深植在台灣文化之中 我覺得最有問題的,是在這部影片中的鄉土人物,也被包裹的十分滑稽 ,代表會主席的角色更讓人擔憂,如果這部影片有呈現所謂的台灣主體性的話,我覺得現實的代表會主席是否像影片中所描述的呢?那一句台詞:"你好!我是代表會主席,我叫xxx,我唯一的興趣就是殺人放火,巴不得把整個恆春都炸光,讓我們的子孫回來重建,不用到別地去當別人的夥計!"好一句台詞阿! 現實中的代表會主席我們只要翻翻報紙就可以看到,大多是地方黑道,黑槍.炒地皮.魚肉鄉民的代表人物,前不久不是台中縣的立法委員入獄前才在住家被開槍嗎,如果這句台詞能夠成立的話,那麼莫怪台灣文化中那麼多的黑金與黑槍工程弊案了,更不消說那麼多的"情意相挺",這樣子的文化是缺乏反省的! 海角大賣,這是好事,但對於電影中的文化論述的檢討,更不應該漠視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