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6 09:32:15瀏覽67|回應0|推薦0 | |
紐轉乾坤831 最寶貴的東西 南太井蛙 因為佔中的「雨傘行動」,想到要對香港瞭解更多一些,翻尋出三本八二、八三、八四年的《讀者文摘》,巧的是三本內都各有一篇香港九七回歸的文章。通過這些發黃扉頁上的文字,回顧那時的香港人想些甚麼,說些甚麼,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三十二年前香港人已經預見到,香港會出現今天這個局面。 這些人不是預言家,他們只是憑自己在大陸的經歷,以及對大陸的認識,去估計大陸收回香港後,會對香港做一些甚麼。 一九八二年《時代》周刊訪問了住在大坑木屋區的退休貨倉工人陳鎮聲,他和老伴住在瀝青紙鋅鐵皮搭的破屋里,靠每月領取二百五十元津貼維持生計,盼望在死之前輪候到一間公屋棲身。他對九七後香港的經濟并不關心,但他不喜歡香港九七易幟,他說﹕「大陸的生活是另一回事,你沒有選擇,在這里你可以自己作主。」 當時,像陳鎮聲這類來自大陸的逃港者,自一九四五年起到一九八二年,估計有二百萬,佔五百三十萬港人的近一半。這些人參與其中把香港建設成一個活潑、勤奮、追求財富而享有自由的城市。 香港的核心價值觀之中蘊含了這幾百萬港人追求自由的精神,這一種精神薪火承傳至今,在看待與處理香港問題時,忽视這一基本現實,就會出問題。 八二年九月英相撒契爾夫人訪問北京,與中方協商香港九七問題。 八三年六月鄧小平向四十七名港澳紅人透露中國的九七計劃,「港人治港」一語首次出現,當時他己表明,治港的必須是「愛國」港人。 鄧小平提出「特別行政區」方案,香港有地方政府,政治、貨幣、護照以及國際經濟關係和法律制度。除國防、外交之外,中央不干涉香港內政。 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中英協議草案簽署,香港九七回歸已有了藍圖。 但是在香港人心目中,「港人治港」行得通嗎? 香港觀察社當時作過一項民意調查,只有百分之十二的港人同意這樣回歸。 對於「不干涉內政」,一位立法局議員認為不可能,他表示「香港立法局能發揮這種能力而不受中國大陸的干涉嗎?」 一位大律師也深表懐疑﹕「倘若香港施行的某些政策在中國大陸當局看來是不可容忍的,他們到時難免會通過私人關係或官方指示來影響香港內政。」 香港總商會的麦里覺講得更直接﹕「根本不可能不干涉。」 對於「言論自由和教育」,人們亦怀疑不可能存在言論自由,學校也不能獲得以往的自由。 對於「法律制度不变」,法律界人士認為以英國不成文法為基礎的香港法律,在港英關係截斷之後,地方法官可能會受政治控制,等到人們不再受獨立司法制度保障個人自由時,目前這里的公平法制就完了。 在一九八三年的民調中,百分之六十三點九的港人認為將來會較少自由。當時有一位中年的停車場管理員表示﹕「如果香港人治理香港,結果只會變成一個傀儡政府。」 三十多年前的香港人已經預見到會必然遇到更多改變,除了極少數人移民到外國,大部份香港人仍選擇留下,因為離開意味著失去生活資料與生存空間,留下來可能并非自願,但更多的人願意生活在華人的社會。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抱有希望。 一九八三年,一位大學畢業任電腦推銷員的香港人,說出了港人心聲﹕「我的心情很矛盾,雖然我希望看到香港脫離英國统治,但我卻不希望偷生於落後的共產主義制度之下,不過我會留在這里,因為我是中國人。」 三十多年過去,香港回歸也十七年了,同當年一樣,香港人還在爭取,爭取甚麼呢?我們回頭從歷史看,香港人當年的擔憂是否已經成為事實?如果的確如此,那麼檢討与調整「一國兩制」的貫徹執行就有必要了。 早在一九八三年,居住香港已經二十一年的律師戴斯德就如是說﹕「我們在談論前途時,事實上是談論自由。很多人已開始認識,他們長久以來享受的自由,正是他們將來可能不得不放棄的東西。香港人猶如屋前有優美風景的住客-----以前對風景并不欣賞,直至有人動工興建圍牆把風景擋住時,才覺得它是多麼弥足珍貴。」 對於佔中的雨傘行動,你可以參與,也可以不參與,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對。但請不要使用謾罵和暴力,暴力制造的問題,要比它解決的問題要大得多,暴力,它是無能者的最後手段。 那一張張風雨中無助的稚氣面孔,充滿渴望的眼神,他們正在阻止興建圍墙擋住風景,他們是在維護和爭取正在不得不放棄的東西,也是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自由! 這個自由,只不過是由香港人選出一個管理香港的香港人的自由,這個要求并不過份。■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