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筑音
人,最好寫的一個字;識人,則是職場上最難懂的一門課。
能力強、會做事還不夠?為什麼識人如此重要?
在人與人互動越來越頻繁,人心卻越來越難辨真假的時代,不管是新交或舊識,每天都要不斷跟人交手、相處。
事實上,會不會「識人」,才是能否「成事」的關鍵。
即便是眼光精準如奇異(GE)集團前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把6、7成時間都花費在「人」身上,他坦承自己還是有25%機率會看走眼、用錯人。
職場如叢林,更要懂得察言觀色,才不至於踩到別人的痛處而不自知,甚至得罪小人、招來是非。
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比喻,傳說中龍很溫馴,身上的鱗都是順的,唯獨龍的下巴有一片逆鱗,如果不小心碰觸到,牠就會暴躁地把你吃掉。
她詮釋看人的重要性說:「看人,進而懂人,也讓人懂你,可以避免看錯人,被傷害、被欺騙,同時也避免去傷害到別人。」
如何不必「閱人無數」,也能「閱人有術」?又如何透過各種線索判斷對方的為人,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最佳應對之道?
隨時隨地練「看」人
看人的第一層次,好比「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外貌、衣著等具體可見的外在條件是看人最明顯的線索。
礁溪老爺大酒店總經理沈方正初進職場時,喜歡站在辦公大樓前看人潮,從不同的穿著、打扮、氣質,猜測他們是哪家公司的員工,電梯最後會搭到幾樓?
或者是在聚餐的場合,猜測在座女同事背的是什麼包包?從包包的大小、品牌logo位置推測出不同的個性。
心思細密的沈方正觀察:「女生背的包包是最好的CIS識別。」比方習慣拿小包包的人個性要求較多、拿大包包的人凡事喜歡自己打理;包包可以一眼看到品牌logo的,個性較直接、容易溝通,看不出品牌logo的,屬於較有個性的人。
就連用餐時,他也會觀察員工點菜,例如菜色是否周全,魚、肉、青菜、主食都有,觀察入微的程度,連同事都忍不住說他:「眼睛真的很尖。」
沈方正認為,「先感覺、再了解、最後改變角度」是看人的原則。不只「看他對自己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對別人態度如何」。
當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基於對人的尊重,不妨先採取保守態度,從風景、小吃、天氣談起,聊一些不直接相關的話題,處於「旁觀者」的角色。「一旦自己說得太多,就沒有了解別人的機會,」沈方正指出。
看人難,因為除了需要人生閱歷累積,更必須對人性有深刻理解,才能在關鍵情境中讀出冰山下的訊息。這種能力只能靠不斷磨練,不容易速成。
可以轉化成業務及管理優勢
曾經當過8年檢察官,就是靠平均1個月辦100多個案子、看200?250個壞人,才練就出中華龍網總經理葉奇鑫一雙銳利眼神。「在職場上,我有一個優勢,每個人覺得我在看他時,都好像檢察官在問案,」葉奇鑫形容。
深信孟子所言:「聽其言,觀其眸」,他平時觀察人時,特別重視眼神和說話,當時他起訴獲判有罪的機率高達95%。
他在司法界曾經看過一個奇案,一名檢察官在驗屍後訊問家屬,突然間用力大聲拍桌說:「丈夫屍骨未寒,妳為什麼不哭?」沒想到那位太太立刻痛哭下跪,坦承是她下的毒。
他半開玩笑說:「搞到後來我每次驗屍,看到太太不哭,都覺得特別奇怪,回去開始查被害人的保險金額有多少。」
在司法界識人的歷練,運用到「民間」企業,葉奇鑫也很有一套。看人,其實可以很科學。
他解釋,從前當檢察官時,每個分局、每個單位,他都會做一張表,記錄警察幾月幾日申請搜索票,最後是破案還是一無所獲,用來統計警察破案的機率。「結果發現:員警的正確率高低相差很多,這反映出他們申請搜索票是否浮濫,事前的蒐証嚴不嚴謹。」
這套科學方法運用到公司業務,他也經常詢問公司業務同仁與客戶合作的機率有多大?「這是測試業務員判斷的正確率,如果跟我說機率很高,搞了半天沒下文,或是錯誤率過高,那就表示要再訓練。」
其實,會看人的人,大半對人際間的敏感度都很高,才能展開頻率超強的天線。這種對人的敏感度可以培養嗎?縱使背景、環境不同,但每個人幾乎都有過一段不得不「察言觀色」的摸索期。
螢光幕上口才便給,善於心理分析的鄧惠文,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關鍵時刻成為求生法寶
自從5歲時,父親離開家庭,母親一肩挑起家裡生計,她和妹妹就由外祖母帶大,從小就被迫學會分辨「媽媽今天這張臉,是有沒有被討錢?貨有沒有賠?今天該說些什麼話?」「今天說這句話ok,明天可能就會挨罵,」她回憶。
小 說和電影,成了鄧惠文生活與精神上的慰藉。儘管懵懂,但她對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珍•奧斯汀(Jane Austen)等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性格充滿好奇,國中三年級就開始想寫小說,還會自己在稿紙括號寫上「內心戲」3個字。直到有一天,國文老師指點 她,要寫好內心戲,得去讀心理學,她才恍然大悟生涯的方向。
高中課堂上,老師也鼓勵她們辯論人性:「妳們覺得林覺民是好男人嗎?」、「他內心有什麼樣的掙扎?」、「如果妳們20幾歲就被先生拋棄,覺得怎樣?」透過思辨的過程,從反面的角度去解讀人性。
鄧惠文在台灣長大,馬惠霽則因為父親是外交官,從小全家就不斷遷徒,待過17個國家。但同樣的,在南非好望角讀小學的兩年中,馬惠霽是全校唯一有色人種的小孩,曾飽受白人小孩歧視,因此從逆境中學會如何分辨真情假意。
馬惠霽笑說:「10歲,我已經懂得fight back for my right(為我的權益反擊)。」後來她甚至跟其他弱小的白人小孩「結盟」,互相告誡誰是好人,誰不是。
這種為求生存而發展出的看人能力,運用到外商珠寶界的工作,使她對於威脅特別敏銳。
伯 敻珠寶在台灣做出成績之後,她曾一度感覺法國總部很可能想派人來接管她的工作。她便藉由一次回巴黎開會的機會,半開玩笑對老闆祕書說:「台灣公司的員工、 客人都是我找來的,聽說某某品牌的總經理換人,如果是把我換掉,我就把人全部帶走,投靠別的品牌。」沒想到,之後,那位總部派來「協助」她的老外就不見 了,改到其他國家當區域經理。
她認為,當對方問的都是策略,或主動關心妳的員工時,得有這種看懂背後意義的“sense”。假使太天真、反應太慢,等到錯過扭轉局面的契機,扼腕就來不及了。
當心看短不看長
一般人想學會看人,目的不外乎是人際關係順遂、工作順利達成,影響面僅及於個人。但企業選新秀、找接班人就不同,結果可能決定公司的興亡盛衰。
關於企業如何慧眼識才的資訊很多,但去年轟動一時、讓觀眾讚嘆萬分的太陽馬戲團,發展出一套「用世界的座標看人」know-how,卻甚少被披露,倒是可以提供另一種觀點。
多 年前,太陽馬戲團曾來台選角,希望找到一名具有國術武功身段的演員。曾與太陽劇團合作、擔任台灣官方唯一選角人的台北城堡藝術總監李立亨驚嘆說,他們很有 系統的把參加面試的人建檔,包括膚色、身高、手勢、肢體、人格特質記錄下來,而不光是個人情感的描述。針對選角標準,太陽馬戲團甚至寫成一本像電話簿般厚 厚的「操作手冊」。
過程中,主要測試對方在不熟悉的團體中,是否依然覺得自在?「我們不是決戰伸展台,不要明星,秀過頭、太自戀的也不行。太陽馬戲團表演之所以整體性強,靠的是長期排演,要選能融入且保持最佳狀態的人,」李立亨認為。
他觀察,台灣人太求快,什麼都想快做,快速成名、快速致富,培養出很多面試會回答標準答案的人。但太陽馬戲團要分辨到底是「靈光乍現,亮一下就沒有,只看到灰燼,還是能燒出一把火的人。」
這樣的看人、選人標準,對應到一般企業的識人,也可相互觸類旁通。
記得保留轉圜的空間和彈性
閱人之所以難,難在於人心變化莫測。畢竟識人是一生的功課,連最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專門寫了一本研究人類表情的書,還是自認無法完全掌握人性。
即 使如威爾許選接班人,花了7年時間,從初選名單上23人,4年後篩選剩下8人,再經過17種職務輪調,最後淘汰到3位候選人從中擇一。程序上繁瑣到極致, 但2008年4月,他還是因為奇異的財報發生超乎預期虧損,忍不住公開批評現任執行長伊梅特(Jeff Immelt)「差勁透頂」,再犯同樣錯誤,就等著「被他斃了」。
可見得不到蓋棺論定,任何關於人的結論都可能翻盤。閱人時,不妨多給彼此留些轉圜與調整的空間。如同鄧惠文給予的提醒:「當你開始有一種自己很會看人的感覺時,實際上就會開始耳聾目盲。」
若干年輕時想不通的道理,隨著年紀和閱歷增長,日後再咀嚼,真理自然會越來越明,若想真正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就從現在開始「用心」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