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08 03:12:46瀏覽91|回應0|推薦0 | |
2013-03-07 01:46 工商時報 【記者譚淑珍/台北報導】 政府開放陸資已兩年,然而,陸資企業在台灣發展中,卻老覺得「卡卡」,資金、人員往來都受限,依規定申請來台的文件表有25類,讓來台已兩年多的陸企人員個個都有「臨表涕泣」之嘆。 「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這是台灣的一個廣告詞,陸企在台也有類似的抱怨:「這兒不行,那兒也不行;這個有問題,那個也有問題;這兒有限制、那兒也有限制」。 日昨,經濟部邀陸企座談,他們抱怨台灣的規定內容十分複雜,不符現實,令他們屢屢有「臨表涕泣」之感,也澆熄了他們大膽東進台灣的投資熱火。 陸企「涕泣」的共同問題:第一是資金。中國大陸仍是外匯管制國家,海外投資都必須審批、發改委、中央商務部等一整套的審批程序,審批流程往往逾1個月。 於是,就發生陸資愛麗芬投標台北市成功高中附近地上權開發案,投入金額至少數十億元,但是,得標者須在1個月內匯款,董事長姚博明因而很著急,他必須要先確定得標了,才能發動審批,而他也很肯定無法在1個月內拿到審批,沒有審批,錢就出不了陸境...。 他嘆道,好不容易,陸「資」可以來台灣了,「卻因為這邊(指台灣)總是說這有問題、那有問題,錢,又過不來了,多可惜」。 姚博明的案例,是陸企的普遍感受。 第二是在人員往來方面。陸企在台若要任用陸籍幹部的人數,第一年是看資本額多寡,第二年則要看營業額高低,讓包括愛麗芬、台灣中航信、福建財茂集團等多家企業抱怨是與現實脫節的規定。 中航信,是中國大陸第一家中央國企來台投資的指標性企業,總經理張麗麗就不解,企業到一個地方投資的第1年都是準備期,更何況到海外,「總要有市場考察期吧」? 她說,等到第2年,準備要大展身手、衝業務,需要人時,「人不能來」,因為營業額必須要達到1千萬元,她說,1年,光是準備都來不及了,那能有多少營業額呢? 福建財茂集團董事長周訓財也是同樣情形,他花了1年多的時間,找好了地,蓋好了廠房與辦公樓,到第2年準備找人來展開業務時,經濟部投資處說,要看營業額,他很困惑,找人來就是為了創造營業額啊? 張麗麗與周訓財抱怨,在來台前,他們原本畫了很美好的發展遠景,也有很多大膽的投資計畫,然而在細節上的限制,是他們沒有想到的,而他們真正要衝業務,需要人時,人不能來,原本抱有的遠景,也真的是愈來愈遠,大膽的計畫,只能愈變愈小...。 第三是,包括其他諸如簽證期限太短、健保要等6個月才能投保等問題,相形之下,就是小抱怨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22013030700114.html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