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4 20:20:04瀏覽413|回應0|推薦13 | |||||
N世代小孩是「網路原住民」,X世代父母卻屬於「網路新移民」。再怎麼努力學習,「都帶著口音,無法融入,而且永遠有一個技術落差,」交大教育系講座教授周倩生動的比較。 2009年,上班族之間最夯的問候語莫過「你今天Facebook了沒?」 速度居全球之冠。事實上,Facebook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社群網站, 使用者超過兩億五千萬人。這麼龐大的數量所形成的社群文化,已經對網路生態造成巨大的衝擊。教育部長吳清基不得不出聲提醒父母,要特別注意開心農場裏的被人垢病的「偷菜」行為,希望把「偷菜」改成「租菜」或「借菜」,有借有還。
你今天Facebook了沒?
在媒體推波助瀾下,這幾乎是最近上班族之間最夯的問候語了。
「為了守護我即將成熟的南瓜和辣椒,我昨晚顧到凌晨兩點鐘,好險沒被別人偷摘走!」「你很變態耶,綁我就綁我, 幹嘛罰我坐榴槤殼!」在辦公室的茶水間,經常可以聽到這類的交談,對沒上過Facebook的人而言,這種源自於Facebook中紅得發紫的「開心農場」、「綁匪之王」情境的對話,簡直匪夷所思。
網路已經改變這一代小孩的學習、娛樂、溝通和生活方式,也嚴重挑戰親子關係、學校教學,帶來前所未見的教養、 法律問題。全世界的大人都必須重新思考,如何讓孩子安全、自信的享受科技的強大力量,又能避免網路的陷阱? X世代的父母和教師,該如何教養N世代的網路小孩?
回頭。面對這個充滿許諾、也危機四伏的新未來,家長應該如何健康正視網路形塑的新世界?為N世代的孩子導航 到一個安全又有趣的網路環境? 不知道她怎麼會切換輸入法,也不知道她怎麼學打字的?」他被嚇壞了。一個禮拜後,他在辦公室接到女兒MSN 來的訊息:手寫版「ㄅㄚˇㄅㄧˊ」兩字。葉奇鑫連用了幾次「震驚、震撼」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感覺。 訊安全工作的葉奇鑫,都會被孩子那不學而能的科技「天賦」嚇到,更遑論普天下對電腦有點懂、又不太懂 的父母了。 把電腦當成生活裡的「玩具」和「玩伴」:他們四歲就會上Facebook(臉書,目前全球最紅、最大的社交網站), 小一就有自己的部落格,會上google map找路、到網路上下載周杰倫的歌……,電腦和網路之於他們,不再是「新 科技」,而是等同於冰箱或電視的「生活必需品」。 而且永遠有一個技術落差,」交大教育系講座教授周倩生動的比較。
懂和能做的事,而孩子剛好是權威,」長期觀察網路世代變化、多倫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在《N世代衝擊》一書中宣告,在科技跑道上,孩子的腳步比大人快,也超越大人,而且,每逢一種新技 術出現,情況就更明顯。 科技和網路重新定義父母、老師的權威,也顛覆所謂相信專家的體制。 以輕易打敗這個諾貝爾獎得主,」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MIT開放式課程計畫負責人朱學恆提醒。未來,權 威和專家都會消失,大人必須放下身段,向孩子學習。世代、師生之間的權力動態,將完全改變。 去「老師廣播,學生聽講」的「工業時代大眾行銷模式」,轉化為利用網路科技,「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 自學、參與、協同合作的「客製化模式」。 內的教學網站,讓學生、老師可以像在My Space一樣溝通、連結、上課、研究。老師不再教授必須記憶的知識, 而專注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又和別人合作的能力。 Project(河市計畫),已經成為教育性電玩(所謂serious game)的典範。三、四個六年級以上的初高中學生組一隊, 在虛擬的十九世紀 River City中,共同探索流行病的原因和影響。過程中,學生們必須利用常識和調查技巧,和遊戲 中的記號、角色、及同組夥伴互動。同時,該遊戲也提供老師對學生動機、能力、參與的評估。 父母的方式,學習、遊戲、通訊、工作和建立設群。他們是社會轉型的力量。」唐‧泰普史考特如此樂觀預期。 多數大人們的心情:「要承認孩子知道的比我們多,孩子們要去的地方是我們從沒有去過的,那個地方很刺激, 也很令人害怕。」
美麗的學習新世界還在萌芽階段,網路衍生出來的新型犯罪、與日俱增的危險,卻已快速蔓延全球。對每一位父母、 教師而言,眼前最急迫的焦慮,不是教小孩如何跟上網路新科技的學習風潮,而是如何保護他們,避免線上遊戲的 成癮、網路霸凌、不知名網友與虛擬社交衍生的危險與犯罪……。 歐洲最大中學生網站SchuelerVZ (已連結五百萬名十二歲以上的青少年),或台灣雅虎、無名小站,N世代開放 自的程度,令父母老師目瞪口呆。 私密的自己和全世界分享。他們也許只是單純的喜歡分享,但是卻沒想到在網路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Google 會留下永遠備份。而且有各種人懷抱各種不同的目的,有辦法窺視你的私密世界,查到你的個人瑣事。 東西,這是一個You Tube時代,不論你在做什麼,這些訊息都會在你人生某個階段再被提起。」英國一項調查顯示, 六二%的雇主除了看應徵者履歷表,還會上交友網站去看他們張貼的圖文,四分之一的雇主因此刷掉應徵者。曾經 在競選過程中深受科技之害的歐巴馬痛定思痛,「在Facebook犯的錯誤,的確會在日後找你麻煩。」 一般認為的網路色情資訊。 幾乎每個星期,都有青少年將欺凌同學,甚至老師的事情,利用一連串匿名的簡訊、電話、照片、影片,張貼在網路 上。根據i-Safe組織針對美國四到八年級學生的統計,有四二%認為自己曾被網路霸凌過,五三%曾經在網路上 對別人說過「惡毒或傷人」的話。更令人耽心的是,半數以上的孩子沒有把被霸凌的經驗告訴父母或任何一位 成人。 令人擔憂。 網路發展的黑暗面,讓網路光明的許諾,蒙上一層陰影,也讓家長陷入教養的兩難,究竟該放手,還是 管束?管束到什麼程度才合理適切、有效果?
必然的趨勢,擋也擋不了。 在電腦陪伴下長大的朱學恆,最近才剛成為新手爸爸。他逆向思考的呼籲,使用網路,不但不能禁止,反而應該要 提早開始、提早學習。父母要花力氣陪伴、教育,讓他知道真正的危險,讓小朋友「夠懂」,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放到一個都是鯊魚的海裡面,你的孩子卻不知道怎麼防護自己,」朱學恆說。 因為不了解,所以會把壞的那個部分想得很大。」洪小玲認為,「網路不好的東西,和我們實體社會的都一樣,」 重要的是家長要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去了解、去關心孩子。 如果這孩子是線上遊戲「天堂」三個聯盟的大盟主,正帶領幾萬名網友大軍攻城作戰,誰到前線當射手、誰負責後勤 補給運輸,指揮大軍全靠他,他能放著數萬名網友不管,自己去吃飯嗎? 一句「那有什麼好玩!」,彼此關上溝通大門。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指出,家長若未能了解孩子的上網 行為和經驗,容易低估網路的影響力,導致不恰當的言論及行為。 背後吸引他的因素為何,家長不一定要認同,但至少要跨出善意的第一步。試著先了解、接納,才有改變和溝通的可能。 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的心情寫進網路,因為家長不了解,無法掌握,等於宣示「這裡我最大,你對我無可奈何。」 網路滿足青少年變成大人,和其他人連結,尋找自我價值的渴望。
資深輔導師張淑慧分析,每個世代都有讓孩子沈迷的東西,無論漫畫、武俠小說、電玩或網路,都不過是「代罪 羔羊」。導致孩子們會沈迷或犯罪的關鍵因素,恐怕不是網路,而是缺乏良好的親子關係、健康的生活習慣, 與正確價值觀的教育。 家長要體認,網路其實是現實生活和心理的延伸,孩子會想在網路世界中去實踐未獲得 的滿足。在網路裡產生偏差的行為,在現實生活裡也會偏差。 「這中間有歷程,絕非一夕之間。如果家長要到孩子迷上遊戲、不想上學了,才驚覺事態嚴重,就表示親子關係 不OK,」李麗芬說。 通帳號和密碼的家長卻不到三成。微軟公共事務部資深副理王秀芬因此強調,父母不能以為孩子在房間打電腦就很 安全,因為從孩子房間連結出去的世界太大、太複雜,「家長的關心無可取代。」 |
|||||
( 心情隨筆|其他 ) |